龙港撤镇设市以来,龙港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市直管社区”扁平化体制特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精准监督、持续问效、机制创新,构建起覆盖民生保障、安全底线、服务效能的公共服务监督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聚焦民生温度,织密保障网络。龙港市人大将 “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关爱作为监督重点,连续四年跟踪社会养老体系建设,2024年通过“小切口”监督建议市政府建立老年助餐长效运营机制,并列入2025年监督计划。在持续监督下,全市建成温州市老年友好社区7个、养老服务机构15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4家,医养康教研示范园入选全国第一批重点培育“样板医养综合体”。针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助推构建“六大友好”服务体系,建成儿童友好试点单元25个,常态化服务留守困境儿童600余人次。在残疾人保障领域,调研组“地毯式”走访12家机构,形成4类12条问题与建议清单,推动政府出台惠残政策10余项,助力1507名残疾人就业,实现困难群众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达100%。
筑牢安全底线,夯实民生根基。围绕群众“安全感”提升,龙港市人大发动专业代表开展安全领域调研,梳理消防供水、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2025年7月召开安全生产重点议政会,针对7大领域提出12条问题,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逐一应询并明确整改计划。针对龙港少数民族“输入为主、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特点,推动设立统战民宗工作站21个、“石榴红”民族阵地14处,在四川、湖北等地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5个。通过《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执法检查,召开华侨恳谈会,依法保护侨胞权益,让公共服务覆盖更多群体。
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治理模式。龙港市人大以政务服务改革为突破口,将吴春晖代表在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深化政务服务模式改革,方便群众便捷高效办成事的建议》交市政府办理落实。监督推动政府建立102个网格代办点,推行周六“预约办”、“流动政务客厅”等特殊服务模式,发挥“网办”“掌办”“自助办”“不见面代办”等办事应用工具的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龙港市域“10分钟办事圈”。为确保公共服务“有人管、管得好”,龙港市人大创新履职评议机制,研究制定《关于“一府两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评议工作办法》,对副市长、部门负责人等开展“报告—调研—测评”闭环评议,测评结果同步报送市委主要领导,并抄送“一府两院”、市委组织部及评议对象所在单位,为干部考核提供参考,以监督刚性倒逼服务效能提升,用制度创新畅通服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