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乡人大

龙湾区人大:“联络站+”破解“暑期托管之困”

发布时期:2025-08-15 信息来源:龙湾区区本级 作者:林汐澄

“暑假‘小候鸟’飞来温州怎么带?”“如何让孩子们的暑假有趣又有意义?”这些困扰许多新温州人家庭的“暑期必答题”,今夏在龙湾有了温暖答案。龙湾区人大常委会以各人大代表联络站(点)为支点,撬动基层人大创新实践,将代表联络站打造成“需求收集站”“资源调度中心”“服务主阵地”,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将“看娃难”转化为“育苗乐”,为数万个家庭托举起一个“有温度、有文化、有成长”的夏天。

“联络站+联盟聚能”,织就“全时成长网”。在星海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成了暑期托管的“智慧中枢”。街道人大工委依托联络站常态化收集到的“小候鸟”托管需求,将代表建议《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托管的建议》列为“一号民生工程”,通过联络站“1+N”资源整合机制,串起2800余家企业、220个基层党支部、12家公益组织、3所高校,让分散的社会力量在联络站“握手成拳”:企业车间变身“职业启蒙课堂”,机械操作的轰鸣声成了最生动的教材;党员家长组成“共享家长团”,用“邻家妈妈”的陪伴填补午后看护空档;高校志愿者带来非遗扎染、AI体验等“潮课”,让托管从“看孩子”升级为“育能力”。

为确保服务实效,人大工委建立“工作清单-问题清单-建议清单-成果清单”闭环机制,组织代表开展暑期托管专项调研,并提出改进建议。“孩子笑了,家长安了,企业稳了——这就是人大履职的最好答卷。”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的话,道尽这场民生接力的初心。

“联络站+文化点单”,激活非遗“传承课”。如果说星海人大用“联盟聚能”破解了“看护难”,沙城人大则以“文化传薪”为暑期托管注入精神养分。人大沙城街道工委在代表联络站组织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成了孩子们与本土文化的“美好相遇”。活动现场,联络站的“非遗文化展厅”成了第一课堂:玻璃银光刻的历史渊源在传承人项之华的讲解中徐徐展开,实物展品前,孩子们仔细观察,惊叹“玻璃上也能刻出花”。传承人手把手教上色、印刷,当孩子们的第一张作品完成时,全场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趣味问答、文化故事分享更让“沙城非遗”变得可亲可近,“这些老手艺,就得让娃娃们亲手摸一摸、做一做,才能真正传下去。”项之华笑着说。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体验,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播种”。街道人大工委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代表联络站‘文化+’功能,开展更多非遗研学、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同时将结合代表建议督办工作,推动相关部门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如今,“非遗课堂”已成为沙城暑期的“文化新名片”。

“联络站+需求导航”,培育“青苗”新可能。在状元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点)成了暑期托管的“需求雷达”。龙腾社区联络点里,区人大代表蔡红艳看着走访时的记录:“家长普遍希望孩子既能学知识,又能培养兴趣。”这条需求很快转化为“小龙娃成长营”的课程设计——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墨香润心”写作课,推动防溺水实训课进社区,曾经的“看娃点”变成了“育苗园”。

最让家长惊喜的是罗西社区联络点的“变形记”。联络点不仅是政策宣传、接待群众的场所,如今还成了“罗小西剧团”的排练厅:人大代表牵线省市区文化特派员,对接校地数字资源库,在联络点内完成原创节目《家在状元》的编排;联合温医大实践团打造的“哪吒剧场”,每周都在联络点小舞台上演。“以前社区活动冷冷清清,现在联络点成了人气高地!”社区书记指着排练厅里认真背台词的孩子们说。龙跃社区联络点则根据需求清单,在联络点内开设“创意课堂”:苔藓微景观制作、垃圾分类游戏、情绪脸谱DIY……“代表们把联络点变成‘儿童友好空间’,我们家长举双手欢迎!”正在接孩子的刘女士笑着说。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