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港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推动解决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的民生问题,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增强“一老一小”总关情的幸福感。龙港市人大将养老事业和儿童保障工作列为重点监督任务,助推构建全生命周期友好环境,让“朝阳”更蓬勃,让“夕阳”更绚烂。一方面,聚焦老年人福祉,连续四年对社会养老体系、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等工作开展监督与跟踪,并针对关键问题开展“小切口”监督。例如,2024年调研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时,提出要建立老年助餐长效运营机制,并据此将老年助餐服务列入2025年监督工作计划。另一方面,聚焦儿童健康成长,深入调研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助推构建面向儿童“六大友好”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儿童更高水平全面发展。在人大的持续监督下,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养老育小需求,建成温州市老年友好社区7个、养老服务机构15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4家;建成儿童友好试点单元25个,开展儿童活动490场、参与人数3万人,常态化服务留守困境儿童600余人次,真正托起“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维护“一困一残”总关爱的获得感。龙港市人大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和残疾人群体的保障服务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有力监督,将关怀与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组织开展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贯彻实施、残疾人保障服务等专题调研,从深从实掌握救助帮扶、精准扶贫、残健融合等行动实施情况和问题短板,针对性提出审议意见并交由市政府办理落实。尤其是在监督残疾人保障服务工作过程中,调研组“地毯式”走访残疾人之家、康复培训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助残服务综合体等12家机构,“面对面”收集残疾人工作建议23条,总结就业形势、特殊教育、阵地作用和助残氛围等4类12条问题与建议清单,要求市政府在6个月内书面反馈落实情况。市政府扎实推进“一困一残”关爱工作,精准识别并救助在册低保5390人,实现困难群众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100%,建立跨区域救助信息共享平台用以服务流动群众,出台康复庇护、困难救助等惠残政策10余项,助力残疾人就业1507人次。
夯实“一枝一节”总关注的安全感。龙港市人大坚持“四年磨一剑”,动态监督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情况,助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龙港市人大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动员一批具有专业背景、参与基层消防的人大代表开展实地调研和民意收集,如提供安全监管服务的机构负责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经营者、日常开展消防巡查的社区工作者。经汇总梳理,群众较为关心关注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消防供水能力、飞线充电整治和行业安全监管等方面。为系统推动本质安全能力提升,龙港市人大于2025年7月3日召开“筑牢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根基,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重点议政会,7名议政代表结合长期以来的调研成果,围绕安全监管、基础设施、两类场所等七大领域提出12条问题,市应急管理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消防救援大队等责任部门逐一应询并明确了下步整改计划。下步,龙港市人大将加强监督闭环,通过持续跟踪整改进度、搭建代表监督平台、督促部门精准发力,助推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提质增效。
尊崇“一来一往”总关怀的归属感。龙港市人大关心关注来龙工作生活的新居民,致力于营造尊重、包容、温暖的城市氛围。龙港市少数民族呈现“输入为主、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征,外来人口约为户籍人口的8倍。推动外来少数民族更好融入当地生活,对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龙港市人大实地走访民族聚居区等场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等三方面提出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全市设立统战民宗工作站21个、配备专职社工47名,打造“石榴红”民族阵地14处、举办活动30余场次,在四川珙县、湖北恩施等地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5个,并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精准发放慰问补助。此外,龙港市人大立足侨情实际,通过监督《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召开华侨恳谈会等工作,加强同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紧密联系,依法保护华侨权益。其中,华侨恳谈会邀请侨联领导、部分华侨代表、留学生等,共同交流生产生活的难点堵点以及对城市发展的意见建议,并请市群团工作部等责任部门“面对面”答疑解惑,鼓励和支持广大侨胞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更好汇聚侨界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