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乡人大

(代表风采)洞头区人大代表陈幼灵

发布时期:2025-10-29 信息来源:大门镇本级 作者:林力卓

“老百姓选我当代表,我就得为他们说话办事。”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温州市洞头区人大代表陈幼灵始终坚守的信念。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身影遍布乡村角落,将一件件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成为了乡亲们口中信赖的“贴心人”,生动诠释着基层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与为民温度。

脚下沾泥察民情,心中装责传民声——做群众的“民意传声筒”

在陈幼灵看来,人大代表不是“办公室里的头衔”,而是“扎在群众中的根”。他坚信,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为此,他坚持“勤走、勤听、勤记”,时常穿梭于村落街巷、农户家中,用拉家常、掏心窝的方式,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摸清大家的真实需求和迫切愿望。

在一次深入走访中,多位村民向他集中反映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主干水渠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每到农田灌溉的关键时期,水流不足就成了大问题,眼看着地里的庄稼“喊渴”,村民们心急如焚。陈幼灵听闻后,立刻前往现场查看,掌握第一手情况。他随即马不停蹄地将问题整理成书面材料,正式上报给相关职能部门。问题上报只是第一步,后续的跟踪推进更是关键。他多次与部门沟通协调,紧盯办理进展,积极推动问题解决。最终,修缮水渠所需的资金得以成功落实,施工队伍顺利进场作业。当清澈的渠水重新欢快地流淌进干涸的田地,滋润着渴望的禾苗时,村民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纷纷向陈代表表达感谢。面对赞誉,陈幼灵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听到了,就不能不管;管了,就必须管出个结果来。”

牵线搭桥谋发展,心系乡邻促增收——做家乡的“发展跑腿人”

“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是陈幼灵履职道路上的核心目标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洞头人,他深知这片土地的资源禀赋,也最懂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敏锐地意识到,要发展家乡经济,光靠内部力量还不够,必须借助外力。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人熟地熟、人脉广”的优势,主动扮演起家乡与在外乡贤、企业家之间的“桥梁纽带”。

他通过电话、微信联络,甚至利用休息时间专程上门拜访,不厌其烦地向在外打拼的洞头籍温商群体介绍家乡最新的发展变化、投资优惠政策以及独特的海洋、旅游等资源。他用满腔的真诚和对家乡的热爱动员他们回乡投资兴业,反哺桑梓,共同参与家乡建设。在他的持续对接、多方协调下,温州宏洋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最终成功落户大门镇。该合作社的引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海水养殖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更直接为周边12户农户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有效解决了他们转产转业的现实困境。同时,该项目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稳定贡献1.5万元的收入,为洞头区发展特色海洋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乡亲们切切实实地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调解纠纷化矛盾,以情待人促和谐——做邻里的“暖心和事佬”

在乡村,邻里之间因宅基地、耕地界限、生活琐事等产生矛盾纠纷在所难免。每当这种时候,陈幼灵总是“不请自来”,肩负起调解员的职责。他调解纠纷有自己的“法宝”:讲道理、动真情、守公平,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设身处地为矛盾双方着想,因此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暖心和事佬”。杨梅田村有两户村民,曾因门前一块空地的使用权归属问题争执多年。陈幼灵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主动介入。他先分别到两户村民家中,耐心倾听他们倾诉各自的“苦水”和诉求。在全面了解情况后,他结合村里的乡规民约和基本的法律常识,把道理掰开揉碎地讲给双方听,同时也用邻里亲情进行感化,并提出了一个能够兼顾双方实际利益的解决方案。那段时间,他反复奔波于两户人家之间。最终,他的耐心、真诚和公正打动了双方,两户村民放下了长达多年的心中芥蒂,握手言和。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