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副主任委员 吴道静
(2025年6月26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各族群众共同谱写中国现代化温州新篇章的有力举措。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市人大常委会今年把听取和审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情况的报告作为省市联动的监督议题,及时印发监督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监督工作小组,明确了监督重点内容、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张加波主任十分关心民族工作,带队赴苍南民族中学调研,要求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机融入到日常教育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底扎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洪国先后带队赴文成县、泰顺县、平阳县等地调研,赴丽水市莲都区、景宁县、云和县等地学习考察,实地走访民族乡村、民族学校及企业,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了解各地民族工作情况。调研组还组织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座谈会,专题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并根据“四督联动”全覆盖工作要求,与纪检监察、行业部门、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协同配合,广泛收集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弱点问题。6月13日,市十四届人大民宗侨外委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初步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情况的报告。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各地积极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推动形成民族工作齐抓共管大格局。如,文成县创新建立民族工作“1212”例会机制,及时研究和协调推进民族领域重点工作。龙港市设立统战民宗工作站21个、固定专职社工47名,严格落实民族工作两级网络两级责任制。
(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市共实体化培育“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阵地290家,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12个,在585个村(居)文化礼堂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各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龙湾区状元三小打造“民族状元励志馆”,组织民族体育运动会、艺术节民族展演及主题班会等特色活动,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育人氛围。瑞安市串联国旗教育馆、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西山烈士陵园陈列馆等,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高地。洞头区利用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海霞学院等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平阳县举办“各民族重走红军路”活动,吸引149个学生家庭参与,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爱国情怀。
(三)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紧紧围绕“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这个核心任务,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因地制宜推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连续14年开展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文化活动,2024年“三月三”活动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消费1500万元。2024年全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59元,同比增长9.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民族村71个,占比64%,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超40%目标。泰顺县司前畲族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精神,纵深推进异地搬迁扶贫,累计搬迁少数民族2117户6359人,建立来料加工等星级“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6100人。深化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品牌工作,着力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全市建立7个经济强县(市、区)与7个民族乡镇,20个统战和民宗部门、30个经济强镇(街)与民族村结对帮扶机制,2024年落实各类民族帮扶资金4100多万元。
(四)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认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构建,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来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富得起、融得好”。如,鹿城区以三板桥社区民族团结服务站为样板,探索打造民族服务基层示范单元,形成社区民族“五微五融”工作法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调研肯定。瓯海区瞿溪民族团结服务站搭建集各族群众文化联谊、学习互助、自我管理、矛盾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持续打造对口工作“浙里石榴红”工作品牌,推动“三项计划”跨区域合作,与新疆、西藏、福建、四川等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援助财政资金年均超6亿元。
(五)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根据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稳慎调整完善相关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执法检查,与时俱进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全市教育系统审慎稳妥做好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政策调整工作。各地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如,苍南县将民族事务纳入基层“141”社会治理格局,2024年实现矛盾纠纷案件化解率100%。乐清市柳市镇设立老乡民警工作室,以“乡音”调解纠纷、以“乡情”化解矛盾,累计化解涉民族矛盾纠纷30余起。永嘉县在审批服务中心设立少数民族便民服务窗口,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服务。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对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理解仍有差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部分基层民族工作人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全面,对于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这“四对”关系还不够准确,仍然存在一些强化、固化民族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比如,个别干部对于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政策调整仍存疑虑。有的地方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
(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基础仍然薄弱。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弱,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人才外流严重,民族乡村致富带头人尤为紧缺。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特色农业、旅游业等比较优势的挖掘和运用还不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还不宽,融入本地区发展大局的主动性还不够。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横向对比情况来看,全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24108元增长至2024年的36759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2428元增长至2024年的44263元,两者仍存在不小差距;同时期的全省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26541元增长至2024
年的37929元,与提速打造“全省第三级”的目标要求仍不匹配。
(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需更深入。我市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中,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语言障碍、流入地资源供给不足等因素,存在“融入难、扎根难、管理服务难”等情况。社区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仍不够扎实,参与社区事务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以义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真正参与社会管理的比较少,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民族乡村因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很难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市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但因受援地地理位置偏远、劳动岗位人才不足、产业互补性不高,很难吸引我市企业赴受援民族地区投资兴业。
(四)民族事务治理仍需补齐短板。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有些民族政策法规仍有不适应之处,要及时稳慎调整完善。有的地方尚未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民族工作责任还不能落细落实,工作合力还未真正有效形成。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工作仍有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比如,民族地区男青年因就业难、经济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导致娶妻难,存在不少单身情况,而且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足;不少民族地区的小学和初中校园因生源不足停止办学后,学生异地就学引起的交通、陪护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有的城市民族乡村拆迁安置可能引发的落户、村集体权益等问题仍需重点关注。
三、意见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要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落实民族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组织体制、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拓宽来源渠道,优化民族干部人才结构。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
(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顺应时代变化,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要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对关系”,特别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增进共同性,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等,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尊重差异性,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准确把握共同性是主导,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三)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要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畅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学习借鉴景宁畲族自治县以独特自然环境优势发展水上应急培训、农耕研学、民族服饰、旅拍等产业的成功经验,推动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当地发展大局,借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总结文成县让川民族村的经验做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唱响民族歌曲,讲好民族故事,创新用人留人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大宣传传播,吸引更多人关心关注民族地区,助推民族文旅产业发展。要汲取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民族乡村搬迁扶贫的好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异地搬迁及产业致富,推动民族人口集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民族融合和共同富裕。要综合考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共富建设任务更重等客观实际,积极发挥民族地区在资源禀赋、特色农业、民族手工业、民族医药等方面优势,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要向相对困难的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加强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和数据贯通,形成更强工作合力。
(四)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到我市务工经商、求学就业、安居定居,推广正泰集团、修文食品等在解决民族群众就业、助力民族地区共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让各族员工真正留得下、融得进、富得起。要持续优化城市民族工作“五微五融工作法”,探索社区民族服务新模式,加快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着力在社区服务保障、文化共融、帮扶协作、富民增收等方面,完善政策举措,进一步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各族学生混班、混宿、共同就餐,推动各民族学生增加交流。
(五)进一步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要积极配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推进重点问题研究,积极向省人大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要对现行涉民族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审核、评估、清理,形成系统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要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尽可能减少各民族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差异,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要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广由民宗干部、基层干部、网格员、社区(驻村)民警以及志愿者组成的“4+X”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模式,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附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清单
附件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清单
1.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把握仍有差距,有的民族工作人员仍存在一些强化、固化民族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2.民族地区人才外流严重,民族乡村致富带头人尤为紧缺。
3.全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与我市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提速打造“全省第三级”的目标要求仍有不少差距。
4.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语言障碍等因素,存在“融入难、扎根难、管理服务难”等情况。
5.社区民族工作基层基础仍不够扎实,参与社区事务的少数民族群众的作用发挥还不够。
6.民族事务治理工作面临新情况新挑战。民族地区男青年娶妻难,存在不少大龄单身情况;民族地区学校停办,产生了学生异地就学的交通及陪护等问题;城市民族乡村拆迁安置可能引发的落户、村集体权益分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