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2025-10-14 信息来源:市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丹艳

(2025年6月26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我市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温州是浙江省民族工作重点市之一,辖有7个民族乡镇、111个民族村,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8.36万人、流动人口50万人,少数民族成份55个,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城市社区民族“五微五融”工作法和伊斯兰教“五进场所”“三人驻堂”等系列做法获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调研肯定,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和时任浙江省驻阿坝州帮扶工作队队长钟方成同志分别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一)完善顶层设计,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通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召开工作现场会等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的重要回信精神及王沪宁同志调研温州民族宗教工作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对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二是健全制度机制。成立全市新疆籍人员服务管理协调小组,建立市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贯彻实施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并根据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巡察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内容,纳入市委对县(市、区)党委统战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进一步落细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大格局。

(二)深化宣传教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持续推进。一是开展全域宣教。全市成立“石榴红”宣讲团34个,2024年以来,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七进”活动近800场,分发各类宣传资料7万多份,编发《温州市话共富促共融故事集》,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省专题巡回宣讲温州站活动,直播观看人数达16万人次。二是深化理论研究。发动在温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我市3项课题获省民宗委批准立项,温州理工学院陈林博士多篇研究成果被纳入全国政协民宗委综合工作报告,先后3次收到全国政协民宗委感谢信。三是加强文化传承。持续打造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文化活动品牌,精心定制“畲之旅”“初心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去年“三月三”活动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消费1500万元。赴京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浙江馆)“温州周”活动,通过实物展陈、非遗展演等方式,充分展示温州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吸引6000余名游客参观体验。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平阳武术学校《千手扇》《鼓武飞扬》两个项目分获一、二等奖,《千手扇》还受邀参加全省统一战线春节团拜会展演并赴京参加央视《开门迎春晚》表演。

(三)强化同心共富,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加快实施。一是搭建合作平台。成功承办浙江省民族乡村深化“千万工程”暨话共富促共融恳谈活动,签约农产品、文旅融合等项目13个,总投资6.6亿元。组队赴新疆拜城参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暨“四方团结话发展·同心圆梦促融合”主题文化活动,交流分享讲团结、促“三交”、助共富等经验做法。二是开展精准帮扶。建立健全7个经济强县(市、区)与7个民族乡镇,20个统战和民宗部门、30个经济强镇(街)与民族村结对帮扶机制,去年落实各类民族帮扶资金4100多万元。深化低收入农户“遏增量优存量”行动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四增一减”计划,2024年全市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59元,同比增长9.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民族村71个,占比64%,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超40%目标。三是创新共富路径。深入实施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十百千万”培育工程,目前已建成“翼旅智库文创园”“森活本味”等“石榴红”共富基地31个,培育民族特色产业30个,打造“五畲”品牌611个,培育民族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领军人物28人,创成省级各民族共同富裕团结进步精品带5条,打造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5个,全市12个农产品入选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泰顺司前畲族镇“生态大搬迁”模式成为全省示范,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苍南溪东村畲族风情民宿“折股量化”巧用财政资金的模式获得国家部委及省市领导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四)打造品牌阵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化。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实体化培育“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阵地290家,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1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12个,在585个村(居)文化礼堂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在全市推广“五微五融”工作法,相关做法获省民宗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二是推进“三项计划”。持续擦亮“浙里石榴红”对口工作品牌,开展高层互访10余次,援助财政资金年均超6亿元;组建温州拜城“1+10+X”跨区域教共体,两地85所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支持一批温州企业赴四川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帮助当地近3000名各族群众就业。举办2024年浙江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暨温州龙港市推动各族群众创业就业启动仪式、“手拉手·爱我中华”夏令营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深化示范创建。对标对表“1511”指标体系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推进创建工作,文成、苍南成为首批省级示范县(市、区)培育单位;鹿城区南郊街道等4家单位被推荐为全国第十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瓯海区瞿溪街道民族团结服务站获评全国第十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五)加强依法治理,民族领域保持安全稳定。一是做好伊斯兰教工作。持续开展“三爱”“五史”教育,推动落实“五进场所”“三人驻堂”全覆盖。建立健全穆斯林礼拜点主麻日值班、陌生人问询登记、讲经讲道报备和信息报送四项管理制度,与伊斯兰教界代表人士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联谊活动,持续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二是做好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政策规范调整工作。加强部门统筹,规范决策程序,审慎稳妥做好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政策调整工作,对708名少数民族考生进行身份确认和政策解答,确保社会面平稳。2027年起我市将全面取消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政策。三是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以“石榴红”阵地为依托,创新推广城市民族工作“1+7”(一家亲)等经验做法,组织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54期,组织43个各类民族志愿服务队和工作室参与社区联防联治,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宗教生活等需求。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对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求,我市民族工作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开展‌宣传教育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覆盖面、知晓度不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的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二是民族乡村共同富裕基础比较薄弱。我市7个民族乡镇、95%以上民族村均地处山区海岛县,受地理、经济、公共服务、空间指标等因素制约,实体经济较为薄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城市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有待加强。我市现有外来少数民族人口50万,涉及55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数是在城区务工经商,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一定程度上存在“融入难、扎根难、服务管理难”问题。四是民族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民族非遗传承人培养不足,展示体验各民族独特文化的旅游线路数量较少,缺乏团队运营和资金支持,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与路径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拓展。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我市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打造共融共建共富共治民族工作品牌,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共融”。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学好讲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引导各族群众正确把握“四对关系”,尤其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组织参加浙江省畲乡农民丰收节、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等活动。提升打造“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阵地20个,新推出省级民族团结研学路线2条以上。

二是进一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共建”。推进互嵌式社区改革,全域推广“五微五融”工作法,探索创建社区民族工作“互嵌共融”指标体系。推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举办温州市第四届温·拜民族团结进步先锋训练营、第十六届“手拉手·爱我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学生夏令营等活动。争创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市、区)、20个左右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培育单位。  

三是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促“共富”。扎实推进《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谋深做实“农业+”“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文章,发展壮大民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业态,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县四级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推动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力争2025年底全市农村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0%左右,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的村达70%以上。

四是进一步创新服务管理模式促“共治”。持续深化“之江同心·正信正行”中国化品牌建设,组织开展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管理骨干及教职人员培训、优秀教职人员评比活动。推广“4+X”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模式,督促指导各穆斯林礼拜点陌生人问询登记等四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以增进共同性为根本方向,审慎稳妥推进涉民族差异化政策调整完善。依托“之江同心·石榴红”家园、工作室等平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证件办理、业务咨询、矛盾调解等优质服务,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温州。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