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情况的调研报告
温州市人大农资委主任委员 郑秋文
(2025年6月26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监督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于4月至6月,对我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张加波主任、冯金考副主任带领农资委赴瑞安、乐清、永嘉、平阳、苍南、文成等地开展监督检查,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监督检查有机结合,严格遵守各项要求、坚持不走经典线路,深入欠发达山区乡村、农村经济合作社、共富工坊、学校、卫生院、老年助餐点开展调研。听取了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开展“四督联动”,协同财经委与市纪委监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审计局对强农惠农资金、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农村“三资”管理情况进行联合监督。相关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紧跟部署,联动开展监督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
工程”重要批示精神和省委相关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学习应用“千万工程”思路、经验、方法,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全力推动缩小“三大差距”、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市域样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自2021年启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来,年收入10万-50万元家庭比例从72.2%提高到77%、年收入20万-60万元家庭比例从29.6%提高到37.2%,山区5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平均之比从75.76%提高到78.05%。
(一)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缩差促富合力。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成立41个市级部门参与的市工作专班,下设7个工作小组,建立调度分析、管理评价、智库支撑、比学赶超4大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共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市县联动谋划布局“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共12条,列入省“强城”“兴村”“融合”重大项目250个,总投资2810.2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量均居全省第一。出台《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的攻坚方案》,明确9大攻坚、25项具体任务。
(二)加大扶持力度,山区海岛县实现优先发展。持续完善山区海岛县“一县一策”、优化“一县一业”,强化“山海协作”“产业飞地”结对帮扶,加大对山区海岛县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6个山区海岛县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聚力项目招引落地,泰顺华东大峡谷、苍南三澳核电站、洞头深远海风电母港、永嘉温泉小镇等大项目落地,鼓励推动文成、泰顺发展生态工业,有力带动山区海岛发展。2024年、2025年,平阳、苍南、永嘉因具备较好自我造血能力,相继被调出全省山区海岛县。
(三)深化和美乡村,乡村环境风貌不断改进提升。深入实施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分类编制乡村规划,推行“通则式”管理。持续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实施美丽城镇、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庭院联创联建,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实施“文化+”战略,放大“瓯系列”“古系列”“名系列”时代价值,推动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健全完善“四治融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四)联动兴村富民,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大上林垟”等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经验成果,积极构建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建成“共富工坊”1500家;推进乡村CEO试点和完善青年入乡“引育用留”机制,不断壮大现代“新农人”和乡村“农创客”队伍,增强农村经济社会活力,截至2024年年末,总收入35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达10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4。全域推进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创新推进“1619”接续奋斗计划,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
(五)强化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扩优提质深入推进。迭代升级市县乡三级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七优享”工程。全力攻坚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联动推进公办义务“教共体”建设、中小学编制统筹管理、“空中飞课”试点等系列改革,努力让乡村适龄学生在家门享受优质教育。推行“固定+流动”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全覆盖全国推广。健全县、乡、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面优化老年助餐服务,累计建成老年助餐点1348个。扎实推进全市域水务、燃气、环保三大公用事业板块资源整合,整合形成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的“互联互保”的民生网,实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标准相统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仍有待突破。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虽然持续缩小,但收入绝对值的差距却在拉大,2020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相差31053元,2024年这一差距放大至37264元。二是山区海岛县部分指标仍然落后。截至2024年底,6个山区海岛县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是14.8%,GDP占全市比重仅为10.8%。尽管永嘉、苍南今年从省山区海岛县中调出,但从2024年人均经济指数来看,永嘉、苍南在26个山区海岛县中仅列24位、26位,共富的基础仍不扎实。同时,我市生态类山区县及海岛县经济基础依然薄弱,洞头、泰顺、文成GDP总量水平均处于全省下游,在全省山区海岛县中分别排名19位、21位、24位;文成、泰顺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发达县市内部发展存在较大落差。各地人大联动监督也反映城乡差异较大,乡村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依然滞后,特别是在全国百强县排行榜排名靠前的乐清、瑞安两地,不同区域间的梯度差甚至要大于山区海岛县。
(二)和美乡村发展支撑力不足,可持续发展承压。一是部分村级经济组织负债较重。根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负债1000万以上的行政村达133个;根据三项债务重点监测指标(债务率、利息支出率、偿债率),全市共有高风险村社12个(全省49个),全省占比24%。二是强村公司富民能力不强。全市共有强村公司267家,约75%的强村公司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缺少优质发展项目支撑,部分靠政府财政扶持项目“谋营生”。同时普遍存在缺少专业运营团队、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据统计,全市有177家强村公司成立以来未开展过财务审计,111家强村公司未纳入“三资”监管。三是要素保障支撑不足。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相关项目公益性质居多,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近年来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愈发紧张,后续项目投入受限。一些地方在“三区三线”划定时,将一些边角地、山坡地划入实施强制性保护的空间边界,导致一些乡村出现仅少量零星用地便可打通的断头路,却因土地性质难以实施,事关民生“关键小事”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引发群众吐槽。
(三)农村产业发展存在不足,做大做强仍待发力。一是农村产业效益不高。农业用地需求难以满足,农业、旅游业发展面临空间制约。农业成本较快增长,利润承压。如部分种植大户反映,人工工资正在逐年增加,从2021年的每人180元/天增加到现今的250元/天左右,增幅高达40%左右;无论是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地租成本均超三成。此外,农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和农户收入“双增长”面临多重约束。二是品牌特色难以凸显。品牌影响力不大、品牌溢价难以体现,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仍显不足。乡村酒店(民宿)、农家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三是片区联动发展机制不够完善。重点村片区组团发展还未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主体联动不足、产业衔接薄弱、利益联结松散;一些与乡村“土特产”加工企业合作的农户反映,其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获得的增值收益有限。“产业飞地”总体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24年底,全市“产业飞地”招商入驻企业111家,真正投产企业仅9家。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资源动态调配能力不足,部分资源利用质效偏低。随着乡村人员流动,农村“一老一小”常住人口出现结构性变化,一些乡村小学一年级招生仅个位数,在校学生人数与峰值相比,出现断崖式下调,校舍闲置、利用率不足等问题愈加凸显。部分村居老年助餐点运行存在困难,不少助餐点由于服务人数过少,不仅面临亏损,而且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可持续运营能力堪忧。一些偏远山区的“智慧健康站”,老年人使用频率偏低,“闭门吃灰”的情况也有发生。
三、意见和建议
今年新春第一会,省委对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进行了动员部署,并制定了《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实施方案》,对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我市提速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不仅要在经济总量上下工作,更要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下大力气。
(一)聚焦“强城、兴村、融合”,缩小区域差距。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建好“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并将其纳入“十五五”规划,充分发挥发展轴的辐射带动能力。聚焦重点项目提能强轴,全力抓好13个列入省缩小“三大差距”标志性项目示范建设,并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省里和国家保障盘子。重视瑞安、乐清等大市(区)城乡差距,持续推进洞头、文成等山区海岛“小县大城”建设,提升县城承载力。科学布局中心镇,系统梳理发展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充分发挥强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重点村,强化乡村规划编制、推行“通则式”管理,充分体现村庄自身作为发展主体意愿,发挥重点村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大上林垟”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争取更多村入选省级重点村。
(二)加快“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提档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等平台,培育更多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优化“六个一”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政策体系,推动杨梅等优质农产品走向海外。重视渔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数字+设施”智慧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数字化追溯体系。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深入实施现代种业“5655”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创新共富联营机制,通过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培训赋能、平台拓展、志愿服务提升“共富工坊”,推进“共富工坊”市场化,让家门口就业创业有好机会、好平台,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三)强化公共服务资源精准配置能力,缩小城乡差距。学习运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经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设施建运、政策制度等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建立同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立足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科学研判各学段学龄人口增减变化,提前优化城乡校网布局和编制管理,按需适度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合并转设。根据当前山区海岛农村老人数量相对较少,部分养老助餐点成本过高等问题,探索集体采购、联合运营、连锁运营等模式,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意愿,壮大志愿者队伍,确保可持续健康运行。建立健全“推进-落实-评估”闭环路径,定期实施监督评估和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提升服务质量、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源。
(四)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促进和谐共富。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加强村务公开和监督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和规范管理,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专项整治,实现乡(镇、街道)对村监督检查全覆盖,推进负债高的村级经济组织化债工作。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结合专项整治问题排查情况和各地重难点问题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开展问题攻坚和制度查漏补缺,健全监管体系、内控管理制度和日常有效监管,形成监管闭环;不断探索总结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鼓励更多强村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推动强村公司专业化运营。切实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优配强重点村班子成员,巩固提升“三清一促”成果,加快建设清廉村居。
(五)统筹推进系列涉农改革,制度创新破解瓶颈短板。深化国家级股份制乡村产业联合体改革,争创一批“联农、兴业、共富”产业联合体试点单元。持续深化“扩中提低”改革,推广飞地抱团增收、折股量化扩面等模式,缩小收入差距。迭代升级“共富矩阵”2.0版,深化拓展“山区农创客驱动引领+共富工坊集聚要素+共富市集叠加收益”的共富矩阵建设。深化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优化政策供给,实施农创客人才培育计划,拓宽青年入乡、农创客入乡路径,加速农文旅融合,更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