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依法履职

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发布时期:2025-10-14 信息来源:市人大 作者:

(2025年7月2日温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五次主任会议通过)

温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扎实推进深化和美乡村建设、联动兴村富民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扩优提质等工作,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市域样板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和美乡村发展支撑力不足、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仍待发力、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质效偏低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聚焦“强城、兴村、融合”,缩小区域差距。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建好“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并将其纳入“十五五”规划,充分发挥发展轴的辐射带动能力。聚焦重点项目提能强轴,全力抓好13个列入省缩小“三大差距”标志性项目示范建设,并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保障盘子。夯实平阳、永嘉、苍南等调出全省山区海岛县地区的发展基础、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视缩小瑞安、乐清等经济大市(区)城乡差距,持续推进洞头、文成、泰顺等山区海岛县赶超发展,提升县城承载力。科学布局中心镇,系统梳理并发展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发展重点村,优化乡村规划编制、深化“通则式”管理,充分体现村庄发展主体意愿,发挥重点村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推广“大上林垟”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争取更多村入选省级重点村。

二、强化公共服务资源精准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围绕托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期盼,建立同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设施建运、政策制度等一体化的有效路径。科学研判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优化城乡校网布局和编制管理。探索集体采购、联合运营、连锁运营等模式,降低养老助餐点运行成本,确保可持续健康运行。对公共服务供给实施定期监督评估和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提升服务质量。

三、加快“土特产富”全链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优化“六个一”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政策体系,培育更多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海外。重视渔业产业链强链补链,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加快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提速发展“数字+设施”智慧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数字化追溯体系。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深入实施现代种业“5655”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度。创新共富联营机制,通过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培训赋能、平台拓展、志愿服务全面提升“共富工坊”,推进“共富工坊”市场化,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和谐共富。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监管机制、加强风险防控;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三资”领域专项整治,推进负债高的村级经济组织化债工作。不断探索总结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鼓励更多强村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推动强村公司专业化运营。切实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优配强重点村班子成员,巩固提升“三清一促”成果,加强村务公开和监督管理,加快建设清廉村居。

五、统筹推进系列涉农改革,破解瓶颈短板。深化国家级股份制乡村产业联合体改革,争创一批“联农、兴业、共富”产业联合体试点单元。持续深化“扩中提低”改革,大力推广飞地抱团增收、折股量化扩面等模式。深化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优化政策供给,实施农创客人才培育计划,拓宽青年入乡、农创客入乡路径,加速农文旅融合,更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上审议意见,请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26年6月底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落实情况。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