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苍南县人大常委会按照人大代表工作“四建设、两提高”工作要求,增强服务代表意识,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探索“双岗建功”品牌,努力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代表履职激情。
做好能力提升文章,让代表履职有底气。开办“代表学堂”。制订代表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初任培训、履职培训和专题培训活动。以常委读书班、优秀代表研修班为示范,以代表全员轮训为基础,以县乡联办、乡镇合办为形式,依托县委党校、高校、人大培训基地等,有计划、常态性地进行代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突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监督法、选举法、组织法等知识和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向选民述职等制度办法的学习。实现每年对全县县乡两级1695名代表进行全覆盖培训。
优化“代表团组”。认真落实省人大关于“团组”建设要求,探索跨区域、跨层级混合编组模式。统筹考量代表专业优势和行业特点,以县人大常委会各工委为依托,建立法治、财政、预算等11个领域专业代表小组,组织专业代表集中开展履职活动。如组织农业领域专业代表对紫菜产业开展视察监督,提出意见建议,促使紫菜养殖玻璃钢管代替传统毛竹、紫菜加工园电力工程建设等一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推行“代表亮码”。以人大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突出“好用、使用、管用”导向,深化“代表码”和“活动码”推广应用。“代表码”通过代表联络站、居民门牌和WO监督平台向社会公布,从而搭建起联系群众的“民意窗”。“活动码”有效汇集代表视察监督、接待选民、民生实事征集、走访调研、述职评议等活动内容,从而实现代表履职“全透明”。
打造“双岗建功”品牌,让代表履职接地气。分类细化主题。围绕苍南县委提出的推进公园城市、景区城市、运动城市、商贸城市、文明城市“五大城市”建设的目标,制订《开展双岗建功,助力“强城行动”,打造新时代浙江美丽南大门主题活动的方案》,精心选取全县发展有需要、企业群众有呼声、代表助力有抓手的重点工作和具体项目作为代表“双岗建功”的重要内容,推动代表在项目建设、社会治理、文明创建等中心任务中展现担当作为。开办“双岗建功”专栏,及时报道主题活动中的先进代表和典型做法。
代表团组攻坚。运用专业化组团形式,推动代表发挥专长,助力专项工作克难攻坚。如灵溪镇人大按照“专业、即时、就近”原则成立代表监督小组,在培育“新农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等方面履职建功。组织人大代表带头打造畲茶品牌、口袋公园,推动“清欢小院”花园式餐厅、“冇事”网红餐厅项目建设,助力镇政府启动浦南、苍溪“浙南27路”文旅综合项目等。
建立助力清单。县人大根据代表小组主题活动的内容,聚焦工作难点和群众诉求,建立助力任务清单,明确监督目标、阶段重点、牵头单位、协同部门。积极开展专题视察和调研活动,贴近群众问需问策,共商对策、共督进度,不断提高监督质效,助力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凸显监督活动质效,让代表履职展朝气。深化活动内涵。按照“全覆盖、制度化、常活动、有成效”的要求,丰富联络站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持续推动各级人大代表、国家机关人员进站开展活动,让联络站真正成为民主商议、联系群众的代表之家。2024年上半年,苍南县各级代表进站1887人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626人次,接待群众430批次,收集反映意见建议1676条,帮助解决问题599个。
拓宽履职路径。常态化开展《代表·局长面对面》电视问政节目,持续推进问政的提质扩面工作,实现从“部门问政”向“主题问政”转变,问政场所也从“演播室”向“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亭里廊中、古宅大院”延伸,让乡镇代表直接与基层站所、业务科室沟通交流,推动问题有效解决。指导乡镇人大打造工作载体,苍南县灵溪镇“五事空间”、马站镇“两专督政”、莒溪镇“稻田e事”、炎亭“代表+网格”等一批具有地域标识的基层人大工作品牌逐步形成。
创新工作举措。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入手,探索“代表·选民零距离”工作机制,以时间固定、人员集中、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搭建代表选民连心桥。通过代表下沉、监督下沉、服务下沉、拓宽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真正做到原汁原味听民声,汇聚民智促发展,实现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