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24-11-07 信息来源: 市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黄方雷

(2024年10月24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根据省市有关数字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我市以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牵引,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坚定走好“高、融、新”攻坚路径,加速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取得三方面成效: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89.16亿元,占GDP比重达7.9%,连续五年居全省第3;同比增速12.4%,全省位次比上年提升5位;两次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三;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百强城市位列24位,比上一年提升3位,并连续5年荣获省政府数字经济督查激励。二是试点示范争创有力,龙湾区、乐清市分别入选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核心区、网络通信产业集群协同区和智能传感器“新星”产业群,乐清通信连接器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瑞安汽车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县(市、区)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激励试点,今年累计争取数字经济领域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超1亿元人民币。三是重点指标争先突破,今年1-9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列全省第2;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增速全省第5,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9%;1-8月(错月指标)全市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9%,增速列全省第2。率全省之先提前5个月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具体工作举措汇报如下:

(一)坚持“统筹协同”聚合力,强化顶层设计、专班推进。一是定方位、明路径。印发《温州市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加速构建“3+5”数字产业集群(即做大做强智能物联、能源电子、高端软件3个特色基础产业,培育筑优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元宇宙、柔性电子、未来网络5个未来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温州市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2024年工作要点》,明确分季度目标任务,形成精准发力、精细推进格局。二是建专班、促协同。依托“八八战略”创改开领导小组,建立“一号发展工程”工作专班,由市经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专题组组长,数字经济“十大工程”牵头单位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并指导各地谋划组建相应专班,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体系。三是建机制、强推进。发挥数字经济产业链链长制作用,以“周动态、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机制,联动市委督查室实施月度指标任务晾晒,常态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今年已通报6期)。针对“项目落地慢”“指标未达标”县(市、区)开展实地督进度、解难题工作,已指导解决瓯海冠盛东驰项目推进等一批问题。

(二)坚持“往高攀升”提能级,实现平台牵引、链式聚集。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集聚区“一核心多区块”建设,提质建设“一港五谷”,1-9月新增招引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51个,提前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数字经济重点项目累计投资78.7亿元,完成率100.2%,累计新增数字经济领域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数量已达1069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1.6%。中国数安港累计招引企业393家,基本实现“数源、数创、数商、数基、数服”全链条贯通,累计研发数据产品(场景)344项,数据交易额达7.9亿元,成功举办2024数安大会、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浙江分赛等活动。国际云软件谷核心区范围内新增企业1145家,其中软服企业87家,成功举办企业云化转型研讨会暨温州市十朵云系列活动;1-8月(错月指标)核心区规上软服营收14.72亿元,同比增长29.4%。中国智能谷累计入驻人工智能企业407家,年产值达288.5亿元、税收超8亿元,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

(三)坚持“以融提效”增活力,赋能产业升级、业态焕新。一是深入推进智改数转。出台实施《温州市“万企数改”专项行动方案》,今年已举办全省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推进会等数改活动72场次,率全省之先完成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加快构建“5+5+N”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已增至27个,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增至50个,全年新增工业机器人1360台、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086个。率全省之先出台“两新”实施方案,推动50个以旧换新优质产品和125个高端装备供给产品列入省级推广清单。二是有序壮大平台经济。新增省级电商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直播电商基地3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6家,成立温州市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开通温州跨境电商9610进口业务,同步优化监管提能,获批建立浙江省电子数据取证温州分中心。1-9月,全市累计实现网络零售1707.4亿元,同比增长4.8%。三是面向未来创新场景。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一批场景,比如推动惠利玛打造AIGC创意设计等场景,助企成本下降10%、销售提升20%,实现销售额超2亿元。编制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我市加速打造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城市和先进制造(配套)集群城市。

(四)坚持“向新进军”强动能,开辟新路径、塑造新优势。一是加速“新技术”应用突破。实施高企培育工程,数字经济高企已增至540家,推动832家入选第一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累计引培数字技术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20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2家。1-9月,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563.10亿元。二是强化“新赛道”领跑优势。依托中国数安港持续拓展数据价值化路径,落地消费者数据流通利用、国有企业采购信用信息公示规范、数据资产入表等3个国家级试点,与全国所有23家大型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实体化运营全省首个地市级网络安全服务保障中心,率全省之先上线网络安全服务产品超市,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和服务。三是推动“新基建”能力提升。深化国家“千兆”城市建设,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3万个,宽带用户下载速率507M/S,均居全省前三。统筹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完成温州市智算中心一期建设并点亮发布,多家算力运营主体已建成投用算力资源1379P。

(五)坚持“改革牵引”集要素,激活源动力、增强竞争力。一是“数据得地”激发投资活力,创新出台“数据得地365”2.0版,截至目前为160家优质企业供地4433亩,是去年全年两倍,全省唯一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被评为浙江省改革突破奖。二是“数据得贷”重塑融资模式。辖内银行机构运用“科创指数”融资模式累计向企业授信979.6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73.16亿元;首创数据资产“入表+融资”模式,打通数据从“资源—资产—资金”的转换通道,为缓解数字型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三是“引培并举”强化人才支撑。发布“人才新政40条”4.0版,加快数字经济人才招引,截止2023年底已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134人。

虽然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成效较为显著,但面对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的现状,数字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如我市的部分企业产品价格断崖式下降(如新能源电池等),全市招引10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不多;政府信息化项目投入大幅度减少,深耕于细分行业的软件信息服务企业数量远低于杭州、宁波等地;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数字化改造方面存在“不想改、不会改、不敢改”问题——这些都为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挑战。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数字经济各项工作部署,深入实施《温州市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8.5%,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更高标准覆盖”目标,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深抓联动机制,增强发展合力。进一步强化专班牵头抓总作用,开展“周调度、月通报、月例会、季总结、年考核”机制,确保各地精细推进、精准发力。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分级挂钩联系机制,推动弗迪新能源等超亿元续建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确保完成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投资100亿元。针对麦田能源、大唐5G、鼎森等“投资进展慢”项目,以及增长趋缓或者经营出现大幅波动的企业,用好“两万”助企、“七位一体”服务体系等为企服务机制,千方百计助企畅通堵点问题。

(二)实施精准引培,提升产业能级。围绕数字经济集聚区“一核心多区块”建设,加快“一港五谷”比拼短板攻坚和整体效益提升。聚焦中国数安港地位能级提升目标,力争推动入驻重点数据企业500家,培育规上企业5家以上,数据交易达到10亿元以上,争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示范园区。国际云软件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25%,加快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云软件高地。中国智能谷加快打造人工智能新高地,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数字产业“3+5”格局,梳理重点招引目录,实施“按图索骥”招商,推动招引落地超亿元数字经济项目55个。完善“链长+链主+链群”协同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专精特新”“凤凰”“独角兽”“雄鹰”等数字企业梯次培育行动,累计培育数字经济领域上市企业15家,新增数字经济领域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探索大型制造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成立独立软件公司的路径,激活软件行业发展“蓄水池”。

(三)推进数改赋能,打造示范样本。依托5个省级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县(市、区)建设,深入实施“千企智改、万企数改”行动,坚持“打造一批样本、带动一片升级”,推动龙湾、瓯海、平阳、苍南等地争创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试点。深入实施千企智能化改造和节能化改造行动,确保全年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120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000台。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赋能模式,全年新增未来工厂1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家。支持建设有引领性和典型示范作用的数字农业工厂,新增培育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4个、未来农场1个以上,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3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网络零售额达到2540亿元。推进监管平台应用,平台企业合规指导率100%。

(四)集聚关键要素,护航创新提质。深入实施人才引领驱动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举措,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人才。深化国家“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和光纤网络全域优质覆盖,深入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全市“一盘棋”推动算力设施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智算+超算+边缘计算”多元算力支撑体系。推广“科创指数”融资模式,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数据得地365”预评审工作机制,力争供地面积超8000亩。强化产业基金配套和牵引,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和增值扩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4.5%。

(五)加大交流合作,提升数字氛围。持续发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中欧非绿色能源发展论坛、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等高规格会议作用,推进人才招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工作。持续打响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114X”(即每年举办1场市级活动、14场县级活动和X场街镇级宣传推广活动)系列活动宣传品牌,加大“仿样学样”吸引力,提升行业整体数字化改造覆盖率。持续开展“软件十条”等产业政策宣传解读,组织开展申报兑现工作,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产业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