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浓浓畲乡文化情愫到为之奔走、呼吁,是缘于脉搏里跳动着畲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从成立凤凰歌舞队到走上央视舞台,是缘于民族文化传承者和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从读懂畲乡人的期盼到用脚步丈量畲乡人的美好未来,是源于读懂了文化和生活的真谛,也是缘于作为人大代表的使命与欢欣。她是平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平阳县畲族凤凰歌舞队理事长、怀溪镇妇联副主席,雷蕾。
跟从内心,踏上文化传承的征程
“少数民族独特的形象文化是民族文化独有的特征和体现,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需要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作为一名畲族年轻人,雷蕾怀揣大梦想,决心当好传承人。
现实困境远超想象。平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乏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刺绣技艺、畲族彩带技艺的是屈指可数的几位60岁以上老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不懂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孩子不懂畲族语言;畲族歌手不会平阳原生态畲族民歌的唱法,平阳调的原生态畲歌传统唱法无准确的一种曲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编制少、兼职多,工资低、保障差,这样的现状让畲族文化难以为继,更别提文化传承与发展了。
雷蕾意识到,长此以往,“平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源之水’”。畲族文化要实现薪火相传,而不是做一支越烧越短的蜡烛。
村里村外,雷蕾奔走、呼吁着。在畲龙村党日活动以及村民代表大会上,雷蕾呼吁族人重拾并挖掘这历经千年的畲族文化。2016年,畲龙村两委及村民在雷蕾的带动下迈出了第一步,他们成立了歌舞队,起名“凤凰”。凤凰起舞,畲族文化复兴在望。
一时间,她像一曲舒缓而有力的畲曲儿,揭开尘封已久的畲乡回忆,唤醒畲乡人“自力更生”找寻畲乡印记。
走上舞台,履行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一直以来,雷蕾潜心研究畲族文化,凤凰歌舞队成立后,更是当起了编剧和导演,在他的老师“畲歌王子”蓝永潇的指导下,原创了大量畲舞、畲歌类节目。天地即是舞台、风雨寒暑皆是伴奏,“半路出家”、不减热情,栉风沐雨、玉汝以成。她的“奔走”“呼吁”让畲族老人笑开了心,也更多人知道了她,命运的橄榄枝也一次次传递到手边。从舒适的排练场地到专业的编导老师,县民宗局都给与了凤凰歌舞队大力的支持,政府和群众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道路上拧成了一股绳,凤凰歌舞队也在这样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快速成长,成为“拯救”畲族文化的一道坚毅而真实的风景。
经过日积月累的研习和打磨,凤凰歌舞队的作品更加专业、在展现畲族文化精髓方面也更得要领、更加自信,成为展示畲族文化的一张崭新名片。自成立以来,凤凰歌舞队参与文艺演出、各类赛事、拍摄畲族文化宣传片等活动500多场次,从乡村文化礼堂到央视CCTV-7乡土栏目,凤凰歌舞队的舞台越来越大,畲族文化也愈发彰显出生机和活力。2019年5月,平阳县凤凰歌舞队在民政局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雷蕾还参与了《平阳畲族》一书的畲语翻译任务以及畲语畲歌录制工作,她抓住每一个机会,尽己所能为保护平阳畲语畲歌贡献力量。
她也时常参与福建、平阳、泰顺、文成、苍南等地以及民族村畲族文化活动,肩负畲族文化传承重任,她践行着“传承不分地域”的“大畲族”理念。
走村入户,为守护民族记忆建言
从小在畲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下,雷蕾知晓了很多畲族文化。但距离“通晓”畲族文化并以保护、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为事业来说,还远远不够。雷蕾于是踏遍各个民族村,每每与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村里的年长者聊天,总会有不少收获。她还经常跟文化学者请教和交流,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认知。畲族文化的碎片也在雷蕾心里一点一点拼凑起来,这份作为畲乡人和人大代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催促她要走得更远。
雷蕾认真梳理总结调研内容,在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培养平阳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建议,她希望获得县里更大的支持。畲族文化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与此同时,这份建议也被评为年度优秀建议。雷蕾细心守护着畲族文化,也在为发展畲族文化想办法、找出路。第二年人代会,雷蕾在会上发言时说,“非遗传承与创新需要保留其本真样态”“要有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她希望通过民族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的碰撞,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让畲族文化传承的道路和力量更加宽广、更加壮大。
奔走山间,找寻共富的起点
生在畲乡、长在畲乡,畲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寨尽是“乡愁”——对畲乡走上共同富裕的热切盼望,这也是“畲龙村有了民族村样貌”之后,雷蕾最大的愿望。为了让畲族同胞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雷蕾经常走访群众,认真记下他们的“随口一说”。她细心观察着人们的生活,“畲龙民族村内道路要修好,水电网等生活基础设施要跟上”“怀溪多山,手机信号是顺利实施道路救援、降低火灾影响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增设山区移动通信基站缓解这一困境”......
“畲龙村种植茶树近200亩,这是村里的主要产业,茶虽好,但是销量却不大”。看着茶园里茶树抽出的嫩芽,想到畲龙村得天独厚的资源,雷蕾有了新的想法。2021年,雷蕾带领她的这支“民族队伍”——凤凰歌舞队,干起了“直播带货”。“除了自产的茶叶,还有畲族文创产品及畲族美食”“月销量达一万多单,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土生土长”的农特产品搭载全村的希望走进了“直播间”。日积跬步、志行千里,如今畲族各民族村已经走在了共富的道路上,越来越好、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