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与时代共发展——温州市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工作纪实

发布时期: 2023-05-26 信息来源: 市人大 作者: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日子闪着光芒,即使藏在时间隧道的深处,你还是一眼就能看到它——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修订后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

1983年4月18日,温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由此,我市人大工作掀开崭新一页。

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探寻我市人大工作脉络,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有条鲜明主线贯穿始末——

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温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党旗引领定航向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40年来,历届中共温州市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和建设,1988年8月,市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人大工作。2004年9月17日,市委首次召开全市人大工作会议,之后,“每届党委至少应召开一次人大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人大工作的制度性文件的惯例延续至今。同时,历届中共温州市委先后就立法工作、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民生实事票决等方面,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为高水平推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明确方向要求、提供政治保障。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统揽人大工作,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在历届中共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扎实开展好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各项工作。同时,持续加强自身建设,用“四个机关”建设新成效推动人大工作新发展。

立法护航促善治

2015年7月30日,注定将以不平凡而被铭记——吁请了28年的地方立法权,就在这一天化作明朗的现实轮廓,开启了温州立法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探索征程。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获批立法权以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着力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立法工作格局,不断完善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共制定(含修改修订)地方性法规22件,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高质量立法充满热度。立足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时代背景,全国首部关于“两个健康”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应运而生,以立法推动“两个健康”从实践层面向制度层面跃升。

民生领域立法饱含温度。从《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到《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从《温州市电梯安全条例》到《温州市养犬管理条例》……一部部与“民”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生态领域立法彰显力度。30余次实地考察、40余次座谈会论证会、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后反复修改形成的《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让守护一江秀水有法可依,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融于心、践于行、显于效。

最严格的法律需要最坚决的执行,才能落地生根、发挥作用,才不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起笔立法“后半篇文章”,常委会亮出“法律巡视”利剑,直奔问题去、瞄准点位查、盯着清单改,以高质量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让法规在实施中绽放鲜活生命力。

重大决定保发展

“赞成58票,反对0票,弃权0票,通过!”去年8月31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满票通过《关于促进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 奋力谱写“两个先行”温州篇章的决议》,为温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蓄势赋能。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常态化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坚持把“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40年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先后作出296项决议、决定,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1985年7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命名榕树为温州市市树、茶花为温州市市花,充分彰显温州城市和人民的形象气质。

1986年7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和2000年5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温瑞塘河综合治理的决定,2002年8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三十四次会议又作出《关于加强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保护的决定》,汇聚各方齐心治理母亲河的坚强决心和强大合力,重现千年塘河、山水之城的浓厚底蕴。

2002年6月,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信用温州建设的决议》,并随后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诚信日”,释放温州把信用建设摆在全局性、战略性位置的强烈信号,擦亮“以诚立身、以信立城”的城市底色。

2018年12月和2021年2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设立“民营企业家节”和“温州人才日”的决定,标志着温州重视“两个健康”和人才科技驱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党管干部”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40年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党的干部路线,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420人次,保证了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地方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

依法监督重实效

变“为民做主”为“由民做主”,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温州已走过6个年头。事关民生福祉,不能一“决”了之,今年3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专题部署2023年度温州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专项监督,全力推动“关键小事”落地见效。

40年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政府重点难点工作和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依法监督、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听取审议市“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有力推动我市加快转型发展。

强法治,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普法宣传、执行工作、法律监督等工作,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促经济,坚持每年听取审议半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告,将所有政府投资项目纳入监督范围。大力推进公共预算监督改革,实现全口径预算监督全覆盖,全国率先开展部门预算分项审查;

护环境,打好视察调研、专项审议、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组合拳,监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大拆大整”等;

惠民生,群众关注的安置房建设、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改革、社会养老、“三农”发展等热点,始终是监督的重点议题……

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加强、在规范中提高,历届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监督方式方法,不断拓宽监督范围领域,通过开展“两项评议”、专题询问、“两官评议”、审议意见跟踪监督、办好“三个栏目”等,坚持靶向发力、组合发力、联动发力,让人大监督真正“长出利齿、咬合有力”。

代表工作争前列

就在赴杭参加2023年省两会的前一周,60余名省人大代表坐上大巴,实地考察金丽温高速公路东延线项目。边走边看、边听边问,代表们深切感受近年来交通建设新变化,还纷纷表示“一场会前考察,为更好地知情明政、精准建言提供重要参考和实践依据”。

40年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搭建履职平台、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工作机制,代表履职热情不断激发。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代表联系群众优势,不断丰富代表履职活动内容,每年选择部分重要议题组织代表集中视察、专题调研,汇集提交颇具“含金量”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形式。历届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和督办工作,不断完善交办、承办、督办、评估机制,推动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

与此同时,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建立和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制度,促进代表深入群众、有效履职、接受监督;指导全市222个代表联络站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数字赋能谱新篇

“两个健康e观察”场景全面收集推送各类惠企政策信息,拓宽企业和企业家意见建议收集渠道,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华侨e事通”场景突破时空壁垒、倾听华侨心声,有效帮助解决一批华侨关心关切的问题……

全过程人民民主离不开数字化改革这一“船”和“桥”。一路走来,历届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成果运用,紧跟时代节拍、紧扣人大需求,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2004年上线官方网站,2006年开发使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系统,2009年建成投用人大预算在线监督系统……一个个脚步精准踏在发展鼓点之上,不断推动人大工作整体跃升。

将目光聚焦2022年,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迭代升级人大数字化改革“1512”总体框架,系统谋划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1261e系列”体系架构,在全省率先上线基层单元活力指数,全力打造“立法e点通”“共富e起来”等8个具有温州辨识度的“基层单元e系列”品牌,让代表履职更高效、民意表达更通畅、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更具获得感。

40年风雨兼程,40年春华秋实。1983、2023,两个记录年份的数字,串联起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的40年。踏上新征程,市人大常委会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在中共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站位服务中心大局、高水平依法履职行权、高效能聚合代表力量、高标准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人大在全面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加快建设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温州创新史贡献人大力量。

来源:温州日报

本报记者:缪眎眎

主编:陈蜜

美编:瓯龙

组版:琴双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1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