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履行监督、建议、宣传等职责,多措并举,稳步助推河长制工作落地落细,全面提升乐清河道治理综合效应,努力擦亮“美丽河湖”底色。
一是加强实地调研,找准问题发力点。乐清共有县级河道45条,总长393.76千米,河道众多、面广事杂,为治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群众极为关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以联系乡镇(街道)的河道为主要监督点,聚焦深化“河长制”工作,每月组织各专(工)委成员、联系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和人大代表开展不少于2次的巡河,摸清市内河道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整治、污水管网收集等整体情况。并通过座谈会、现场征询等方式了解周边群众对河流状况的意见建议,切实掌握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术。多年的巡河行动,助力实现了8个县控及以上水质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75%,省控以上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100%,创成4条省级美丽河湖。
二是营造浓厚氛围,找准代表切入点。以全市29个联络站为枢纽,全面铺开“河长制”宣传工作、监督工作和领航工作,实现全市联动,共同打通河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设立代表公示牌、普及保护河流相关法律法规讲座,发动基层代表和企业代表向企业、餐饮业重点宣传排污规范等方式,宣传河流保护知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河流保护工作;通过把河长制工作列入监督议题,引导代表全年开展巡河3649人次,发现问题1308个,促成相关部门形成整治合力,推进垃圾清理和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通过加强对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的培训,确保清醒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带头落实落细河道环境的保护意识,当好环境保护的“领航员”。
三是健全长效机制,找准落实关键点。推动打造河湖治理升级版,在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多元共建,积极探索“碧道+河长制”多元融合模式,以“河湖长制再出发”为契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河湖长制在“碧道+”建设中的作用,实现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为、有效”转变。助力深化“党政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河道治理工作体系,完善河湖长制数字化平台建设,鼓励代表积极参与民间护水联盟,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监督网络,构建干净、整洁、优美的河湖生态环境,让城市因水而美、产业因水而兴、人民因水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