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阳坑镇人大紧扣三个“一号工程”主题活动工作目标,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大局,立足非遗文化、绿色生态、交通便利等优势,积极履行人大职责,多措并举为乡村振兴“把脉开方”,。
一、畅通双联,拓宽代表议政督政新渠道
今年以来,镇人大利用“我想和代表说说话”主题活动“问诊”于企业,在“代表进网格”服务机制的下,以“代表+网络”的新方式,镇人大将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分组结对辖区内各类市场主体,定期开展走访调研,问计于市场主体。在调研过程中,企业负责人就“如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沟通交流”,提出了营商环境建设、“地瓜经济”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共收到文旅市场主体提出的意见30余条,摸排问题10个,协调解决6个。人大代表也通过多次走访企业,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座谈,对当前镇域经济和企业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更清楚知道营商环境优化的工作成效及短板弱项,收集到更多一线企业负责人的民声民意。镇人大主席团通过多次邀请市教育局、文广体局、市民政局、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走进镇人大联络站召开有关文旅主题的人大协商会议,围绕“如何加快推进平阳坑镇文旅经济发展、如何更好挖掘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如何更好带动消费当地文创产品和农副产品,”带动当地农家乐与民宿经济等方面进行充分议政督政。通过此举措施,更加有效的推进选民与代表、代表与政府的“双联系”渠道,加强双方的合作,也帮助在地企业纾困解难,有效提升镇域营商环境。
二、共商共议,完善人大监督协商新方式
镇人大在走访调研在地文旅市场主体中,收集民生民意,依托国家机关进站为载体,围绕平阳坑镇农文旅经济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发展瓶颈与各职能部门开展深入讨论,共同商议,邀请部门站所进站,以学习交流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提升属地站所提升执法水平和服务意识,力促站所积极履职,及时有效帮忙解决当下出现的困难,寓协商于监督,截至目前已落实整改事项20余条。定期邀请文旅相关职能的市职能部门和镇政府分管领导进人大联络站开展人大协商监督,全年共开展10余场,代表提交100余条相关建议,如要求利用乡村闲置校舍、闲置国有资产转化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强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与教育文旅部门的合作,提升研学产品,市场化研学项目,引导更多研学活动开展,促进城乡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强与民政部门合同,引导更多的社会团体组织来乡村开展团建活动和年会活动;加强对乡村文化和传统非遗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尤其与文化艺术高校和职校合作,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等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响应,有效将民意民意融于相关职能部门站所工作中,为赋能乡村“文旅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督促并举,催生代表参与督政新活力
镇人大紧跟镇党委工作部署,立足平阳坑镇特色产业和自身优势,聚焦非遗文化研学经济、赛事经济、社会组织团建经济,以三项活动为主体,引导市民下乡消费。为改善旅游环境,提升基础配套,镇人大紧盯镇域内重点文旅项目建设进度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镇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分队组团跟踪督查未来乡村二期、走马楼索面展示馆、田园综合整治提升等重点项目,定期开展督查活动,确保相关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同时开展代表“随手拍找茬”活动,及时将镇域内存在人居环境脏乱差和餐饮民宿研学等服务行业现象存在问题及时反馈,让分管领导及时做好处理工作,更好提升营商环境。其次,镇人大建议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充分利用绿道竹林湿地的自然资源,打通体育赛事和文旅产业的堵点,利用“赛事+”活动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建议市教育局持续为助推研学产业发展增威助力,建议要加强中小学生对非遗项目和本土传统文化项目的全过程体验,将研学产品市场化、商品化,进一步提升研学产品质量,做好研学产品和研学基地评价体系,让更多家长带孩子下乡体验研学产品;提升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进提升学生对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建议市文广体局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在地非遗资源的挖掘,构思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消费市场的融合,鼓励市场主体将非遗与文创、手造产业相结合,促进非遗与生活融合,增强项目传承发展内生动力。建议市民政局要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奖团建和年会活动安排到乡村。通过系列有效举措,今年五一,我镇举办的首届“漫享竹海·寻趣非遗”文旅节,5天接待的游客突破5万多,创近三年来五一游客新高;今年,各类社会组织纷纷来我镇开展团建活动,研学活动也呈现出蓬勃之势,今年,我镇3个市场主体已承接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游达6万余人次,已接待海外侨团、当地社会组织、企业团队达百余次的团建活动,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和餐饮民宿业的发展,3家市场主体下半年都已纷纷投资扩建或研发新的研学产品和团建项目。通过镇人大的监与商,鼓与呼,切实有效为平阳坑镇农文旅经济和乡村共富催生流量经济新动力和新活力,也为平阳坑镇研学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将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