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苍南县人大常委会把专题询问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从探索尝试到常态化开展,在良性互动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事关民生福祉、百姓高度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快解决,生动谱写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苍南实践”。
“寻民声”,深入调研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民意基础
专题询问是事前选题调研、事中询问、事后督办的连续行为。尽管“问”的环节最核心,也最出彩,但“问”前“深调研”同样关键。沉下去“听民声”,只有开展深入细致、实在可靠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年初既定的10项县级民生实事项目,实行县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联系监督制度,做到全程动态跟踪监督。组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委会委员+人大代=监督组”模式,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督查指导。每月了解一次项目进展情况,每季度听取一次专题汇报,通过明察暗访、现场视察、调研座谈等方式,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质效评估,详细了解项目进展、成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情况。这有利于做实专题询问前的“深调研”。苍南县人大常委会会根据民生实事项目日常督查所得结合年度监督重点从而精选出当年专题询问主题。2023年苍南县人大常委会对“县城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这两项主题开展询问,正是基于民意基础做出的选择。
“为民问”,直面难题凝聚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共识
专题询问,是人大法定监督权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庄严之问。这就要求专题询问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能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产生影响力、推动力,而不是图形式、图热闹。为此,人大的询问,就必须拿出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带着人民意见,以责任、胆识和智慧来代民发问,做到“真问、敢问、会问”。
苍南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专题询问的宣传报道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全程专题询问,推动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整合,以此增强监督实效。在确定开展“县城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题询问后,从会前调研到听取县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从会议现场报道到会后整改情况宣传,均引入县级主流媒体用文字和镜头给予聚焦。“苍南县人大”微信公众号也在会前向社会发布公告征集询问问题,汇总吸纳征集意见交由现场提问代表代为提问。在2023年8月苍南县人大常委会举行的“县城防洪排涝能力建设”专题询问会上所提的16个问题中,有4个是前期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群众、代表等反映的问题,均是大家关切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始应询前的10分钟,通过播放在事先深入调研基础上制作的专题片,使询问更加有理有据。
2023年11月,在苍南县人大常委会举行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专题询问会上,参会代表列举亲身经历和实地调研情况,“犀利”真问,“有些部门执法不规范、执法态度差、缺乏柔性执法意识等现象,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规范执法人员依法执法行为?”,“辣味”十足,道出了群众和企业的心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问题和痛点,让不少应询单位负责人“脸红”“冒汗”,体现了本次专题询问的“真问、敢问”。
“惠民生”,跟踪督办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共治力量
专题询问不是“始于问”,更不应“止于答”,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才是目的。苍南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全链条闭环管理,切实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精准交办+跟踪督办”力求“改得实”“改得好”。
2023年苍南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县城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题询问会后,都利用 “苍南县人大”微信公众号推送“现场实录”向社会公开询问会实录(全文)接受全县人民监督,不断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同时,苍南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将问题分门别类,形成审议意见及“问题清单”,交县政府研究处理;县政府梳理“整改清单”,分解到相关部门真抓真改。对于能立即整改的做到立行立改,对于长远问题明确措施、逐步整改。此外,苍南县人大常委会还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履职工作评议、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法定职权,邀请人大代表、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将“单独行权”转变为“组合行权”,提升整改落实的整体成效,真正将人民民主落实到全过程。瓯海区南白象街道人大:让“塔下听声”成为扎根基层的“民意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