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轰......”伴随着挖机的轰鸣声,一阵阵叫好声不绝于耳,永嘉县桥头镇溪滨西路一座4间三层的陈旧民建房周围远远围站着来自附近各村社的村民,他们看着这4间阻断了溪滨西路市政道路建设10年之久的“钉子户”慢慢倒下,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总算拆了。”桥头镇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金爱珍松了一口气,“溪滨西路作为贯穿桥头镇的一条主干道路,承担着联通菇溪河两岸13个村社的重任。但这4间房子挡在道路中央一直不愿意拆,不仅影响了桥头形象,更是带来了极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附件群众都很苦恼。我们桥头人大这10年来是一直在为解决这个‘肠梗阻’”奔走,现在总算是圆满完成,不负群众所托,不负党委政府所托。”
把握“着力点”,与民愁同心同向。用好用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这把“金钥匙”,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政策处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带回去、送上去。作为菇溪河道综合治理二、三期工程建设的十年历史遗留问题,桥头人大没有因为这是块“硬骨头”逃避困难,而是主动介入政策处理工作,加入政策处理专班,换位思考、身体力行,在“群众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用心用情做好住户思想工作。“去10次不行就去100次。”金爱珍同志带领人大代表三天两头往户主家去,常常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相比之前“埋头讲政策”,更有人情味、更有温度,也更有说服力度,助力破除了干部与住户之间的“隔离带”。
找准“切入点”,让法理人情并重。“钉子户”的征迁工作不仅考验耐心和决心,更考验的是方式和方法。为加快溪滨西路道路项目进程,坚决啃下遗留“钉子户”这块“硬骨头”,桥头人大采取“两手抓”措施。一方面,晓之以法理。桥头人大邀请不动产、资规等部门,成立法务小组,共召开现场推进会5次,专题研判会3次,对该区块进行重新测量,告知其合法面积,耐心帮助户主厘清每个疑惑,帮助算好经济账、环境账、前景账。另一方面,动之以人情。桥头人大在“跟出去”的同时,还将钉子户“请进门”,利用每周一坐班时间,邀请户主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喝茶聊天,了解并帮助“钉子户”实际困难和需求,户主通过“铁腕”与“柔情”并重的方式,成功取得住户理解与信任,最终达成拆除协议。
抓好落脚点,助攻坚善作善为。一方面,脑中有本账。征迁工作做得好,“对症下药”是关键。人大代表发动当地选民、乡贤,梳理“钉子户”的社会关系网,全面掌握户主的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从政策讲解、利弊分析、情感维护等方面入手,针对性地推动拆迁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心里有杆秤。牢牢把握“一把尺量到底”的准则,绝不因攻坚难度大而动摇底线,始终坚持按政策说话、按政策办事。尽管该户政策处理长达10年,并且明确赔偿金额是拆迁户的主要诉求,但是人大代表敢于亮明态度,始终用感情来疏导、用政策来教育、用事实来劝说,从家乡情怀、道德感化等角度入手,发动附近居民、亲朋好友参与劝导,使该户心理发生彻底转变,成功按照原定政策签订拆迁协议。
下步,桥头人大将继续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人大代表力量,助力打造“温州西部产业新城”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