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乡人大

鹿城区人大:以“三化”理念 全过程监督助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发布时期: 2023-11-24 信息来源: 鹿城区区本级 作者: 陈 志

近年来,鹿城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和代表作用,系统构筑党委引领、试点先行、首创经验、重点项目“四大支撑”,助推区人民政府深入谋划、提速构建全龄段、全周期的儿童友好幸福场景,为温州打造国家儿童友好示范城市贡献更多“人大力量”。2022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副省长等领导实地调研鹿城儿童友好工作,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交流培训会中广场路小学白鹿州校区、南郊街道、新田园社区分别作为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街区、儿童友好社区进行典型展示,相关建设经验列入《儿童友好中国实践案例》,并在《浙江政务信息》上刊登,受到王文序、刘小涛等省市领导7次批示肯定。

一、构建“系统化”工作格局,凝聚共建合力

按照“党委重视、群众关注、人大看准、政府可为”的工作原则,通过问卷调查、调研走访、定期座谈等多种形式,搜集社会各方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建议意见,推动儿童友好理念全面融入政府决策、社会政策。区级层面,近年来,鹿城区人大常委会通过意见征求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实事项目,深入实施“六大友好”行动,推动区政府出台儿童司法保护、家庭教育等相关政策举措19项和全市首个儿童友好诉讼机制。街镇层面,各街镇人大根据工作实际,将儿童友好型城市项目作为专项监督工作、民生实事项目、局长进站活动主题,以人大力量监督、推进项目工程。如滨江街道人大通过民主票选,将“打造1个15分钟儿童友好生活圈”纳入今年街道民生实事项目,组织区人大代表、街道议事员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征求代表、居民、儿童和学校老师的意见建议,共同探索儿童友好生活圈建设新路径。

二、打造“个性化”童享品牌,加强普惠服务

将全龄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全年工作重点,结合民生实施项目、代表建议督办等工作,定期组织系列监督、视察活动,围绕儿童需求搭建品牌矩阵、创新服务模式,营造儿童友好浓厚氛围。依托人大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从儿童需求表达到建议落实的全流程处理机制,代表、群众通过“e鹿履职”“明眸皓齿e线牵”等应用,线上提交建议并实时查看办理反馈结果;区、街两级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e系列”应用,组织普法宣传、教育咨询、手工制作等儿童公益活动,如区代表联络站今年已组织“当亚运遇上非遗”“以声传情——关于朗诵的二三事”“以爱相约 同心共育”等代表讲坛活动5场,助力开展“一鹿童行”等活动200场、覆盖儿童2万人次。通过民生实事和代表建议督办,紧盯儿童全成长周期,从医疗、交通安全、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智慧托幼”“双减”“家育互晓”等服务活动,创新“鹿友友”“鹿好好”ip,打造全市首批儿童友好药房、全市首条“红领巾”微公交品牌专线、“彩色”斑马线,全市首个儿童公益实习基地等首创品牌16个。

三、助推“适儿化”改造提升,构建幸福场景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履职理念,聚焦“适儿化”项目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难点问题,认真听取专业领域代表建议,着力推进“适儿化”改造提升项目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提升。助推儿童主题设施建设。区人大代表陈珊珊、单胜斌等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发现辖区内流动儿童占比高、缺少儿童服务基础设施,提出“增加儿童服务区域的建议”并提交给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区妇联、区教育局、属地街道通力合作下,对辖区城市书房、学校等公共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打造宇宙空间、童话故事、经典诗画等主题场景,在200个小区打造集玩乐、阅览等功能的室外“童趣乐吧”和室内“幸福学堂”,打造全市首个儿童友好书房和全市首座“体育+儿童”综合体。助推儿童友好服务完善。从儿童视角征求温州市儿童观察团意见,梳理针对儿童服务的需求短板清单,督促区妇联、区卫健局等部门通过努力,将儿童医疗、公共文化、家庭教育等成长服务纳入社区服务“末梢”,全年开展儿童医疗、亲子阅读、托管等活动800余场,洪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市儿童友好推进会上作典型展示,鹿城列入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试点区,并在省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