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成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执法检查工作。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目前全县粮食种植保值面积、保产量基础良好,但粮食生产仍面临种粮主体后继乏人、种粮成本高效益低等挑战。
一是农村劳动力面临枯竭,导致无人种。当前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农村劳动人员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而随着年龄增长,农村老年劳动力难以承担更多农业生产工作。如巨屿镇黄龙村目前常住人口仅有12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97人,占比80.1%,村内需整治抛荒地405亩,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据该村村书记反映,由于常住村民年纪越来越大,村内两季稻只能种植一季,稍微偏远一点的农田就无人种。
二是帮扶政策普惠度不高,导致不愿种。国家为了鼓励农业规模化生产,补贴政策向有实力的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倾斜,而对于想从事农业的小农很难达到种粮补贴领取要求,影响一些打算回乡年轻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据黄坦镇依仁村村民反映,村内部分青年有回乡从事糯米山药集中生产的意向,但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求必须以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方式集中流转、按期分红,但农业生产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他们打消返乡念头。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维护滞后,导致不好种。山区县用于农业灌溉的山塘水库、水渠大多为60年代修建,目前多数处于漏、损状态。尽管近年来有部分资金投入维护、提升,但难以恢复到原有功能,灌溉受限。据大峃镇鹤东村村民刘某反映,村内山塘水库涉及下游将近600多亩农田灌溉,但目前山塘损漏、灌溉水渠多处坍塌,至今没有修复,近年来因缺乏灌溉,大量土地被闲置、抛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