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助力交出“双减”工作高分答卷

发布时期: 2022-06-21 信息来源: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 作者: 詹应区 缪眎眎

6月16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建明、徐育斐、张洪国、黄荣定、王蛟虎、陈永光,市政府副市长陈应许,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峰参加会议。

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列为重要监督议题并作为专题询问主题,全力助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在昨天的专题询问现场,询问人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认真倾听、真诚回应,双方聚焦“双减”工作中缓解社会教育焦虑、提升家庭教育意识能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等焦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葛益平指出,做好“双减”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行动,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提高思想站位,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力度再加大、举措再细化、责任再压实,确保交出“双减”工作高分答卷。

葛益平强调,要聚焦重点任务,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切实推动“双减”工作提质增效。要认真梳理意见、加快对接落实,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发力,加强跟踪监督、务求工作实效,以更高的站位、更好的举措、更强的合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扎实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打基础、增动能

会上,陈应许代表市政府作了表态发言。他表示,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会为契机,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对标对表,实行“清单化管理”和“销号制落实”制度,确保各类问题清零见底。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协同合作,创新工作举措,把“双减”专项工作与教育综合改革、减负担与提质量、完成规定动作与打造特色亮点、“当下治”与“长久立”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质量校内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高水平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体系,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抓好“双减”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

1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丁福良指出,“双减”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社会各界非常关切和期盼。他询问市教育局:作为“双减”工作牵头抓总单位,具体做了哪些工作?下步还有哪些举措?

市教育局局长郑焕东介绍:通过三个方面推进“双减”政策在我市的落实。一是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市县两级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30多家部门做到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强化落实义务教育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建立工作“提示单”制度,强化工作督导。二是减负提质、回归校园。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研究制定“减负提质”作业管理指南、课后服务基本规范等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100%的学校开设课后服务、有需求的学生100%参与课后服务。迭代升级“学问通”免费在线答疑平台,1500多名市级名优教师常驻答疑、常态服务。三是齐抓共管、规范治理。进一步明确学科类、非学科类、托管类机构部门监管职责。创新打造温州民办教育智治应用平台,实行预收学费“一课一消”全流程数字化监管。

丁福良追问市教育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负担增加,产生职业焦虑。教育部门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激发教师活力?

郑焕东表示,针对部分教师的职业焦虑,我市出台了教师“礼遇优待”20条、关爱工作10条等措施,大力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强保障”。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全面保障课时待遇报酬,将课后服务纳入教师课时统计,把教师表现作为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奖励表彰的重要依据。同时,大力改善偏远乡村教师食宿条件,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减负担”。合理安排教师的总体工作量,统筹实施教师AB岗、弹性上下班等制度,保障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同时,严格规范进校园事务,鼓励家长义工和社会力量资源参与课后服务。三是“送关爱”。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提供早中晚三餐,高标准落实健康体检、疗休养等政策,为教师子女提供学习活动场所等,引导学校设立教师午间休息室、休闲阅读吧、健身训练室等,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

2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主任王爱光指出,由于对学科类的校外培训还有需求,个别校外学科类培训没有彻底退出,从“地上”转为“地下”,一些打着非学科类幌子从事学科培训,查处执法上还存在盲区。他询问综合行政执法局和教育局:在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背景下,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教育部门是如何监管和查处的?

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曾恩伟介绍:“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抓三件事:一是“一个指引”办案,积极推进查办流程重塑。会同教育部门制定《教育领域综合执法案件移送工作指引》,明确案件移送文书制作规范和执法协作等要求。自事项划转以来,共立案查处违法违规办学案件42件,罚款金额76万余元。二是“一套机制”协同,积极推进职责体系重塑。与教育、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加强配合协作,建立健全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执法全链条管理。联合检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3410个。三是“一个网格”统管,积极推进执法力量重塑。利用基层网格划分落实责任人员,对辖区内各类涉及校外培训办学内容的户外广告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共拆除停办校外培训机构户外广告设施169处。

市教育局郑焕东补充道:下步,市“双减”工作专班将完善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推动校外培训执法。一是拓展信息线索渠道。进一步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信息,拓展社会监督员队伍,提升群众参与监督的主动性。二是加大处罚惩戒力度。加大曝光力度,做到发现一起、处置一起、通报一起,定期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将违规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形成警示震慑效应。三是完善检查执法机制。借助“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完善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建立执法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做好执法事项工作衔接;完善校外培训联合执法机制,明确联合执法部门的职责和具体实施程序。

3

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主任王延申指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的指导和执法力量偏弱,部门工作精力与时间投入都难以保证,他向市文广旅局询问:下一步对存量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将如何监管?

市文广旅局局长朱云华介绍:一是确保平稳过渡,组织开展准入审批和登记。对标对表,严格把好准入关:凡已达到《准入指引》标准和要求的,按照“合格一家,上线一家”原则,引导其完成准入审批和登记;暂未完全符合准入条件的,将实行36个月的缓冲过渡。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加速建设服务监管平台。搭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机构准入审核、从业人员聘用、培训材料审定、培训服务合同规范使用、监管资金使用、教学质量管理等内容全数纳入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应用统一管理。三是强化依法监管,规范培训市场秩序。会同教育、综合执法、公安、市场监管、人力社保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

4

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主任金传顺指出,今年以来,因为疫情防控,导致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出现倒闭和退费纠纷,他向体育局询问:如何加强体育类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的?

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介绍:全市700家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因疫情等原因倒闭16家,其中出现退费纠纷的有3家。体育类校外培训实行明牌收费,要求培训机构设立收费公示牌,公布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退费标准、退费程序等相关内容,一次性收费不得超3个月或60课时。同时要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自主在本市范围内选择1家银行,开设唯一的预收学费专用监管账户,并报属地体育主管部门备案。银行开设的专户以专用存款账户形式开立,专门用于学员预付学费,确保专户内资金专款专用。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

5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张胜海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压缩后,出现了低小散的无照培训机构和和托管类机构,甚至有些开展居家托管,隐蔽性更强。他向市市场监管局询问:是不是有掌握这方面的情况?平时整治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王丹: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围绕校外培训机构注册登记、收费、广告宣传等领域开展规范整治。在登记规范方面,联合教育、民政部门出台统一登记非营利性机构办法,应用简易注销程序开展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注销登记工作。在收费监管方面,联合教育、发改等部门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检查、专项整治行动等工作,共检查有关单位5624家,立案33起,查处违规金额674万元。在广告监管方面,开展校外培训广告专项治理百日行动,监测广告2.4万条次,清理违规广告284条次,发布两期典型校外培训违法广告案例。此外,全面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无照经营行为整治工作。截至5月下旬,全市共疏导整改无照托管机构36家,关停122家,立案2件;处置涉校外培机构相关投诉举报313件,挽回消费者经济损失20.91万元。

6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潘权威指出,目前生均公用经费投入基本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公用经费支出,“双减”工作更注重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经费投入“软实力”建设。比如,课程开发、空间建设、文创设计、科研等经费非常紧缺,几乎没有投入,并且支出途径很难。他向财政部门询问:“双减”之下,对学校此类“软实力”建设能否有更灵活的财政制度安排?

市财政局副局长连莱菁介绍:市财政局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充分保障“双减”工作开展。一是严格落实总额支出、生均经费支出“两个只增不减”政策。二是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更好地保障“双减”工作顺利推进,从2022年起市本级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从初中1200元、小学1020元各提高150元到初中1350元、小学1170元,优先用于课后托管服务等“双减”项目支出。三是提高“双减软实力”项目安排。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会同市教育局做好顶层设计,配套“双减”政策措施,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7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吴建胜指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家长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他向市教育局询问:下一步教育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校际差异,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缓解家长焦虑?

市教育局局长郑焕东介绍:围绕“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目标,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供给,扩大优质均衡。力争五年实现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覆盖。深入开展“教研共富”“名师送教”等专项行动,让优质资源下沉山区,切实提升薄弱学校教学水平。二是抓机制,促进“教师流动”。把优质教师资源流动作为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异的核心环节,加快实施教师常态化交流机制,特别是利用教师职称评定、名师评选,吸引优质学校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三是抓提升,深化帮扶共建。加大教共体建设、“小而优”学校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力度,全力缩短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提质升级周期。

8

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工委主任邱小侠指出,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文化课成绩,关心德育教育和体美劳发展偏少,将落实“双减”政策与提升教育质量对立起来,担心减少作业量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双减”下家长的焦虑没有减轻甚至有加剧倾向。她向市妇联询问:在宣传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克服不理性、焦虑情绪,减少非理性教育需求方面有什么措施?

市妇联主席吴晓娟介绍:市妇联立足职能发挥优势,深耕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工作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广泛开展科学家教服务基层活动。相继开展了千名校长(园长、名师)家教服务基层行活动、“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家庭教育志愿服务下基层活动,通过《“双减”政策之下,我们如何做父母》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二是打造全生命周期家庭教育精品课程。依托温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师资力量,打造贯穿儿童成长六阶段家庭教育精品课程。开设“专家来了”温州市家庭教育云直播栏目和家教云课堂等在线家庭教育服务,实时零距离为家长提供线上护航。三是针对特殊需求家庭提供有针对性家教帮扶。通过全年开通家庭教育专家咨询服务热线,探索开展婚姻家庭危机干预项目等方式,设立“心之屿”家教与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为特殊需求家庭和家长提供服务。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1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