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成了这两年街头巷尾人人热议的新词,关于共同富裕的解读、诠释更是不断提炼、升华。但是坐在高楼大厦的办公室里,你是无法想象那一幅幅农村角落的真实生活图景。那么农民该如何赶这共富的时代浪潮,增加收入呢?这个问题一直烙在永嘉县桥下代表团昆阳社区梅坑村党支部书记潘素玲的脑海里。
潘素玲是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连任三届的老代表,她在村里担任妇女主任20多年,接着又担任党支部书记12年。他们是离贫困群众最近的人,润泽民心、扎根人民;他们是每天行走在偏远的道路上,向山而立、扛起重任。县人代会上,在代表团做发言时,为了通往村里的道路建设,含泪哽咽。梅坑村虽为穷乡僻壤,但也有好山好水好田地。为谋出路,为求发展,村里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这几年,她将村民最关心的道路、电力、生活用水等民生问题作为村内规划建设方向,提出建议,争取资金,基本解决了全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修建田间道路,让村居环境焕然一新。
村容村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大伙儿都看得见。但是,除了外出打工的村民,留在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妇女,她们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生活重任,又承担着家庭农业生产的艰辛,日子却仍是捉襟见肘。如何能让农村妇女在家也能挣到钱?这成了潘素玲的另一块“心病”。
正碰上沿江企业为降低商品代加工成本,逐步向农村寻找廉价劳动力的契机,潘素玲听取村两委的意见,争取村妇女支持,积极对接镇上各家企业,建立了同心手工坊项目。
农闲时间,村里的妇女们忙完家中的事务,就坐在一起,开展小饰品、服装辅料、小零件装搭等手工制作。这一些零工充实了她们的生活,又为家庭增加了额外的收入。“我们不外出,在家门口干点活,每个月能赚点生活费,关键大家在一起干活,特别开心!”她们在乐呵呵说话的同时,也不停下手工活。
在潘素玲的带动下,同心手工坊的业务不断,想干活的妇女们都有活干。
会缝制衣服的妇女,在家做起了儿童服装加工。早上洗衣、买菜,下午就是加工衣服了,晚上料理完家务后,便有开始了缝纫工作。她们很少出门,一脸朴素,手头的忙碌表达着她们心中的踏实。在村里这样的妇女很多,她们充满热力埋头工作。
有人问潘素玲,她们这样日夜做工,收入如何?她总是一脸喜悦地说,轻松的小手工,每人年均增加两三万,个别做衣服的妇女年收入都能达10万元。
这一群勤劳朴实的妇女们,她们用辛劳诉说着妇女的伟大,不用一言就散发出来的。茶余饭后,村中妇女就三个一伙,两个一串,边麻利的手工制作,边幸福的拉着家常,这是一道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啊!
手工致富,引导农村妇女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潘素玲说,现在村里生活好了,以前一些长年在外打工的妇女也回到了家里,这不仅有益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身在农村,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潘素玲心里有一本很清晰的账。
她带领全体村民在建设美好家园的路上不停奔跑,努力探索了出一条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发展之路。潘素玲说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子很重,自己时时刻刻在审视自己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