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初稿)

发布时期: 2020-06-22 信息来源: 市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20年6月  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温人大常办〔2020〕30号)要求,下面我代表市政府作以下工作汇报,请予以审议。

一、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运行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运行工作十分重视,市委书记陈伟俊、市长姚高员多次到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队调研指导工作,多次带队开展安全生产和防汛防台工作督导检查。市委成立由姚高员市长为主任,陈浩副书记为常务副主任,罗杰、陈建明等市领导为副主任的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从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运行一年多时间来看,新部门新队伍的优势日益显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成效,我市获得2019年度省对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4个优秀地级市之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全部组建调整到位,2019年1月3日,市应急管理局挂牌,2019年12月30日,市消防救援支队挂牌,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职责也都在部门三定方案中予以明确。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均设立应急管理局,其中浙南产业集聚区单独设置,瓯江口产业集聚区与生态环境局合署,新成立的龙港市在机构数大幅精减的情况下,单独设置应急管理局,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为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2019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温州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巡查,全面深化安全生产“七大攻坚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2019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8.2%和27.6%;今年1-5月,同比分别下降48.3%和49.2%。

三是指挥救援权威高效。市、县两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分管领导统一调整为由政府常务副职分管,将县级应急管理局党组统一调整为党委,目前12个县(市、区)应急管理局全部为党委设置,以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组建了集接报、会商、调度、指挥于一体的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积极推动消防救援队伍向“全灾种”救援转型升级。

四是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成立“温州应急管理学院”和“温州城市安全研究院”。建成了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可以在接报后30分钟内上传至指挥中心大屏,便于领导指挥决策。“智慧应急一张图”信息化平台初步建成使用,整合打通了应急、交通、公安、住建、气象、环保等17个部门应急管理数据资源,实现了充分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效应,大大增强了应急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省委改革办、省应急管理厅、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主要领导都亲临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观看平台演示,并一致予以充分肯定。

总体上看,此轮机构改革后,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运行良好,同时也存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力量有待加强、个别领域职责分工还需进一步明确、执法车辆和装备不足、监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下步将继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增强队伍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提升50条措施落实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提升50条措施》(以下简称50条措施)实施工作,今年以来先后将50条措施纳入六重清单、补短板清单,作为“三强两促”活动重要内容,各地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50条措施。

(一)总体工作进度。根据市防指办统计,截至6月12日,全年度需要完成工作任务53项,已完成39项,完成率73.5%,其中7月15日前需要完成47项,已完成39项,完成率82.9%。到目前,全市已完成六大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其中治理核销地质灾害隐患9处;完成5座水库和37座山塘除险加固;整治城市桥梁隐患69座、旅游景区隐患29处;全市2262个在建工程纳入数据库动态管理。完成地质灾害、病险水库、屋顶山塘、低标准海塘和小流域山洪易发区等危险区风险图制定,初步确定人员转移阈值。全市配备卫星电话1174台、应急发电机1693台、排水泵1732套,储备和协议代储冲锋舟、挖掘机等大型抢险设备1675台(套);完成市、县救灾物资补库,全市储备各类救灾物资60余万件。完成预案修编和3662个村(社区)防汛防台形势图绘制;完成新增65个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在全市11个易成为防台孤岛的区域全部建立一线防台指挥部;建成防汛防台数据大脑并投入使用。市防指工作导则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实施;制定落实信息报送标准模板、防台宣传机制、救灾物资联动保供机制、高速应急通行机制、危险品船舶疏港机制、乐清湾水域船舶锚泊联动机制等一系列制度。

(二)主要工作措施。市防指办和市应急管理局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监督指导,力推50条措施落地落实。一是加强培训指导。举办两期执行层面的专题培训班,8家主要责任单位进行辅导授课。二是实行任务销号管理。根据陈伟俊书记提出的“每个单位要以周为单位实行任务销号管理”的要求,第一时间建立任务进展每周通报制,研究制定任务销号管理双色图,实行任务销号管理,在最短时间内把疫情影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开展以50条措施实施为主要内容的防汛安全大检查活动,成立检查组赴各地和相关单位开展专项检查,对进度滞后的进行通报督办。四是严格把控成果质量。制定下达成果审核和销号评定标准,符合要求的予以销号;对不符合要求的,督促责任单位抓好整改。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目前已完成的39项任务中部分建设成果未经检验,如物资储备、抢险救援类成果未逐一核查,未集成到智慧应急一张图;危险区风险图和人员转移指标还未经过论证,科学性、可操作性有待检验。下步,市政府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力推进50条措施实施。重点以7月15日主汛期为关键时间节点,市防指对未完成项目进行一次认真梳理,组织攻坚专班推进;对于进度滞后的项目,及时发出预警,明确赶工措施,确保按期完成。同时,突出抓好建设成果的质量把控,认真组织审核把关,符合要求的予以销号;对不符合要求或市防指审定不予销号的,督促责任单位抓好整改,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

三、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整治情况

近年来我市突出隐患治理,狠抓事故防控,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夯实基层基础,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三年下降20%以上,连续三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一)主要工作措施。着重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着力落实安全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姚高员市长多次强调要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365工程”时时放在心上、时时抓;陈建明常务副市长坚持具体抓、抓具体,全力推进政策制定和专项整治,做到常部署、常推进、常督查;其他市政府负责同志将安全生产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组织实施、同时监督检查。各相关职能部门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工作底线,常研究、常部署、常督查,进一步落实部门行业监管职责。基层将隐患排查治理融入“全科网格”,成为“基层治理四平台”的重要内容。

二是全力整治事故隐患。狠抓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普通国省道公路养护、农村公路桥梁维修加固、城市桥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未验收已通车道路整治等工作有力推进,集中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紧紧抓住出租房、合用场所两类重点场所,持续开展“双月攻坚”“五大行动”“三年翻身仗”整治,出台“厂中房”整治标准和《居住出租房管理办法》,实行关口前移,落实集约化管理;全市所有高层建筑建立“一楼一策”和楼长负责制;探索建立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点“4+X”建设模式,全市共建成59.6万个充电接口。持续开展加工制造领域小微企业整治,其中涉爆粉尘企业的治理被国务院安委办作为典型经验推广;突出对乡镇(街道)工业园、小微企业园、村级工业集聚园(点)“三类园区”,厂中厂、租赁生产、三合一“三类企业”,仓储储罐、环保装置、改扩建(构)筑物“三类设施”的摸底排查和风险隐患治理,为精准化监管打下基础。持续开展危化品等高危行业“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和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整治,开展建筑施工专项治理,狠抓城镇燃气钢瓶整治,强化渔业船舶和休闲船艇纳规管理。

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积极推进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宣教基地建设社会化、示范单位选树精品化、安全文化建设多元化的“温州样本”。完善安全生产诚信管理机制和评估体系。将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录入隐患曝光台或纳入黑名单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取得较好实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是重点领域的亡人事故仍然多发。去年全市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但消防、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等重点领域亡人占比和发生3人以上死亡的事故仍然较多,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占比仍达63%,重点领域发生死亡3人以上事故4起。

二是风险隐患点量大面广。温州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风险隐患触点多、爆点低。全市有粉尘企业近1000家、各类建筑工地近2800个、14余万台特种设备,这些都是安全事故易发高发领域,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

三是责任落实仍然不够到位。企业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尤其是小微企业重生产、轻安全问题突出,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陈旧,安全条件差,历史欠账多。领导干部责任落实还需加强,部分基层干部对重大隐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个别单位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到位,安全监管存在盲区。部分行业部门工作动力不足,着力于形式留痕,缺乏实际落实。

四是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社会大众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居高不下。从应急部门对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来看,操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安全意识不高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交通安全方面对于危险化学品车辆和外地牌照重型货车的管理较为薄弱;消防领域合用场所、居住出租房是我市“小火亡人”的顽疾“痛点”。

(三)下步举措。今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确保事故防控在2019年的基础上再下降20%以上,同时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表外的意外亡人事故要下降,力争不发生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社会影响事故,进一步推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根本性好转。对照上述目标,重点是持续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全市安全生产“5+5”专项整治行动。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5+5”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确保实现“守底线、降总量、争先进”年度目标。深化推进火灾防控、危险化学品、加工制造、建筑施工等领域的攻坚治理,全力打好民房、居住出租房和合用场所百日攻坚行动;深化渔业船舶、城镇燃气、特种设备、水上交通、城乡民房五大细分领域安全问题排查治理。健全完善问题发现、举报奖励、数字化监管、刚性执法和失职问责等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见实效、隐患整改不反弹。

二是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危化品运输行业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深刻吸取6·13温岭大溪槽罐车爆炸事故教训,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危化品运输行业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打好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战,通过强有力的排查整治,确保把隐患“清零”、把风险“清底”,不断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三是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巡查。去年,我市先后开展了五轮安全生产专项巡查,共巡查了104个乡镇(街道)、80个政府部门,检查企业(场所)576家,发现整治各类问题隐患2277项,有关地方通报批评单位3个,追责领导干部8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年,还将继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巡查,把巡查与重点领域隐患集中整治结合起来,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推动隐患整治各项措施的落实。

四是创建信息化精准监管样本工程。全力推进“智慧应急一张图”建设,通过大数据、全物联,采集录入工矿企业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道路运输、建设工程等各领域安全风险源,提升风险辨识和安全管控能力,实现精准化监管。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