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9-08-27 信息来源: 市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阮云富

(2019年8月27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直以来,市人大高度关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葛主任亲力亲为,多次率队赴文成、泰顺、永嘉等地开展专题调研,督促指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今年初,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开展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监督活动,动员各级人大代表下乡村、强监督、破难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宣传引导、带头示范和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市乡村振兴工作问诊把脉、建言献策。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必将有力促进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工作进展情况

去年以来,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部署,我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狠抓乡村振兴示范带和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1%,列全省第2位,位次较上年同期提升8位,是2013年以来的最好位次;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6%,列全省第3位,较去年提升1位;农业现代化指数党政实绩考核排名由全省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具体是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引导传统农业融入二产、三产元素,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体验”转变。一是加快项目建设。今年,我市共谋划261个、总投资122亿元的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其中,新建休闲农业类项目109个,计划培育发展民宿聚集村16个,目前已完成投资85.38亿元,项目综合完成率69.26%,有效带动周边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农家餐饮、婚庆文化乡村等新业态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乡村休闲产业累计接待游客1683.6万人次、同比增长15%,直接营业收入11.68亿元、同比增长14.6%。二是造强产业平台。全力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等产业平台建设,共培育建设各类市级以上产业平台1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6个。开展市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试点,永嘉楠溪源头田园综合体、乐清大荆铁皮石斛田园综合体、瑞安天井垟田园综合体成功获评省级田园综合体。三是提升农业品牌。组织实施农业品牌培育“111”行动,启动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总体策划工作,规划建设温州早茶、大黄鱼等3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平阳黄汤等6个特色农产品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雁荡山铁皮石斛等8个产品获评省级区域名牌农产品,我市“三位一体”(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体系逐步建立。

(二)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成功典型,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串点、连线、成片。一是坚持示范引领。去年,我市共谋划乡村振兴示范带109条,建成16条,共接待省内外考察团1327批次、2.67万人次,达到了党建强、产业优、环境美、乡风好、百姓富的效果,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今年,我市新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37条、跨区域精品带2条,新增建设项目429个,目前已完成投资53.1亿元,开工项目415个,建成45个,项目综合投资完成率为72%。二是狠抓生态环境。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突破口,全力开展“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今年全市新改造农村公厕458座,去年以来累计完成农村公厕改造10146座,覆盖率达94.9%;新完成垃圾分类处理村431个,去年以来累计完成处理村1769个,全市建制村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72.9%。同时,大力实施“万亩美丽田园”创建行动,今年新建美丽田园3.28万亩,去年以来累计建成美丽田园12万亩。三是夯实发展基础。以乡村振兴示范带范围内道路为重点,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去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8.8亿元,建成“四好农村路”4524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388公里,其中今年新建“四好农村路”1595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461公里。

(三)以“两进两回”为载体,全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定《温州市乡村振兴“两进两回”实施意见》,大力度推进科技进乡村、资本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一是大力推动资金下乡。创新实施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政策,统筹安排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29亿元,鼓励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下乡,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共招引艾米会、温州金岙谷文化创意园投资有限公司等102家知名工商企业投资乡村产业项目,今年已推动社会资本下乡143亿元。二是积极吸引乡贤返乡。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开展“乡贤助乡兴”行动,成立乡村振兴共建委员会(理事会),鼓励引导各类乡贤把资金、项目和技术带回农村。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建立“乡贤助乡兴实践基地”21个、乡贤馆368个,成立乡村振兴共建委员会(理事会)1165个,聘请(引回)乡贤能人4.9万人,乡贤回乡投资重点项目615个、涉及资金290多亿元。三是鼓励引导青年回乡。强化乡村创业就业政策支持,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园区和青年创业园,努力引导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就业,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去年以来,全市成功孵化创业企业66家,培育青年农民创业园32个,吸引1650名青年人才下乡创业,带动5万余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四)以低收入农户增收为目标,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针对新时期扶贫脱贫难点,统筹打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精准扶贫组合拳,实现“真脱贫”。一是加快推进异地搬迁。结合“大拆大整”、水源保护、抗震安居、地质灾害点搬迁、危旧房改造等工作,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货币安置、农房梯度置换等多种方式,重点推进高山远山、库区海岛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异地搬迁脱贫。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异地搬迁1.35万人,去年以来累计实现下山异地搬迁3.91万人。二是创新开展折股量化。将财政支农资金“折股量化”到村集体、低收入农户和企业,实现“村集体+农户+企业”紧密联结、利益共享。今年全市已落实旅游民宿、农家乐、物流仓储综合体等折股量化扶贫项目110个,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亿元,撬动各类社会资本3.5亿元,带动1万余户低收入农户每年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三是强力推进行业扶贫。聚焦农村教育、医疗、金融短板,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建立困难生档案管理制度;加快健全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全市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累计参保20.4万人、参保率100%,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1.31万人、签约完成率75.4%,实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互助会联合会运作机制,去年以来累计建立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352家,资本金达1.4亿元,有效破解低收入农户贷款融资难题。

(五)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全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始终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主要动力,以改革破题、以改革发动、以改革牵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快“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通过银政合作、银村合作、银农合作,去年以来累计发放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贷款1.08万户、余额44.8亿元。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行动,今年已完成清理243家。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质量,瑞安梅屿蔬菜合作社“三位一体”改革经验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典型。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清产核资,通过乡镇自查、县级验收、市级联合核查,去年以来累计清查核实村集体资产763.76亿元,核销资产29.43亿元,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1344.74万亩。积极开展瑞安、平阳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公开流转交易,今年全市已盘活闲置农房1519幢、面积31.25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产权交易293宗、交易金额7.85亿元,平均溢价率15%,实现社会资本与农村资产资源的有效对接。三是全面完成村社规模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村社规模布局、资源配置、组织结构、治理体系整合优化,去年以来累计减少全市行政村数量2370个,600人以下村基本消除。同时做好撤并村集体资产处置工作,规范过渡期间运行规程,全市新村“三资”直接融合率达96.4%。

二、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去年以来我市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足。农村地区产业发展限制较多,尤其是“大棚房”问题整治一定程度打击了休闲农业发展信心,乡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土地瓶颈亟待突破。同时,我市各地财力有限,财政资金投入跟不上建设任务要求。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我市大部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道路、供排水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相较城镇还有差距。

(三)农民主体作用还未充分发挥。部分地区建设项目与农民需求错位,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的政策不活,农民缺乏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还不高。

三、下步工作计划

接下来,我市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助三红”专项活动部署要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六千六万”行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两带”建设,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力争全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2以内。

(一)狠抓示范创建。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项目攻坚,在提升去年已建成的16条示范带的基础上,高水平建成3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山水雁楠”“红都绿野”2条跨区域精品带,力争年底前10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全部开工。同时,全力抓好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和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平台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农业品牌“111”行动,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提升。

(二)狠抓项目建设。围绕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重点项目建设,定期督查指导,狠抓要素保障,高水平推进261个产业类项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资122亿元以上,完工项目68个,项目综合完成率达到100%。同时,大力开展“三助三红”专项活动,建立健全“两进两回”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各类人才积极投身灾区重建、促进乡村发展。

(三)狠抓环境整治。持续深化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全年新改造提升农村公厕1000座,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540个,创建市级美丽乡村标杆乡镇10个、美丽乡村样板村2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250个,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

(四)狠抓扶贫攻坚。持续实施异地搬迁深化工程、产业扶贫项目提升工程和保障性扶贫兜底工程,多渠道促进低收入百姓增收致富。全年组织产业就业帮扶和折股量化帮扶1.5万户,确保低收入农户年收入增长10%以上,低收入农户与农村居民收入比提高到0.38以上。

(五)狠抓农村改革。全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推广、“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建设等9项农业农村改革重点攻坚任务,积极组织申报农村改革试验区新一轮国家级试点拓展项目,加大乐清、平阳、泰顺三地试点推进力度,争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域试点,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六)狠抓乡村治理。继续做好村社规模调整后半篇文章,全面开展“三资”融合核验工作,督促村集体三资从协商融合向直接完全融合转变。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五千”精准攻坚和“飞地”抱团发展,鼓励引导村集体投资入股小微园、物业和休闲农业等项目,实现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全市所有村年收入达15万元,经营性收入6万元以上。

我们将认真听取各位领导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审议意见做好问题整改和意见办理,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全市人民的监督,以更大的力度、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乡村振兴成果更好地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