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区水环境治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9-10-31 信息来源: 市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10月21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我市市区水环境治理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市市区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水污染成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和治理难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工作,5年累计完成治水投资超1300亿元,共消灭黑臭河627公里,剿灭劣Ⅴ类小微水体2947个,身边的河道环境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提升。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市区黑臭水体防反弹整治工作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水平打赢“五水共治”翻身仗六大专项行动,市区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根据市区平原河网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市区水体氨氮平均浓度为0.97mg/L,达到Ⅲ类水标准,比上年同期(1.05mg/L)下降7.64%;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2.69mg/L,稳定在Ⅱ类水水平,比上年同期(3.28mg/L)下降17.95%;总磷平均浓度为0.14mg/L,达到Ⅲ类水标准,与上年同期(0.13mg/L)基本持平,市区水体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17个市控以上监测站位中,Ⅱ类水站位4个,Ⅲ类水站位2个,Ⅳ类水站位9个,Ⅴ类水站位2个,无劣Ⅴ类水站位。与2018年同期相比,Ⅳ类水站位数增加1个,Ⅴ类水站位数减少1个,市区总体水质不断提升。今年5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环境部和住建部开展的市区黑臭水体联合暗访巡查。具体是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高位推进,层层落实责任。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水环境治理工作,将其作为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推进落实。今年3月18日、5月17日、6月5日,我市先后三次召开全市性会议对“五水共治”和河(湖)长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并把市区水环境治理工作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突出问题整改工作紧密结合、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市委陈伟俊书记、姚高员市长先后10余次开展市区黑臭水体和污水直排问题暗访督查,并批示指示要求“下对药、下猛药”,“精准施策,全力打赢治水翻身仗”。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市委陈伟俊书记亲自批示制定《高水平打赢“五水共治”翻身仗实施方案》,部署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补短板”、零直排区建设“攻难关”、河岸环境综治“治顽疾”、水质达标提标“清乱源”、美丽河湖打造“塑亮点”、治理体系再造“聚合力”六大专项行动,就69项具体工作,逐一明确责任主体、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市政府相继印发《温州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19年度实施方案》《温州市区排水管网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0)》《温州市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高标准制定了我市市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计划表和路线图。三是严格督查考核。根据市委陈伟俊书记“若完不成任务,今年必须问责到单位到人”批示要求,将城市黑臭水体防反弹、“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等治水重点任务纳入市对县考核任务清单,对市级有关部门实行捆绑考核,制定实施《温州市“五水共治”约谈工作实施细则》《温州市“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挂牌督办办法(试行)》等多项督查制度,确保市区水环境治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二)突出源头治理,夯实治水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市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市区易反弹重点河道为核心,梳理重点河道周边“污水零直排区”年度建设项目142个,并实行项目清单“销号”管理制度,对建设情况“一月一汇总、一月一分析、一月一通报”,确保建设任务快速推进。目前,市区1个“污水零直排工业园区”(瓯海区丽南立峰工业区)已完成建设任务;57个“污水零直排生活小区”在建9个、完工48个;11个“污水零直排镇街”共排查共形成建设项目84个,已全部开工建设,并完工50个。二是大力推进市区排水管网整治。围绕中央环保督查重点问题整改,建立市区排水管网“80+X”项目整治清单,全面实施市区排水管网整治两年行动,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着力解决城区排水管网破损、淤积和雨污混接、错接等问题。今年以来,鹿城区25个整治项目已完工11个、瓯海区31个整治项目已完工19个、龙湾区36个整治项目已完工25个、浙南产业集聚区10个项目已完工2个、瓯江口产业集聚区2个整治项目已全部完工。同时,对标市区“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破损全修复、污水全处理、处理全达标、维护全覆盖”污水处理目标,启动编制《市区“一城一网一主体”排水管网维养体制运行方案》。此外,今年排查发现山水河水进入市政污水管问题166处,已完成整治153处。三是大力推进市区河道综合治理。结合河道清障打卡、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流域治理、百河综合整等内容,多举措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积极开展黑臭水体防反弹专项行动,今年已投入资金1.34亿元,完成清淤130.1万方、年度任务完成率113.1%。加大市区重污染行业整治力度,按照“集聚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关停淘汰一批”要求,市区6510家污染企业中,列入关停淘汰企业2359家,已完成2113家;列入规范提升企业4069家,已完成904家,其余3165家企业正在整治;列入集聚入园82家,已完成入园或园外关停26家。加快推进市区6条美丽河湖建设,今年已完成投资1.18亿元,建成美丽河湖20公里,预计11月底全部建成。此外,今年还制定实施了《温州市入河排污(水)口“回头看”检查专项行动方案》,有效巩固入河排污(水)口整治成果。

(三)健全长效机制,实现共治共享。一是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创新建立温州市河长日常履职电子化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数据抽查系统和积分制管理模式,强化河长在线履职监督,有效解决河长被动履职、望天巡河等问题。自今年5月评价体系建立以来,全市河长履职率保持在99%以上。制定出台《全面建立民间河长体系的指导意见》,创新实行“双河长制”,通过招募民间河长义务参与河湖管护监督,进一步壮大治水队伍。目前共招募民间河长1338名,全市民间河长体系初步建立。同时大力开展基层河(湖)长履职能力培训,今年共培训河(湖)长12974人次。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建立市区重点河道月度督查制,每月开展河道水质监测,第一时间反馈水质问题并纳入跟踪督办。今年以来,共发现问题河道1252条次、发现问题3469个,下发督办告知单99份、发交办函12份、挂牌督办2件。同时,保持生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今年以来,市区共出动执法人员1.14万人次,立案处罚269件,罚款3353.20万元。其中,移送公安20件,刑事拘留10人、行政拘留8人,按日计罚1起、查封扣押5起、限产停产1起。三是积极营造治水氛围。组织开展“当宫崎骏遇上至美水乡”中小学“五水共治”主题绘画比赛、5G民情采访车@河长现场直播等活动,积极动员干部群众参与治水。今年创新开展青春建功“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聚焦全市重点河道和省市美丽河湖,组织发动机关、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的团员青年认领结对,每月以“河小二”的身份协助河长治水护水,目前已动员300余名青年代表开展活动。同时,积极建立社会共治体系,全市已累计组建公益环保组织50多家、治水志愿者队伍800多支,志愿者人数达3万余人。

二、下步工作计划

虽然近年来我市在市区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慢、功能不够完善,水质提升基础仍然不稳、反弹压力大,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部分重点工作进展慢等。下一步,市政府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市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向上向好。

(一)强势推进治水“百日攻坚”行动。大力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重点河道水质防反弹、断面水质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四大“百日攻坚”行动,督促各地严格对照时间节点,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开展攻坚,确保11月底基本完成项目建设,12月底全面完成年度任务。

(二)全面落实“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按照年度任务要求,以工业集聚区、生活小区、六小行业等三大区块为重点,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力争在11月底前完成建设工作。结合市区排水管网两年整治行动,开展 10类重点区块清底大排查,全面建立问题底数清单,联动抓好排水管网整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和设施运维管理能力提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三)全力促进省控断面优良率提升。以市区平原河网水质断面为重点,对水质尚不稳定的省控断面,制定实施“一站一策”水质提升方案,力争省控断面优良率全面提升。根据国家“水十条”“五水共治”等治水专项行动工作要求,将断面水质改善情况作为生态环境安全负面清单考核的参考内容之一,倒逼推进落实断面周边污染整治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加快建立水环境监测、预警、决策体系,强化水质监测预警和研判,为治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建立健全水质防反弹长效机制。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格落实重点河道“一河一策”整治任务,切实巩固河道水质防反弹成果。同时,做好其余河道的长效管理工作,强化水质监测和督查,严格落实河道水质监测通报制度,督促开展河面保洁和河岸环境整治,规范沿岸排水户排水行为,确保河道水质长治久清。

(五)高标准提升河长制工作水平。深入实施《浙江省河长制规定》,不断挖掘河长制内涵,规范河长权责,加强河长培训,进一步提高河长专业素养,提升河长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完善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河长日常履职情况月度电子化考核机制,不断提升河长制常态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宣传教育,不断凝聚治水合力,努力形成全民共治的治水工作局面。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技术服务电话:0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