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温州市综合公共交通工作报告

发布时期: 2017-11-10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30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就我市综合公共交通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综合公共交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坚持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市民出行环境的重要举措,以创建“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为抓手,切实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水平,我市综合公共交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轨道交通建设提速增效。全面加快市域铁路建设步伐,开展市域铁路建设攻坚专项行动,全面掀起市域铁路建设新高潮。截止9月底,市域铁路S1线、S2线累计完成投资153.13亿元,其中市域铁路S1线全线土建工程完成94%以上,铺轨工程完成36公里,7个车站完成土建工程并进入机电建设阶段,样板站点惠民路站开始设备安装,为市域铁路S1线2018年国庆建成投入试运营奠定良好基础。市域铁路S2线控制性工程瓯江北口过江隧道已开工建设,土地审批有序推进。修改完善《温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研究明确采用“S+M”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架构,启动地铁规划报批前期工作,我市地铁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二)快速公交建设有序推进。首条快速公交BRT一号线建成投用,围绕BRT一号线打造的“一主十三支”线网格局已经成型,快速公交主线日均客流量和线网日均客流量分别突破3万人次、14万人次,有效改善了市区公交出行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BRT一号线取得良好综合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市区重要客流集聚点情况和市区道路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继续谋划实施了快速公交BRT一号线延伸线、二号线和三号线。其中,BRT一号线延伸工程起于双屿客运中心终于动车南站,全长6.5公里,已进场施工,采用路中式专用道,设路中错位/对位侧式站台2对,计划年底前建成投用;BRT二号线从车站大道经市府路、汤家桥路、江滨东路,终于车站大道,形成封闭环线,全长约8.8公里,该工程结合道路综合整治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验收使用,已进场施工,该线采用路侧式专用道和路侧式站台设计,计划明年上半年建成投用;BRT三号线起于温州火车站终于高教园区,全长约10.3公里,相关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之中。

(三)城市公交服务不断提升。积极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场站以及公交专用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道路交通秩序整治,优化公交路权、信号公交优先,强化居住区与商业区、办公区、学校、医院等重点客流集聚点之间的公交衔接,不断提公交线路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结合市区道路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布局及市民出行习惯等因素,大力发展社区巴士、定制公交、假日公交班线等特色公交,打造多元公交出行体系,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市区公交线路总数已达174条,常规公交车辆2479辆,公交首末站113个,停靠站3180个,其中动车南站东广场客运综合枢纽已经于今年10月1日启用,茶山立体停车库、汤家桥综合场站也将在年内建成投用。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已达到了97.42%,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设置率已达到21%,公交分担率和服务满意度分别达到了31.5%和85.41%。依托智慧交通体系,建设专业化、全方位的智能公共交通体系,推动公交行业管理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实现公交决策规划、公交运营调度、公交出行智慧化。

(四)公交优先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随着“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交优先发展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市四套班子领导高度重视综合公共交通工作,多次专题调研研究交通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有力推进了交通事业发展。葛主任多次专题调研交通工作,为公共交通发展给予了有力指导。各地、各部门紧密协作,在公交项目规划布局、项目审批、要素保障、运营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今年上半年,市财政、交通、国资等部门在总结首轮公交成本规制执行情况,借鉴杭州、宁波等公交发达城市的做法,修改完善《温州市区公交成本规制财政补贴暂行办法》,将市财政承担市区公交企业规制成本亏损补贴的比例从75%提高到90%,有力保障公交事业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我市城区人口密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道路交通资源有限,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都市区建设有力推进,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主要道路趋于饱和,道路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依然严峻,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大运量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对于是否上地铁、能否建地铁存在较大争议,地铁项目的相关前期工作推进总体较为缓慢。同时,社会舆论曾经一段时期对建设快速公交BRT存在较大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快速公交网络的形成。

二是常规公交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建设规划衔接不够,公交场站建设规划难以落地,大中型公交换乘枢纽、始发站、停保场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市区公交场站总规模共计36.1公顷,车均场站面积为130.9平方米/标台,仅为国家标准下限的47%,缺口22万平方米停车面积,其中还有相当部分场地是租用的临时场地,公交车进场率仅为51%,有将近一半的公交车停靠在马路上过夜、始发。

三是公交优先的社会共识尚未形成。我市市民出行习惯于依赖小汽车,而非首选公共交通,导致了市区小汽车数量、使用频率暴发式增长。近五年来,市区小汽车数量年均增长率在13%左右,2016年保有量达到59.41万辆,日均使用次数高达2.97次,远高于国内外大部分城市。此外,市民对设定公交专用道、建设BRT等存在争议,充分表明了公交优先尚未成为社会共识。

二、下步工作重点

当前,温州正处于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把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作为扩投资、稳增长的有力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项目资金补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等,支持交通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交通作为我省“十三五”建设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大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委市政府对交通建设高度重视,把交通建设列为“十三五”时期温州要干的三件大事中的头等大事,特别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和建设取得突破,而且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交通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可以讲,目前是交通发展的最有利时期,“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我们要将综合交通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抢抓机遇,综合施策,举全市之力大抓综合交通发展,助推温州打造“铁三角”再创新辉煌。

(一)巩固和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要求,按照系统谋划、适度超前、多规合一、互联互通要求,全面深化“十三五”综合交通具体实施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以深入实施铁路攻坚、公路会战、机场提升等“六大工程”为重要抓手,全面实施“十三五”综合交通投资倍增计划,全面加快281个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全力补齐综合交通发展短板。铁路攻坚方面,重点是积极谋划沿海铁路、温武吉铁路等项目,抓好杭温高铁、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等在建铁路,确保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在明年建成投用,力争杭温高铁早日实现实质性开工;公路会战方面,力争除瓯江北口大桥之外,所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在2020年前全部建成投用,基本形成“两纵两横两连一绕”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机场提升方面,要充分利用全省机场大平台,进一步发挥温州机场的区位优势和既有基础,全面加快T2航站楼及附属工程建设,确保年底建成投用,全力打造千万级大型国际机场。同时,积极推进涉港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开通国际邮轮航线。

(二)加快推进中大运量公共交通骨干线网建设。深入开展市域铁路建设攻坚专项行动,全面加快市域铁路S1、S2线项目建设,确保市域铁路S1线在明年国庆节建成试运营,市域铁路S2线年内全线开工。充分发挥快速公交投资少、建设速度快的优势,结合城市道路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快速公交BRT一号线延伸线、二号线、三号线建设,力争早日成环、成网。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城市轨道M线前期工作,并结合S线、M线线位走向合理优化快速公交BRT线网布局,加快形成S+M+B构架的公共交通骨干网络。

(三)加快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结合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等专项行动,加大公交换乘枢纽、场站、首末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积极推行社区巴士、定制公交等多元化服务,覆盖市区城乡结合部大型居民区、商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解决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目标要求,建立完善购买城乡客运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补齐农村居民出行服务短板。

(四)着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优化完善公交智能查询平台,实现公共交通实时监控、科学调度等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公交的便捷性、舒适性。根据客流需求实时调整公交运力投入、公交运营班次、发车间隔及服务时间,切实提升公交服务效率。同时,要强化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公众参与的公交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