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关于我市综合公共交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期: 2017-11-10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 作者: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  王爱光

20171030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2017年度工作计划,10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祖焕带领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和财经委相关负责人,对我市综合公共交通情况开展调研,实地察看了市域铁路S1线温州站、火车站广场公交枢纽站、火车南站综合枢纽站(包括公交枢纽、出租车服务区、S1线高铁站)、温州机场T2航站楼综合枢纽工程、市域铁路S1线中央绿轴段惠民路站建设进展情况。随后,召开我市综合公共交通工作情况汇报会,市发改委、规划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交运集团和铁投集团等12个部门参加会议并汇报了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一、  总体工作情况

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综合公共交通规划和建设工作,科学布局、统筹建设、适度超前,努力构建以轨道交通(S+M)、快速公交BRT等大中运量公共交通方式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社区巴士、特色公交、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等为补充的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和报批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67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温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线网采用“市域铁路S线+大运量系统M线”的双层次线网结构。市域铁路S线采用高速度系统技术标准,主要承担城镇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功能;轨道交通M线采用地铁模式,主要承担中心城区公交骨干作用。721日,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规划建设包括市域铁路S线、地铁M线在内的轨道交通网。目前,建设规划编制、专题研究和报批准备等各项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轨道线网规划已初步完成,并规划了2020年方案和远景方案。2020年方案由3条市域铁路S线、3条轨道交通M线组成;远景方案在2020年基础上各条线路有所延伸,并增加1M线,共有3条市域铁路S线、4条轨道交通M线组成。年内将完成线网规划批复,为顺利通过国家审批打好基础。

(二)市域铁路建设工作进度加快。S1线建设快速推进,截至9月底,全线土建工程已完成94%以上,铺轨工程完成36公里,管线迁改工程已完成99%,其中龙霞路以西15.7公里、机场站以东14公里和龙湾隧道(紧临海军弹药库及金温货线)已全部贯通,6个车站进入机电安装和装饰工程,惠民路站已率先进入通信和信号接触网工程施工S2线建设逐步推进,主线151个村4905亩土地征地协议和48宗国有土地回收工作全部完成,并于9月下旬组件上报省国土厅审查;主线工程政策处理工作分段启动,基本完成瑞安、乐清近600亩裸地政策处理工作;进一步优化调整S2线整体布局、车站结构、道路关系、人流组织等设计内容,年内将基本完成S2线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大部分标段可进场施工。S3线功能定位、线位走向等基本确定,S3线一期温州站至瑞安新城广场站,二期向南往平阳鳌江、苍南龙港和灵溪方向延伸,并向北预留至永嘉条件;目前,S3线一期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

(三)快速公交BRT成网连片建设加快推进。BRT1号线运营以来,主线日均客流量达3.2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达3.8万人次,线路全程用时约40-45分钟,高峰时段乘坐BRT出行可减少乘车时间约45%得到老百姓的普遍好评。目前,BRT1号线延伸工程(双屿至动车站)已进场施工,总长6.5公里,计划12月底前建设完成BRT2号线(市府路、汤家桥路北路和江滨东路),总长8.8公里,结合今年道路综合整治任务,市府路、汤家桥北路工程已于8月份进场施工,计划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BRT3号线建设(温州大道至瓯海大道),将与温瑞大道(瓯海大道至茶山段)快速路改造工程同步实施。

(四)常规公交、特色公交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出行模式,加快公交车辆更新与升级改造,不断延伸扩展公交线网,公交运输能力大幅提升,运输总量显著增长,公交出行分担率由2013年的21.5%提高至31.5%。近三年,共新开辟公交线路40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15条,市区公交线路总数达到174条,常规公交车辆2479辆,万人公交车保有量9.35标台,公交乘客满意度达到85.41%;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立体公交出行体系,创新推出30条社区巴士线路、2条动车巴士线路、1条机场巴士线路、1条动车至机场专线巴士、4条接驳动车站与市内各县(市)的高铁快线、15条学生专线和10条定制公交;公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已达到97.42%,常规公交线网进一步优化;公交换乘枢纽建设进度加快,已如期建成附一医新院客运综合枢纽和动车南站东广场综合枢纽,逐步实现零距离、零成本换乘,方便群众出行。对公交的财政补贴和成本规制制度已初步建立,2014年至2016年财政补贴共7.81亿元。

  1. 二、  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发现,我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仍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加上私人汽车数量和使用频率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依然严重。据省治堵办数据统计,6月份全省11个城市市区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指数中,温州拥堵级别为中度,杭州为轻度,宁波、湖州、绍兴等其他地区为基本畅通和畅通,成了全省最堵的城市。

(一)私人汽车不断增长与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供需矛盾突出。随着温州城市框架逐渐拉大,居民出行距离不断延长,机动化的交通出行方式更加受到依赖,小汽车增长过快造成行车难、停车难,已经成为制约温州城市高品质发展的突出问题。据统计,到今年6月底,市区汽车拥有量65.3万辆,千人拥有率202辆左右,近五年,年均增长率在13%,车辆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道路增长速度和停车泊位的增长速度;且市区小汽车日均使用高达2.97次,远远高于国内外大部分大城市。同时,主城区道路资源增加有限,2016年市区道路总长度1108.9公里,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车均52.7平方米,同比减少了2.9平方米;再加上道路系统不完善,导致市区道路综合整治施工期间拥堵情况进一步加剧,私人汽车的高保有量和高使用率以及可供道路资源的限制成为交通拥堵的主要根源。

(二)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缺少骨干线网支撑。目前,我市城市轨道交通M线尚处于建设规划编制和报批等前期工作阶段;市域铁路S1线计划在明年国庆节通车,快速公交BRT尚未形成网格化运营,整个公共交通体系缺少骨干支撑,结构单一、功能不足。常规公交路线过长、过绕,非直线系数和重复系数远高于规范要求,非直线系数平均值达到1.90(标准1.4以下);中心城区局部公交线网密度过高,重复系数高达5.58(远高于标准1.25-2.5),而城市东、西部区域线网覆盖率较低,导致常规公交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出行效率低下,截止2016年底,市区公交分担率27.7%,远远低于杭州的39.8%。据监测,公交出行时间约为小汽车出行时间的1.91倍,致使市区公交客运量连续三年下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中长距离交通联系越来越频繁,而目前市区各类交通联系需求仍然主要依托普通的主次干路,缺乏服务于中长距离交通联系的快速通道,特别是往南附一医新院和高教园区方向、往西动车南站方向、往北今后连接杭温铁路高铁站方向,造成市区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明显大于其他等级道路。

(三)换乘枢纽、公交站场、公交专用道和优先通行交叉口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明显滞后。目前公交换乘枢纽过少,接驳换乘系统严重滞后,各大客运中心、商务区、医院等人流密集节点都没有规模化换乘枢纽。公交首末站、停保场等设施规划建设不足,温州市区2000多辆公交车,将近有一半的公交车停靠在马路边和临时租用场地。公交专用道建设进展缓慢,设置率仅23.91%,优先通行交叉口比例仅16.15%,路权优先难以体现,导致公交行车慢、不准时等问题,造成部分市民放弃公交出行,形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恶性循环”。

(四)市域铁路S1线建设急需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一是S1线通站道路建设问题。S1线涉及站位19个,通站道路47条,其中38条通站道路建设相对滞后,27条尚未开工建设。二是S1线站点周边公交车站建设及换乘问题。现阶段段S1线19个站点周边仅三湿地站、瑶溪站等8个站点设置了公交站场(共计38条公交线路接驳),其他11个站点尚未设置公交站场;站点指引牌、停车场、共享单车停放点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如果不及时建成,难以形成市域铁路、BRT、普通公交、社区小巴等公共交通“成网成片”体系,客流无法快速集散,难以发挥轨道交通大运量、效率高的优势。三是金温铁路城区段迁建问题。金温铁路城区段分为温州站以东14.9公里和温州站以西的货运及客运线,若近期无法迁建,将直接影响S1线全线贯通。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大约有近80条城市道路需穿越金温铁轨,严重制约了我市城市转型发展和整体形象提升。根据市政府与省交投集团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年底签订置换具体协议,但目前整体工作进展不理想

三、加快我市综合公共交通建设的建议。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我市打造国际时尚智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是缓解拥堵的根本出路,更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有利于降低市民出行成本、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尤其是方便老人、儿童出行。市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温州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建立和完善综合公共交通建设领导协调机制,打破单纯部门专业角度看问题形成“有你没我”的破坏性思维定式,建立起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互惠互利的建设性理念。合力构建城市轨道网、城市道路网、交通枢纽网和地面公交网等“四网”融合,实现城市内外交通互联互通、外快内畅。尽快形成以轨道交通(S+M)、快速公交BRT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社区巴士和微公交为辅助、慢行系统为延伸的多层次现代城市综合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二)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全力推进轨道交通M线建设步伐。轨道交通是城市命脉,是城市公共交通最重大的基础设施。温州作为浙南闽北中心城市,建设轨道交通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而且关系城市发展问题,直接影响未来城市功能形象、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要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进一步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全力推进,努力把轨道交通这件大事要事办实办好。按照一切围绕有利线网规划报批的原则,充分对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和温州城市品质提升,抓紧完成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上报省住建厅评审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技术、编报程序复杂,在当前国家严格建设规划审批的情况下,做深做细建设规划阶段工作是基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前期工作方案与各项专题研究,抓紧开展建设规划主报告和客流预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投融资方案、环评等专题编制相关工作,严格按照20183月完成基本建设方案、5月完成初稿、8月组织中间成果评审、10月通过省级初审、12月上报国家发改委的计划安排全力推进。

(三)下定决心,合力攻坚,全力解决市域铁路S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轨道交通线网采用市域铁路S线+大运量系统M线的双层次网络,两者在网络体系中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各级政府要合力攻坚,加快推进建设,确保S1线在2018年国庆节前通车,S2线在2020年底建成通车,S3线规划研究做深做细。当务之急,一要加快温州铁路总图的规划审批工作,抓紧确定温州火车站迁改规划;加大与省交投集团的协商谈判力度,尽快实施金温铁路城区段迁建工作。二要按照整体规划要求,加快建设38条通站道路,确保明年与S1线同步通车。三要结合轨道优化调整沿线各站点周边的用地、配套及业态规划,加快建设S1线19个站点周边公交站场及站点指引牌、站点停车场、共享单车停放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市域铁路与BRT、普通公交、社区小巴等公共交通成网成片体系,促使客流快速集散,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出行。

(四)抢抓机遇,综合谋划,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紧紧抓住“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和我市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历史性机遇。一要加快推进BRT线路成网建设。建议从城市内外交通对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以及提高快速公交BRT网络效益的角度综合谋划,切实加快BRT成网建设,科学合理布设BRT运营线路(以温州火车站为枢纽,与市域铁路S1线相互衔接),结合城市道路新建、改建、快速路建设和道路综合整治提升,确保年内完成BRT1号线延伸段建设;加快推进BRT2号线建设,如期实现2018年上半年通车目标;抓紧谋划BRT3期工程,全力对接市域铁路S1线运营体系,实现BRTS1线的无缝对接;结合温瑞大道快速路改造项目,深化BRT3号线规划论证,尽快启动建设。二要全面谋划优化常规公交线网组织。结合轨道交通、市域铁路、BRT线网建设,及时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网,完善公交场站设施布局,加大首末站、中间站、公交快速道和优先交叉口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截弯取直”处理,优化公交线网。三要加快推进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建设。以零换乘和低成本为目标,解决好各种公共交通互联互接、无缝衔接等问题,提升城市公交网络整体效益。四要加快推进智能公交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提升公交科学运营和服务水平,形成市县之间、城乡之间、乡村之间互联互通的多级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五要加快建设瓯江路东延、温州大道东延、温瑞大道二期等在内的城市快速路网,构建“外快内畅”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以上汇报,供审议时参加。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