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郑朝阳
(2016年8月25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就我市推进医疗服务发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市政府高度重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工作,将其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年度核心任务,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认真查摆短板,制订切实可行方案,狠抓整改落实,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加强领导,不断完善配套政策。
我市紧抓获批为全国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医改试点先行先试市的大好机遇,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改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抓好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全市“双下沉、两提升”暨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现场会等工作会议,统筹研究部署各项任务,并将医改指标纳入对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扎实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温州市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温州市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温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温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培育提升工程行动计划(2014—2016年)》和《关于培育和提升生命健康产业的若干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顺利推进综合改革试点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赴杭州等地专题考察调研智慧卫生、医养结合、中医药街区发展等工作,还多次带队赴鹿城、平阳、瑞安等地调研督查卫生改革试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抓好政策研究,部署落实工作。市财政、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改革合力,落实相关改革任务。
二、坚持上下联动,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加大工作创新和落实力度,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有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围绕加强卫生院“枢纽”和巩固村卫生室“网底”,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市累计创成二乙水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家,基层急诊能力显著提升,住院功能逐步恢复。推进村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设置村卫生室(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921家,全面建成“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全市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型一体化管理率达100%,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85.25%。创成甲等乡镇卫生院28家,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30家。创新建成75个“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随车配置各类诊疗药械,为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200多万名群众开展健康体检、常见病诊疗、慢病随访等医疗服务。
二是全面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今年4月,市政府出台了“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建设方案,提出今年底前县级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乡镇全覆盖的目标。目前,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县级医院和省市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8家三级公立医院以全面、重点、专科托管的方式结对支援18家县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全市成立县域内医联体29个,覆盖乡镇(社区)140个,有效覆盖率53.44%,同比去年增长8.78个百分点。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床位1774张,床位使用率37.9%,同比去年增长8个百分点。上级医院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开设固定专家门诊193个,开设联合病房22个,到基层服务时间1.5万天,培训基层医生1.44万人次。三级医院收治病种以疑难重症为主,常见病在县域就诊患者明显增加。据统计,2015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达52.35%(高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试点初步达到了良好效果,有效促进了病人向基层分流。
三是加大医保差别化支付力度。拉开各级医疗机构、区域外医疗机构报销差距,实行等级医院阶梯式住院起付线,一至三级医院差距达400元,多层次住院报销和差别化普通门诊支付比例差距可达40%,建立医保住院起付线无缝式衔接制度。探索建立转诊病人报销优惠制度,经基层转诊签约患者,住院费用可在原报销比例基础上提高。市辖区未经转诊自行到区域外就诊的,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下降25%。
四是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意见》,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是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按每人每月10元标准确定签约服务费,签约居民、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别按20%、40%、40%比例承担。全市已有8个县(市、区)政府出台配套文件,其余的预计8月底前将全面出台。进一步加强与人社、财政、物价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完善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办法,调整家庭出诊费、巡诊费、家庭病床建床费等社区卫生服务价格,落实签约居民优先就诊、优先转诊、优先用药等利益导向措施,加快签约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全科医生和居民参与签约,截至6月底全市规范签约人数达136.1万,户籍人口规范签约率达16.78%。
五是完善政府补偿机制。市本级财政2016年将“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纳入专项补助项目,安排了375万元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城市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同时,我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引导全市非政府办村卫生室100%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合理分配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按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考核情况向乡村医生购买拨付。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向乡村医生购买服务资金4750万元,人均19.08元,达到国家补助要求。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提高到人均45元,重点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等。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全市各地基本建立起“总量突破、比例灵活、绩效同步”的合理工资政策,绩效工资总量最高上浮比例达60%,并设立绩效考核奖,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六是推动诊疗信息共享。率先全国创新建成温州健康信息共享一级平台,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直接与平台交换共享医疗信息,中央电视台两次在专题栏目进行报道。温州联合预约挂号平台每年增长率约15%,累计预约挂号489万人次。9家省市级医院设置802台自助服务机。区域远程影像、心电系统分别开展诊断服务检查121万、11万人次。建成全省首个区域智慧健康手机APP平台,900多万市民可以查询公立医院所有就诊记录,实现了全市医院诊间信息共享,方便群众就医。
三、坚持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去年以来,我们把“三医联动”作为推进改革试点的关键举措,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提高改革举措的整体效应,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医院成本核算和控制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对三级以上医院开展成本核算试点。深化医疗质量管理,实施医疗服务改善计划,三级医院开放优质护理服务病房187个,34家县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病种637个。改善就医流程,省市医院专家门诊预约比例达45.52%,市区9家医院第三方测评满意度达85%。深入开展处方点评、阳光用药工程等活动,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截至2016年6月底,县级以上医院人均门诊费用243.62元,同比增长3.97%;出院患者人均费用12109.07元,同比增长2.26%;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41.25%,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探索药品流通体制改革,291家医疗机构(含在温省级医院)组成药品采购联合体,发挥批量采购优势,自主组织实施全过程监管。第一批成交药品自今年4月份执行以来,3个月全市共产生差额1727万元,其中30%直接让利群众,共计518万元,其余部分上缴同级财政,使患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第二批药品集中采购成交产品151个,平均降幅16.29%,最大降幅53.08%,30%差额让利患者。
二是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推行总额预算控制下按项目、病种、人头、服务单元付费等相结合复合式结算办法。2015年底,我市出台了基本医保按病种结算办法,8家医院4个病种15种术式实行了单病种付费改革。洞头区开始探索门诊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1340家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了基本医保定点。完善多层次医保体系,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统筹标准提高到个人350元/年,财政补助850元/年。市政府出台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患者实施应急医疗救助。
三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人事编制制度改革,推行公立医院试行编制备案制管理。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市级医院引进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等紧缺人才,在核定编制空缺情况下可直接考核入编。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出台市级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意见,科学核定医院绩效工资总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市级医院内部实行重点学科科主任年薪制,视考核结果发放薪酬。试行市级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创新医院院长选聘机制,清理完成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人兼任公立医院院长工作。
四是增加医疗资源配置。2015年,全市千人床位数4.28张,排全省第8位;千人医生数2.9人,排全省第5位;千人护士数2.58人,排全省第7位。市本级完成投资5.5亿元,完成率达100.3%;县级完成投资10亿元,完成率达106.6%。今年上半年市级卫生项目完成投资2.0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3.36%。县级医院建设完成投资4.27亿元,完成率50.02%。其中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配套综合楼、市人民医院娄桥新院正在装修,市中医院二期、市七医新院区主体建设中。平阳、苍南县人民医院新院工程已进入装修阶段。及时调整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温州市区域卫生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5—2020年)》已经市政府通过。该规划重点突出区域医疗机构布局、指引和具体项目设置,明确在十三五”期间严格控制城市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的无序扩张,原则上不再新建城市综合性医院,重点加强新区、郊区、乡镇等薄弱区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新增和存量调整资源优先支持儿童、妇产、精神、老年关怀、肿瘤等专科医院建设。至2020年全市千人床位指标6张,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辐射浙南闽北的医疗服务中心。
四、坚持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相继出台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统一纳入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近期还将出台《推进温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中医药项目建设专项经费,中医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市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建成2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家三级乙等中医医院;除文成县以外,各县(市)均有1家政府举办的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引导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的乡镇卫生院、7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能力,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一站式中医诊疗服务。
二是积极发展中医养生养老康复服务。推进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项目建设。市政府成立了市中医药特色街区工作协调小组。中医药特色街区集中医药调理、体验展示、名医馆设立等为一体,一期将于2016年农历年底前正式开放。积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推进市中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心建设。瓯海区积极推进养老养生康复城项目,乐清市仙溪镇推进石斛小镇建设,鹿城区试点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设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积极发展中医药养老服务,鼓励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合作探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龙湾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筹)与红景天老人公寓合作运营康复中心。
三是丰富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2016年出版《浙南本草》、《温州中医药文化志》、《中医妇产科辞典》、《痔病与肛瘘微创手术技巧图解》。温州市中医院普安文化养生基地、泰顺玉龙山氡温泉、叶同仁和乐清铁枫堂石斛等4家单位创建省级中医药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加强瑞安利济医学堂保护利用。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一指禅推拿”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新增乐清瞿氏中医眼科等7项中医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累计中医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项,省级1项。
四是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作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现有民营中医医疗机构576家,其中中医(含中西医,以下类同)医院18家,占民营医院总数的19.6%,中医专科门诊部32家,中医诊所527家,占门诊部和诊所总数的26.9%。今年我市还将争取成为国家社会办中医第一批试点城市。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中医继续教育、培训、中医药文化传承等职能转由温州市中医药学会承担。
五是加大对中医药种植、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市政府出台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品牌建设和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中药材列入了主导产业扶持对象。三家生产主体获得项目支持,铁皮石斛和黄栀子等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坚持对症下药,狠抓审议意见有关问题整改落实。
一是关于药品价格尚存在虚高问题。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以采购联合体及各医疗机构自主采购有机结合的药品采购新机制,省、市、县、基层共291家医疗机构组成药品采购联合体,发挥批量优势,优先选择临床普遍使用、采购金额高的药品,实行抱团采购,医疗机构向患者让利30%,给患者带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二是关于各级医疗机构间数据不能共享交换问题。建成了温州健康信息共享一级平台,全市294家医疗机构直接交换共享医疗信息。目前信息共享平台累计记录8亿条,覆盖温州900万常住人员在全市公立医疗单位自2014年以来的95%的医疗健康记录。推进区域转诊协同信息化平台建设,预计今年11月底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和60%的卫生院接入市级转诊平台,为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打好基础。
三是关于医保政策对分级诊疗导向作用不明显问题。强化医保政策导向,健全差别化支付制度,适度调整了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拉开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省市医疗机构报销差距,并大幅降低了温州区域外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积极引导基层首诊、分级转诊,执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起付标准,并落实了签约服务费社保支付比例。理顺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体系,使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保持适当差距,助推患者分流就诊。
四是关于过度检查与过度医疗问题。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总额预算控制下的按项目、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式结算办法,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比重。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医保智能监管平台和医保医师制度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实现对医保定点单位医疗服务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精细化、智能化监管,达到规范医疗行为、控费控药的目的。此外,通过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减少短期内复诊患者的重复检查,并将检查费占医疗收入占比纳入绩效考核目标,控制医院过度检查。
五是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不快问题。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南塘中医药特色街区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中医养生养老康复服务、中医养生保健产业、中医药养老服务,丰富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资源,鼓励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合作探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提供中医药特色的养老服务。
经过不懈努力,我市推进医疗服务发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工作成效初显。下一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三大转型”、打造“三个城市”的决策部署,加大克难攻坚力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持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着力全面建设健康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