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审议意见处理情况

常委会关于“五水共治”及城乡污水处理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期: 2016-06-27 信息来源: 作者: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资工委主任 周文珍

(2016年6月27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五水共治”专项监督工作组委托,现就我市“五水共治”及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四次主任会议关于城乡污水处理工作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请予以审议。

  根据省人大关于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专项监督的要求及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度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今年4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采取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共同开展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专项监督。由常委会领导带队,分8个小组,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赴9个县(市、区)对“五水共治”工作进行督查(洞头区、瑞安市已接受省人大监督检查),各小组深入乡镇(街道)、农村,实地查看了河道整治、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现场,听取了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运维方的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工作组听取了市级相关单位关于“五水共治”及城乡污水处理工作审议意见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五水共治”及城乡污水处理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五水共治”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坚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注重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开展黑、臭、垃圾河及涉河污染源治理,构建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机制,“五水共治”取得了新进展。

  (一)“五水共治”力度大,水质持续改善。2015年,我市完成水利投资153亿元,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河道11条,环境执法刑拘273人,治水捐资6.87亿元,这几项指标居全省第一。并全面消除垃圾河666公里、黑臭河627公里。龙湾区、瓯海区和乐清市获评2015年度“大禹鼎”,文成县、瓯海区、洞头区、泰顺县获评省级“清三河达标县”。调查完成全市河湖库塘清污(淤)泥情况,制定了2016年及“十三五”期间分年度实施计划,计划总投资40亿元。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污染治理1630个,建成标准化水禽场17个。整治重污染行业企业1151家,淘汰关停企业508家。2015年,全市Ⅰ~Ⅲ类水断面比去年增加4.7%,劣Ⅴ类水断面比上年减少6.6%。地表水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7.5%、11.0%和4.28%。瓯江和飞云江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鳌江江口渡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其中,珊溪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二)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负荷率提高。我市现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共68座(包括试运行),实现了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8.30万吨/日。2015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4万吨/日,建成城镇污水配套管网452.53公里,完成市区101个片区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建设,启动了新一轮98个片区的截污纳管工作,制定全市三级管网和接户管的建设计划。乐清市已基本完成城镇建成区截污纳管工作,鹿城区、瓯海区计划年内基本完成。5个已建闲置(或部分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经过整改,加强截污纳管,进水COD浓度已提高。7个建设进度慢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推进截污纳管工作,5个已进入调试运行阶段。2015年,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596个,将于9月底前完成2013年度以前已建项目完善提升验收交接和2014年度以来新建项目的验收交接。市区中心片、西片及泰顺县原城关污水处理厂已满负荷运转。

  (三)构建长效运维机制,责任逐步落实。一是进一步落实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系统的业主、监管部门,全面引入第三方运维服务。市区全面推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城一网一主体”运行管理模式,由市公用集团统一负责市区排水管网和泵站的日常养护管理。《温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维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正在征求意见中。二是明确了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建立“政府扶持、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按规定适量收取生活污水治理相关费用,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三是出台《温州市河道保洁管理办法(试行)》,市本级落实2000万元河道保洁专项资金。以“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为中心的“河长制”和“河长、河道警长、督察长”的“三长共治”责任落实体系全面构建,工作实现常态化。河长信息全面公开,责任分工细化,并出台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

  二、存在的问题

  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五水共治”工作,但仍存在截污纳管不到位,部分城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负荷率过低,中心城区和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又扩容提标改造进度慢,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机制亟待健全,淤泥处置及各类污染反弹压力大等问题。

  (一)污水管网状况欠佳,截污纳管有待加强。一是城乡过去已建地下污水管道能正常工作的不多。因当时施工要求不严、质量要求不高,以及后来使用中的垃圾、油污、建筑泥浆堵塞,施工、交通、自然灾害破坏、腐蚀性污水侵蚀、软土地基沉降等因素,导致标高失灵、管道错位,甚至污水管不知所踪。二是部分新建污水管道同样存在质量问题。如瓯海大道沿线污水主干网就存在管道错位、标高不匹配,温瑞大道、龙霞路等交接口有接口井却没有预埋管道等。三是地下污水管网维护仍然缺乏有效、方便、低价的检测手段,修复成本高、难度大。难以确认地下污水管道是否完好、有无破损堵塞、发挥作用是否正常,确认后的修复又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四是三级管和入户管建设推进慢,部分一般乡镇和农村已建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发挥作用。居民自建化粪池严重渗漏,未接入厨房、洗涤污水等,导致污水处理设施来水少、COD浓度低。

  (二)扩容提标、旧村改造进度慢,城区河道水质脱劣难。一是中心城区和部分中心镇原建污水处理厂因近年来截污纳管工作的推进及原雨污合流排水系统的影响,污水处理能力已经饱和,但扩容提标改造工程进度慢,严重影响城区河网水质提升。如市区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和西片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进展依旧缓慢,致使现在瓯海部分区域的污水继续在收集后直排温瑞塘河。二是平原河网水体水质虽有好转,但有机污染程度依然较重,年内要消除2个省控、10个市控劣五类水质站位不易。2015年,我市76个地表水市控以上站位水质达到I—III类的站位仅有38个,占50%,全市平原河网水体16个断面全年期水质除潘桥、林岱断面III类,钱库为Ⅴ类外,其余13个断面水质皆为劣Ⅴ类。三是旧村改造推进进度不理想,部分旧村征地拆迁工作仍然停滞不前。四是河道清淤因需投入资金量大,推进较慢,淤泥处置仍是问题。现在各地都有在做淤泥脱水制砖或做园林用土试点,但由于河道淤泥受重金属污染或处理成本高,还不能大范围推广。

  (三)长效运维机制待完善,合力治污需强化。一是市里已明确由市城管与执法局负责指导、监督城乡生活污水和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但还有个别县未落实牵头部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筹集方案还有待细化、落实。二是运维部门接管要求与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和管道现状有差距,带来移交困难。运维部门要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期结束移交时,手续齐全、设备保持完好、能正常运行、出水达标。但正如前面所述,部分已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且存在档案资料、产权证缺失及工程款缺口等问题。2015年省政府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出水要求增加了粪大肠菌群和针对农家乐污水的动植物油标准,提高了出水要求。三是排水许可证制度尚未普遍实施,排水设施屡遭破坏。现在管道因人为因素破坏导致管道受损、堵塞的情况还有发生。沿河餐饮、洗车等服务业污水仍有偷排河道。四是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压力不减。为求农作物高产,施肥、用药浓度过高、过于频繁。今年猪价高,畜禽养殖又蠢蠢欲动。

  (四)文明卫生行为亟需强化,循环利用需重视。一是城乡居民环保意识、良好生活习惯还有欠缺,参与“五水共治”的意识还不强。随手扔垃圾,往河道倾倒污水,在河岸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还有发生,且部分群众对这种行为习以为常。二是可回收利用垃圾处理较好,但垃圾的全面分类处理工作才刚起步。家庭餐厨垃圾和纸制品、塑料垃圾、废旧衣物、有毒有害垃圾等常混在一起,缺乏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送垃圾焚烧厂焚烧,难以彻底,送垃圾填埋场填埋,不能完全腐烂,还有恶臭、污水。三是要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回水的利用。目前,各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淤泥量还比较少,随着我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数量的增加和运行的规范化,产生的污泥和回水会相应增加,处置不当是新的污染。

  三、几点建议

  为使我市“五水共治”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治污设施都能发挥投资效益,运营规范、运行效果良好,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赞赏,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质保量加快设施建设,确保顺利移交运维。充足的污水量是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也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要做好各类建筑物建设前的地下污水管网规划,继续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同步配套建设。加大三级管和入户管攻坚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对隐蔽工程的质量监督。完善工程验收程序,健全相关档案管理,运维部门应提前介入项目施工,监督项目进展,督促及时整改,达到接管运维要求。部门间要加强协作、沟通,明确移交时间节点和要求,实现顺利移交运维。要加大督查、督促,早日建成投用市区中心片、西片及泰顺县新城关污水处理厂等在建污水处理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回水、污泥再利用,就近配套相关产业,提炼利用污水和淤泥中的重金属。

  (二)保障运维经费,健全长效运维机制。污水处理设施后续运维还需不断的资金投入。要落实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将运维企业服务质量与经费核拨挂钩,保障污水处理质量。完善“一城一网”污水管网管理体制,集中精力解决管网“破、漏、错、塞”和沉降等问题,推进城市污水管网间的互联互通,为污水应急处理创造必要条件。研究探索地下污水管网检测、修复的方便廉价技术,让新旧地下污水管道都能够保持畅通,发挥作用。逐步完成对地表河、地下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站及泵站的地理信息收集,开发整合城乡污水处理厂、站、泵站的运行情况、水质监测站检测信息、主管部门及第三方运维单位的日常巡查检修记录、群众举报反映等功能的应用,用智能管理实现治污质量的提升,运维的正常化。农村治污设施运维要适应我市小城镇和农村因每日时段、节日和季节变化而水污染指标变化大的特点。

  (三)注重水岸同治、科学治理,努力消除劣五类站位。继续开展“三改一拆”,加强“水岸同治”、“四边三化”。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工作,从根本上改变脏乱差环境。按照一河一策方案,综合推进生态修复、清淤疏浚、生态调水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河长的考核,完善各级河长考核体系,量化各条河道截污纳管、清障拆违、河面保洁、清淤疏浚、堤岸养护等各项工作考核。遵循科学顺序来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先截污后清淤,从上游到下游。继续探索最佳淤泥处置方法,让淤泥变废为宝。要加强对基层河长水环境治理知识的培训,提升治水业务能力。深入开展沿河夜市、农贸市场、“十小”行业等专项整治行动,健全环保联动执法机制。普及排水许可证制度,加强排水监管。继续重视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确保年内消除2个省控、10个市控劣五类水质站位。

  (四)引导养成文明行为,扎实推进源头减污。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立奖惩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使公众的环保意识转为自觉的环保行动,养成文明行为。加大部门合作,信息共享公开,让公众能正确认知我市的水资源和水污染状况,提升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参与“五水共治”活动意识,提升“五水共治”的满意度和知晓率。进一步丰富拓展公众参与“五水共治”机制、渠道,发挥公众监督作用。要在城乡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促进垃圾的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