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仁博
(2015年8月17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我市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粮食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温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力度,加强粮食储备、粮食产销合作、粮食现代物流和粮食应急等方面建设,初步构建了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建成并认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6.4万亩。今年计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2.59万亩,已落实11.13万亩,其中已建成1.97万亩。二是积极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出台《关于加强土地整治工作进一步提升耕地保护水平的通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建设,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稳步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全面完成温州市区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各县(市)基本农田划定按省统一部署将于10月份完成初步成果。加快推进我市滩涂围垦垦造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中开展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标准农田占补需求。三是继续实施农业丰收计划(即单产提升项目),推进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对高产示范方实行奖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农资、送资金、送信息”的“五送”服务活动,积极推广新型农作制度、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统一育供秧、统防统治、机插机收等社会化服务。目前全市建有育秧中心105个、烘干中心159个,已认定的粮食功能区内均有一家粮食生产、农机、植保合作社或农机服务中心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抓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设立市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扶持全市农业“两区”水利设施建设,截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7.14万亩、固定式喷微灌面积11万亩;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02亿元,建成了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每年根据中央、省里的粮食政策,及时制定出台我市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多售粮。实施了订单粮食奖励政策和预购定金政策,统筹抓好粮食生产和收购,2011-2014年市本级累计发放储备粮食订单奖励1064万元。各县(市、区)制定了粮食生产贷款贴息政策细则,并将补贴资金向规模种植大户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农户科学储粮仓专项投资计划1.5万套,落实各级财政资金560余万元,惠及我市7个县(市、区)1.5万位农户。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连续8年对种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粮农们种粮积极性。2014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和单产“三增长”,其中粮食总产量75.98万吨,比2013年增长11.5%,苍南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三)加强粮油市场调控,保障粮食供需平衡。一是建立健全粮食应急网络建设和调控体系。目前,全市落实粮食应急供应点274个、粮情监测点84个,保持日应急加工能力1960 吨,快速、精确、简便的粮情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建立。二是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拓展粮食产销合作,先后与安徽省、江西省及黑龙江北大荒米业集团签订战略性粮食产销合作协议,鼓励温州粮农北上包田种粮,建设温州“天下粮仓”。目前全市在省外建有各类粮食基地48.77万亩,上半年共调入粮食10.69万吨,建立省际间粮食收购、加工、储存基地9个。三是提升粮食市场流通水平。积极培育粮食批发市场,引进省内外粮食经营,加大外调粮源力度。2014年全市市场粮食交易总量达70万吨,交易额达27.8亿元,比2013年增长17%。推进粮食交易电子商务化,拓展网上粮食市场,2014年全年网上购销粮食达16.2万吨,成交额4.1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21%和8%。
(四)积极落实新增储备任务,不断健全粮食储备制度。目前我市储备粮实际库存49.14万吨,其中地方储备粮食库存30.13万吨,省级储备粮食库存2.59万吨,中央政策性粮食库存16.42万吨。今年2月份省政府下达给我市新增地方储备规模32.5万吨,增幅高达104.7%。市政府就落实新增储备任务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组织市有关部门赴各地指导督促制定增储方案。目前各地均已制定一期增储方案,计划2016年3月底前,落实一期新增粮食储备13.645万吨,其中本地落实6.039万吨,市外代储7.606万吨;二期增储方案也正在研究制定中。针对新增地方储备后现有储备仓容不足的问题,我市积极争取国家、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政策,进一步加快储备粮库建设与“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加快在建或立项工程建设进度,积极规划新建粮库。目前温州中心粮库5万吨浅圆仓建设项目正加快推进,市本级还将在瓯海潘桥选址新建12-13万吨储备粮库(估算投资4.2亿元);乐清、永嘉、平阳、泰顺、苍南等地储备粮库新建或扩建工程正稳步推进。与此同时,加强科学保粮力度,推进全市“星级粮库”创建,组织开展国家粮食库存检查、“转圈粮”专项整治行动、粮食仓储设施调查等专项检查,强化省外代储粮食监管,进一步提高科学储备粮油能力。
(五)积极扶持粮油骨干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我市粮食企业“低、小、散”现象普遍,产业链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为壮大粮油骨干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粮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实施电子商务、品牌建设等。目前,我市评审认定市级粮油骨干企业52家(其中被评为市农业“百龙”企业24家,获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鼓励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主食全产业链发展方式,2013年以来,5家企业进行了主食产业化试点,其中温州快鹿集团、叶同仁食品公司等2家企业获得省级专项扶持资金。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以放心粮油配送中心为主体发展和布局放心粮油店,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抓好零售环节的粮油质量,如南亚粮油食品公司、北大荒米业正积极筹备配送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放心粮油配送中心5家、放心粮油店183家。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我市粮食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一)粮食生产任务落实难度进一步加大。近几年,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粮食生产面积和总产任务均保持在213万亩和86万吨,但我市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压力在逐年加大,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加大,而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没有同步跟上,导致种粮土地减少;另一方面是农业经营主体“非粮化”生产,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现象。
(二)粮食生产补助资金发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和省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改革,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难题,如耕地地力保护资金总量以每年各地的粮食生产面积为基础切块下拨,向土地承包户发放,但我市部分乡镇(街道)土地承包基础数据不全,带来发放核实难问题;又如改革后规模补贴临界点由20亩提升至50亩,补贴差距从每亩25元扩大到至少是120元,差距拉大使得不少不符合规模要求的农户虚报面积或是拼户申报,不但导致规模种粮大户补贴审查核实困难,且在资金总额测算安排和财政预算上出现重大偏差。
(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管理难度加大。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权属于农户,他们有绝对的主动权选择土地流转对象,因此造成了种经济作物的经营主体到生产条件更好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去竞争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也乐意将土地流转给出价更高的种经济作物的经营主体。此外《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办法》规定除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省级以上重大基础设施以外的建设项目均不能征占用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与城市化建设之间矛盾突显,使得乡镇(街道)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在本辖区落地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各县(市、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进度,实现2016年提前完成全年7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任务的目标存在难度。
(四)储备仓容严重不足。由于近10年来我省多次增加县市储备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全市储备仓储能力明显不足,有些仓储因建设年代久远且长期缺少维护,存在陈旧老化、墙壁裂缝、屋盖渗漏等现象,属于带病储粮,也给我市新增储备任务落实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困难。为确保2016年底前落实增储任务,部分县市只能采取临时省外异地代储方式,同时积极争取新建储备粮库和老旧仓房维修改造,但因储备粮库属政府公益性建设项目,在实际推进工作中存在选址落地难、资金落实难等诸多问题。
此外,科学保粮能力、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和粮食安全监管能力也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下步认真研究对策,强化措施,克难攻坚,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粮食安全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扣保障粮食安全主线,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为指挥棒,严格落实新增地方储备规模,狠抓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不断提高粮食流通能力,加快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粮食产业升级,推动全市粮食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意识,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认真总结六年来实施安全责任制考核经验,提前准备,衔接、落实责任目标,定期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查通报,充分发挥责任制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构建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机制。
(二)严格落实新增地方储备规模。按照省政府下达的新增储备规模和有关要求,认真实施增储方案,及时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储备规模及时、足额到位。尽快建成与本地区粮食储备规模相匹配的储备粮库,重点抓好市本级12—13万吨仓容建设前期工作,认真抓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工作,逐步将外储粮调回温州本地储存,确保粮食储备总量80%以上存放在省内国有粮食企业。加强储备粮的安全监管和风险管控,加大储粮科技应用,确保储存安全、质量良好,调运高效。
三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继续强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开展县级及市区中心城区外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核查,深入开展市区本级已上报数据库对接,进一步保护有限的优质耕地。建立全市占用水田补划管理制度和滩涂围垦垦造耕地制度,探索占用水田表土剥离制度,加快标准农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积极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确保农田数量不下降,质量有提升。
四是大力挖掘稳粮扩面增产增效潜力。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突出政策整合,优化资金投向,简化操作程序,建立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体系。加强粮食作物新品种引试与示范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广水稻统一育秧、机插和粮食烘干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积极引进示范旱粮作物机械收获技术。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肥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范围。鼓励各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和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积极参与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五是深入开展订单粮食收购。落实好晚稻订单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科学制定订单收购价格,引导粮食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切实保护粮农利益。合理布局粮食收购点,推行“一站式”机械化服务,积极为种粮农户提供产前、产后延伸服务。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严格执行“五要五不准”的收购守则,收好农民余粮,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严厉打击“转圈粮”和“打白条”、压级压价等坑农害农行为,杜绝陈粮、“转圈粮”以及省外粮源进入市内政策性收购,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六是巩固拓展粮源渠道。深化产销合作,巩固和调整省外粮食生产基地,稳定省外储备粮源基地,保持省外粮食收储加基地6个以上。鼓励企业赴省外组织粮源,提高我市粮食经营大户省外采购量和库存保有量。大力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加大温州粮食中心市场招商力度,扩大市场经营主体,大力开发粮食电子商务交易,积极举办粮食交易会,扩大网上粮食交易量。引导、鼓励粮食经营者,组织和引进省内外大宗粮食进场交易,丰富市场交易粮源。加强政策性粮食供应管理,抓好军粮质量,完成全市驻温部队供应保障任务。
七是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升级。完成粮食安全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使其真正成为我市今后五年粮食工作的纲要性指导文件。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指导帮助重点粮油经营企业发展粮油配送业务,2015年力争全市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发展至6家,其中市区新建1家。加强日常监管,落实退出机制,全市放心粮油店总数稳定在170个以上。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鼓励和扶持企业引入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加大投入,积极延伸产业链,推动在产品、品牌、质量、营销、科技等方面创新和提升。通过调整扶持政策,2015年培育提升市级粮油骨干企业3家,市级粮油骨干企业保持5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