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14—2030)修编》调整修改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5-08-18 信息来源: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5817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142030)修编》调整修改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温州生态园保护与建设一直受到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028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温州生态园三湿地保护的决定》;200412月,《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42020》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20071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帮助支持下,《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列》顺利颁布实施。根据《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审批主体发生了变化,对温州生态园保护与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不断推进,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温州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在此同时,温州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启动了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14年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修编报批成果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在上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待批复。

为加快推进三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201571日,市委召开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明确了三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方案,要求启动《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142030)修编》三湿地部分的调整工作,实现资地平衡。根据市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市政府加快推进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目前,《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调整修改成果已经编制完成。现将有关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垟湿地公园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从2002年筹建至今,共征用土地5378亩(其中黄屿片2023亩,三湿地1875亩,三郎桥片1480亩),流转土地610亩。完成政府投资总计58亿元,开工建设安置房125多万平方米,其中黄屿片安置房45万平方米,三郎桥片安置房80万平方米,目前安置房结顶65万平方米,安置房交钥匙30万平方米;完成市政道路10条共计12公里,建成南仙路、三大道、中兴大道三郎桥段等市政道路;完成绿地公园建设130公顷,建成五福源公园、湿地西出入口、福滋公园、北出入口景观、小水潭观鸟基地、马屿配套中心等景观公园。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全面取缔网箱养殖、畜禽业养殖,整治取缔污染企业500家,全面完成湿地25段河道外源拦污。

在三湿地村庄搬迁方面,2014年启动了张严冯村和樟岙村的整体搬迁,目前正在扫尾阶段;今年正在开展丹东村、沙河村的整体搬迁;明年将启动湿地内其余5个旧村的整体搬迁。此外,还完成了南仙堤道路沿线、马屿自然村、彭自然村部分的搬迁工作。截止目前,湿地内已完成拆迁面积约14.9万平方米,搬迁763户,共计2715人。

二、规划调整原因

(一)加快三湿地公园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

当前,温州市委市政府把三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市区“三大亮点区块”之一,并指出要立足自身实际,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深化保护建设方案,做好科学规划与资地平衡的文章,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71日市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三湿地范围内9个村庄实行“整体搬迁,分期实施”方案;在三湿地范围内确定一定范围的地块,转为建设用地,作为资金平衡用地,用地规模要适当留有余地;同时启动《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20142030)修编》三湿地部分的调整工作,按规定程序报批。为此,要对照亮点区块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三湿地公园建设,促使湿地公园早日出形象见成效,并正式对外开放,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体现政府公信力、推进温州大都市区建设的重大举措。

(二)早日建成三湿地公园是温州市民的迫切愿望。

温州生态园位于温州大都市的核心,是温州城市的“绿心”, 大罗山和三湿地分别被誉为温州的“绿肺”和“绿肾”。建设温州生态园,对提高温州城市品位,形成绿色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环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三湿地河流交织、环境优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是提高温州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优势之一。当前,三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瞩目,早日建成湿地公园,让广大市民早日走进湿地、体验湿地、享受湿地已成为温州市民的一个迫切愿望。同时,由于受条例和规划的多年严格限制,湿地内的群众不能建房、不能办企业、不能畜禽养殖,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限制。且随着建设周期的延长,三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的资金压力、拆迁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大。为此,早日建成三湿地公园,加快三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各项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三)温州财政状况制约了三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

湿地公园同杭州西溪湿地几乎同期启动,时至今日杭州西溪湿地已经建成对外开放,而三湿地仍处于建设期,主要是建设方案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目前,三湿地建设受到了温州财政状况的制约。当时,杭州市举全市之力推进西溪湿地建设,湿地周边地块未进行开发,而是作为西溪湿地建设的平衡用地;且随着西溪湿地的建成,周边地块得到大幅升值,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再反哺于西溪湿地的保护建设。而温州市级财政资金有限,各区财政都是自求平衡,封闭运作,由于受近年来宏观经济的影响,市级和各区财政均极其紧张,没有多余的财力保障三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目前,三湿地周边地块基本都已开发建设,没有足够的土地用于平衡三湿地的建设资金,无法实现三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目标。

三、规划要求调整范围

根据生态园总体规划要求,需要对湿地内的旧村和村民全部进行外迁,共涉及9个行政村,1.39万户籍人口,合法拆迁建筑面积74.7万平方米。根据测算,三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共需投入资金196.7亿元,资地平衡产出收入121.9亿元,资金总缺口为74.8亿元(具体见附表)。为此,拟调整三湿地区域的西南侧、临温瑞大道和高教园区北路部分地块(可建设面积0.99平方公里),从保护区范围划出纳入协调区范围作为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平衡用地出让,实现资地总体平衡。这次调整温州生态园建设保护区范围,划出的三湿地区域部分土地用于湿地发展用地,将取之于湿地,用之于湿地。

在去年报市人大审议通过的《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修编)》(20142030)中,温州生态园建设保护区范围确定总用地面积为114.2平方公里。其中,三湿地范围面积约11.66平方公里;大罗山范围包括大罗山山体和部分作为出入口用地的谷地,面积约102.54平方公里。

此次规划调整修改中将温州生态园三湿地区域的西南侧、临温瑞大道和高教园区北路部分地块,可建设面积0.99平方公里,从保护区范围划出作为三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平衡用地纳入协调区控制,修改界线基本以水为界,并保留了边界岛屿作为生态过渡区,最大限度地保护三湿地的生态环境。规划调整修改后,温州生态园建设保护区范围确定为113.21平方公里(具体见附图),其中三湿地10.67平方公里,大罗山102.54平方公里。

四、规划调整后的工作措施

(一)突出湿地生态保护主题,严格规划实施。充分利用这次规划调整的契机,突出三湿地的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的功能定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狠抓规划的贯彻落实和保护建设的加快推进,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目标。

(二)优化湿地保护建设思路,提高建设品质。科学谋划三湿地公园发展思路,厘清明确具体工作方案,对湿地公园进行整体设计和策划,有序推进三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精品意识,精心谋划项目布局和建设方案,强化工作举措,提高建设品质,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充分利用湿地村庄搬迁后土地,反哺湿地保护发展。在湿地内村庄和村民搬迁后,根据规划功能布局和方案设计要求,对部分房屋建筑和湿地瓯柑林土地予以保留,进行改造提升和利用,再按需引入一些原住民,由原住民进行经营,作为集科普展示、旅游文化养生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功能,突出湿地本土特色,传承民俗文化,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保障三湿地的保护与建设。

(四)加强项目建设监管,加快项目实施步伐。加强项目施工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打造优质项目。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节约建设资金,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减少建设资金的浪费。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利用招商引资、PPP项目合作、棚户区改造贷款等,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金进行投资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府投入,促进湿地公园保护建设。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