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叶世强
(2015年6月25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就我市推进医疗服务发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概况
我市现有公立医院47家,民办医院82家,乡镇卫生院15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72个,村卫生室2557个。全市卫生人员总数6.4万人,其中,卫技人员5.1万人。医生数2.19万人,千人医生数2.69人,排全省第6位;护士1.95万人,千人护士数2.39人,排全省第7位;床位31464张,千人床位数3.87张,排全省第10位。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6490万,同比2011年增长24.3%;住院人次92.1万,同比2011年增长39.7%。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103.5%以上,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88.1%。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深化医改为引领,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应急、省级卫生强市、省级慢病示范等四大创建工程,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效保障了群众“平时少得病、就医更便捷、看病更放心、得病有保障”。
(一)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群众平时少得病。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超额完成。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5年达40元。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7.85%;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74.68%和73.16%;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达3.77‰。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传染病母婴阻断任务超额完成。国家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脑卒中筛查、学生窝沟封闭、重性精神病管理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实施顺利。
二是疾病防控不断加强。2014年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61.19/10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甲流、霍乱、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和埃博拉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全市建成省级规范化接种门诊252家,规范化山区(海岛)接种点2家,规范化创建率达到100%。
三是妇幼保健工作持续增强。全面深化母婴健康工程,孕产妇和0-3岁儿童系统管理率持续巩固在95%以上。全市孕产妇死亡率连续5年控制在10/10万以内。全市产前筛查率81.72%;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筛查率均达99%以上。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情况居全省第三。
四是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抓好打击非法行医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去年全市取缔无证诊所927户次,罚没款318万元,追究刑事责任83人。省政府专门在我市召开打非现场会,推广我市做法。我市集中消毒餐饮具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8.7%,公共场所和学校监督覆盖率达100%,城区出厂水合格率连续六年维持100%。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就医更便捷。
近年来,我市通过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使优质医疗资源发挥更大效能,努力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康复回社区。
一是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我市作为全省首批分级诊疗试点地市,于2014年底全面启动分级诊疗工作。大力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健全城市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省市级医院通过医联体、托管或紧密协作等形式加强与基层合作。全市24家县级医院纳入6个省市医联体,96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22个县域医联体内。制订了《温州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考核办法》,已实现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全覆盖”要求。2012年以来,城市医院共派驻基层医疗机构1634名医生,达5万余工作日。开展了“千名主任医师进社区”多点执业活动,已有577名医师参加多点执业,开设168个社区和乡镇卫生院“三固定”门诊。各县通过“名医返乡工作站”、“返乡名师带徒”等平台吸引城市优质资源返乡多点执业。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已开展签约工作,累计签约服务97余万人。
二是大力加快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出台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2012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经费11.83亿元,完成建设项目2657个,总建设规模达20.72万平方米。市政府投入1.95亿元,创成50家二级乙等水平乡镇卫生院、15家全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1家创成全国示范)、22家浙江省甲等乡镇卫生院和42家乙等乡镇卫生院、304家示范村卫生室以及75家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市村级医疗机构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83.3%,基本型达100%。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为公益性全民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或差额补助,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12153名,已入编9053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三是持续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全市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累计让利群众7.6亿元。2012年起,基药覆盖面扩展至非政府举办基层机构。全市各级政府累计下拨经费15.1亿元,3300家基层医疗机构采购基药18.5亿元,覆盖率达100%。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省级医院基药采购占比为2.9%,市级为6.28%,县级为10.34%,基层为61.16%。
四是稳妥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市级财政每年额外增加300-500万元中医药项目建设专项经费。全市9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按照要求设置开展中医药服务,71%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创新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市中医院大士门院区将建老年病医院,并与松台街道庆年坊社区联合创建社区医养结合试点。龙湾区人民医院与红景天老人公寓共同设立康复中心。我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405家,床位46190张,已列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
(三)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保障群众看病更放心。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我市自2012年启动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探索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改革模式,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医院自身得到发展,医院运行更加规范,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迅速增加。2012年以来,省、市、县级医院共完成投资50.4亿元。温州医科大学附一医新院、市中医院新院区一期、市妇保院综合大楼、市急救中心迁扩建工程一期、市儿童医院综合楼扩建、市六医一期、瑞安市人民医院急诊楼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新增床位2863张。市人民医院娄桥新院等20个在建项目正有序推进。
二是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截至2013年底,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中药饮片除外),取消药品15%加成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严格执行以省为单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通过减少药品费用、调整医疗服务收费、调整社保报销政策和适当增加政府投入补助等手段(即“一减二调一补”),建立了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实施改革后,市县两级医院门诊药品比例、住院药品比例、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下降明显,2014年市级医院分别下降6.6%、6.66%和6.72%;县级医院分别下降4.52%、5.7%和5.25%。建立了公立医院零差率后财政补偿政策,2014年各级政府对公立医院六项补助达8.47亿元。
三是医疗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全面实施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定期公示医疗服务信息;开展处方点评,实行院内通报促进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检查和治疗行为;市级公立医院医学检验资源和所有医疗机构实现共享,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有效扼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现象。加强市、县两级质量控制网络建设,市级质控中心达24个。建成4个浙南区域专病中心。
四是就医流程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智慧医疗,为群众提供手机端查询检查结果、账户充值、自负医疗费用结算等服务。建成市级诊疗数据一级交换平台,全市4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258家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接入平台。推广区域影像诊断、区域心电诊断、区域病理等检查系统,市级影像、心电中心远程诊疗分别达22.5万人次和2.67万人次。
五是鼓励社会办医助推改革。2012年,我市启动社会力量办医综合改革试点,在“健全投融资机制、完善支持政策”等十方面进行大力创新,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竞争有效有序的办医新格局。试点以来,我市民办医院由2011年57家上升到82家,占全市医院总数63.57%,比试点前增加了43.8%;核定床位6354张,占全市医院床位20%,比试点前增加了77.4%。办医项目、投资规模和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实现了中外合资和中台合资办医项目零的突破,累计签约项目38个,协议引进资本近82亿元(完成投资8.38亿元),计划新增床位8200多张。探索全省首家混合所有制公立医院改制,市中医院与上海复星集团签订了股份制改造框架协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孙志刚等对温州社会力量办医综合改革给予高度评价。
(四)实现基本医保全覆盖,确保群众得病有保障。
实施全民医保制度,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近年来,我市通过扩面提质、提升保障水平、实施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一是持续巩固和扩大医保覆盖面。积极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建立了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使城乡居民能均等享受医疗保障和医保服务。近年来,我市每年新增10-15万名参保对象,2013年、2014年新增任务完成率位居全省前两位。截至2014年底,我市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总参保人数达到753.66万人,其中职工医保158.26万人,城乡居民医保595.4万人,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
二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我市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政策内最高限额达到41万元和20万元,政策内住院报销稳定在90%和75%左右。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居民发生大病时予以50%补助,并将浙江省规定大病保险特殊药品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是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和医保智能监管平台建设。出台了《温州市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管理办法(试行)》,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算控制下的按项目付费及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式结算办法,并建立医保智能监管平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和省内异地联网结算,开展了诊间结算试点,实施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保监管,积极扩大医保定点范围,基本建立医保“10分钟就医圈”,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和费用结算。
总之,我市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了每个县(市)至少有1家二甲综合性医院,建立了“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城市公立医院医疗区域中心作用显现,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温州”。医疗服务流程进一步优化,挂号、收费、取药时间长和医生看病时间短等“三长一短”现象明显缓解,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改善,群众满意度得到逐步提升。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资源配置仍显不足。从我市主要卫生发展指标看, 2014年全市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分别列全省第10、第6和第7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看病难”问题在区域范围内仍然存在。
(二)公立医院改革还需深化。在医疗方面,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进展不够明显,公立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逐利性。在医保方面,个人实际负担费用较大,支付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够。在医药方面,药价虚高、药品回扣、商业贿赂等问题仍然突出,药品生产、流通、招标采购等方面改革进展缓慢,影响了医患关系。
(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公共卫生投入相对不足,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严重缺乏,我市目前基层预防接种人员配备仅1.06人/万人,远低于全省1.6人/万人平均水平。
(四)健康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尽管我市已经出台了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意见,但健康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健康服务产品开发利用不够,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我市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
一是科学制定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结合服务人口与服务半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群众医疗需求变化,制定温州市区域卫生规划、人才队伍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温州市区内合理布局三级医院,各县(市、区)重点加强县级龙头医院建设,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强化公立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加强预约和分诊管理,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推进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提高疾病综合诊治水平。
三是积极探索人事编制管理改革。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以事定岗,按岗聘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优化内部分配、强化绩效考核,实现优绩优酬,按照国家规定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医疗行业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等特点,结合绩效考核,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市级公立医院实行重点学科科主任年薪制,探索建立院长年薪制。
四是启动药品流通改革,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建立药品自行采购新机制,降低医疗费用。按照有利于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药品虚高价格、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整合重组的原则,组建全市药品耗材招采平台,启动自行采购药品耗材工作。引导市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组成采购共同体,发挥批量采购优势,参加药品采购的价格谈判。鼓励在温省级医院参加我市的药品采购。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组成采购共同体进行价格谈判。
五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在2013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基础上,科学测算医疗服务成本,及时优化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二)推动分级诊疗实施,构建科学合理就诊新秩序。
一是提高县域内就诊比例。充分发挥县域医疗三级网络作用,以医联体为平台,深入推进 “双下沉,两提升”,着重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区域内龙头作用;通过县乡联动、推动县级医院人才下沉、定向委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举措,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发挥其县域内枢纽作用;通过县、乡、村一体化,充分发挥村级医疗机构的网底作用,转变基层医生服务模式,全面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到2015年底,省、市公立医院普通号源100%开放预约,其中30%号源分配至基层,通过基层医生预约。到2020年基层就诊比例巩固在60%以上,逐步减少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提高通过基层预约转诊的就诊人次。
二是加快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建设。制定《温州市常见疾病双向转诊指南》,实现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有序转诊,重点畅通患者向下转诊渠道。启动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2015年底前,实现县域内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市卫生区域信息平台对接;完成所有二级以上医院信息化标准建设,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三是全面落实多点执业政策。持续推进千名主任医师多点执业进社区活动,鼓励三级医院专科医师与基层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组成医疗团队进社区、下乡镇,对下转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进行管理和指导并获得合理报酬。
(三)推进医保支付改革,发挥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
一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鼓励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2015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发挥医保智能监管平台、医保医师制度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规范医疗行为。
二是加大医保差别化支付力度。实行不同等级医院差别化的普通门诊支付制度,适度调整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拉开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省市医疗机构、区域外医疗机构的报销差距,实行转外就医控制制度。
三是逐步提高医保基金保障绩效。逐步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缩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间的差距,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明显降低。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基础上,建立职工大病保险,保障参保人员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多种保障制度衔接,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
(四)大力实施健康服务业,满足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一是深化社会办医改革试点。推进总投资82亿元的“中韩医乐园”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温州生命健康示范园区和生命特色健康小镇。加快温州康宁医院、温州和平国际医院等项目建设步伐。实施温州肿瘤医院、老年病医院项目合作,破冰混合所有制试点。
二是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重点学科、专科建设。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健康服务业。
三是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今后三年,我市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疗服务业、健康制造业、种养制药业等三个方面。未来三年计划实施生命健康产业项目87个,总投资超400亿元。确保按期完成已列入市级计划的10个项目建设。
以上汇报,请予以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