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
(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两美”目标,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总抓手,以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扬尘和烟尘控制、农村废气控制六大行动为重点,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2014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00天,优良率为82.2%,比2013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0.7%,下降幅度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元旦至6月15日,市区空气优良天数133天,优良率为80.1%,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同期下降1.85%,较2013年同期下降23.2%。主要工作有: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夯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20多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6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明确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农办(农业局)、市环保局等主要牵头部门职责,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全市上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共治、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工作格局。相继制定出台《温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4-2027年)》、《温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4-2017年)》、《温州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以及《温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调整能源结构专项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市政府与县(市、区)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按照近、中、长期分解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年度重点工程项目。近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实施生态化战略大会系列会议,对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进行再部署,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强化夯实大气污染防治组织保障。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整治“六大行动”。
一是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全市建成天然气供气管网106公里,供气量达4400万方;建成温州宏泽热电公司1.8万千瓦污泥热电联产项目及配套管网。扩大了市区及各地的建成区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达到了现有建成区的60%以上,2014年淘汰燃煤锅炉271台,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年度任务。今年淘汰改造燃煤锅炉任务为1500台(省下达任务为1320台),我市已经将任务分解到各地,截至5月底,全市已淘汰燃煤锅炉176台。为加快淘汰工作进度,5月25日,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就燃煤锅炉淘汰等工作进行协调,成立了高污染燃料锅(窑)炉淘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温州市高污染燃料锅(窑)炉淘汰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对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实施差额补贴激励政策。6月3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会,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到位。
二是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执行新注册登记车辆和外地转入车辆国Ⅳ准入标准,全面供应国Ⅳ标准车用汽柴油,全面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体系,共有109条检测线投入使用,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91%。强势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实施黄标车淘汰差额补贴政策,扩大黄标车限行范围,截至2015年5月底,全市已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9348辆(其中2014年淘汰48923辆,今年以来淘汰10425辆)。全市新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329处,新投放公共自行车9900辆,实现了三区全天24小时、跨区域“通借通还”。
三是大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全力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VOCs四项主要大气污染物防控,完成了温州电厂、乐清电厂、特鲁莱电厂等8台机组除尘设施提标改造和中石油燃料沥青有限公司等5项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工程以及温州沿江蒸汽有限公司等16项烟粉尘治理工程。积极推进炼化与化工、涂装、制鞋、合成革等行业开展VOCs污染治理,去年完成了98家相关行业企业VOCs治理工程,今年以来部署石化、化工、合成革等12个行业的VOCs调查,明确了45家企业VOCs治理任务,目前已完成治理4家,其余企业均已启动治理。乐清电厂1#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清洁技术改造,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大幅削减。
四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重点行业环境准入管理,全市已淘汰钢铁落后产能12万吨、造纸20.03万吨、制革142万牛皮标准张、印染2900万米、电镀137万升。龙湾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累计关停淘汰了合成革生产线130条、34条,削减比例分别达到41.8%、53.1%。组织开展66家企业节能评估,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了104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卤制品等特色行业园区化、循环化改造。9家企业申报了2014年省级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创建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城市扬尘和烟尘控制。市区落实了“七个100%”(即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砂土100%覆盖或围挡,工地路面100%硬化,拆除工程100%洒水,出工地运输车辆100%冲净车轮车身且密闭无洒漏,暂不开发的场地100%绿化,以及外脚手架密目式安全网100%安装)的工地面积达 781万平方米,开展绿色工地创建39个,树立了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分行新大楼工程等6个“标杆工地”示范区,市区已有500多个建筑工地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全市城市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100%,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71.8%以上;已对市区72家运输企业实行登记管理,1246辆登记备案的渣土运输车辆实现密封化并安装GPS定位系统,建成并运行了渣土运输车辆运行轨迹和违法处置预警系统。严厉打击露天焚烧垃圾等行为,今年1-5月份,市区已查处露天焚烧生活垃圾192次,查处露天焚烧工业边角料78次。此外,还完成城区绿化建设135.1公顷。
六是大力推进农村废气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达276.2万亩(次),推广商品有机肥5.2万吨,化肥减量0.262万吨,实现秸秆还田量59.67万吨,秸秆燃料化利用8.34万吨。完成了11座绿色矿山创建,基本完成了27座废弃矿山治理。今年已完成绿化造林面积7.7万亩,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绿化造林任务。
(三)加强监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全市共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2个,其中市区8个,乐清、瑞安、永嘉、平阳、苍南等5个县(市)各2个,洞头、文成、泰顺等3个县各1个,雁荡山风景区设有一个省级背景站,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已基本覆盖市区以及各县(市)城区、经济强镇,为客观评价各地环境空气质量和保障公众知情权提供了技术支撑。健全环境空气质量及霾天气预警联合会商机制,建立大气重污染应急管理专家库,完善了应急响应方案,编制了《温州市大气重污染应急操作手册》,强化了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快反能力。
(四)强化督查,完善联督联考评估机制。市委、市政府已经把PM2.5纳入对县(市、区)考绩项目,增加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分值20分。市大气办制定了《温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送审稿)》、《2015年温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明确PM2.5年均浓度较基准年(2013年)不降反升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市人大常委会把大气污染防治列入年度监督和审议的重点,市人大领导带队专程到市大气办听取意见,帮助解决难题、推进工作;市政协组织开展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项检查,对6个工作组的职责落实和城市扬尘、机动车污染防治进行督导。市大气办每季度召开一次大气污染形势分析联络员会议,建立“一月一通报”制度,将各工作组工作动态进行通报,组织协调市发改、经信、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联合执法,督促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措施。市大气办定期召开媒体通报会,向社会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接受社会监督。“绿色温州”网站、温州电视台、温州广播电台每天实时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温州环保”官方微信平台设置实时查询版块,营造全民关注大气污染防治、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浓厚氛围。
虽然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仍很艰巨,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仍有一定差距。比较突出的有:一是清洁能源推广比较滞后。全市天然气管网建设较为滞缓,至今尚未实现大规模供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减少煤炭使用、淘汰燃煤锅炉等工作的推进。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目前仅有永嘉工业园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少数园区实现集中供热。公交车清洁能源推进乏力,资金扶助政策缺乏。二是淘汰黄标车等年度重点工作进度缓慢。今年省政府给我市下达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1320台,淘汰在用黄标车29375辆、强制注销状态黄标车4546辆的硬任务,截至5月底全市共淘汰黄标车10425辆,完成率为30.7%,大部分县(市)没有达到“时间近半、任务近半”的工作要求;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176台,完成率仅11.7%,离目标要求差距很大。三是一线监管监测水平亟需提高。大气污染执法监管工作存在着监管难、取证难、执法难等系列问题,一线执法监管人员的经验、技术、技能及装备配置也都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造成了基层在大气污染执法监管方面难有作为。市县两级监测部门还不具备VOCs监测资质,市场机制引进的外来监测单位也良莠不齐。对合成革等区域性重点行业,还未建立特征污染物监测网络,难以实行实时监控。此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动机制仍未有效形成,存在各自为战现象,部门合力还有待进一步强化。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生态化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众高度关切。我们将以此次人大审议为新的契机,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继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着力解决现阶段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动温州经济社会赶超发展。重点推进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实施能源结构调整行动。加快天然气引进和供应工作步伐,今年新建省级天然气管网102公里以上,天然气年均供应量达2.2亿方左右,除文成、泰顺外的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天然气供气管网全覆盖。加快燃煤锅炉淘汰进度,确保完成1500台年度淘汰任务。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煤改电,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组织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市区和各县(市)建成区基本划为禁燃区。
(二)深入实施机动车污染防治行动。加大强化机动车管理,严格执行新车和转入车辆环保准入,进一步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全力淘汰市域内所有黄标车。健全完善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加载减速法检测体系,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每月发放率要达到90%以上。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确保市区每年新增及更新的公共汽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各县(市)达到30%以上。加大绿色交通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要提高2个百分点。
(三)深入实施工业污染治理行动。督促温州电厂等4家电厂实施大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清洁化改造。完成所有10蒸吨/小时以上(不含)的燃煤锅炉、工业窑炉除尘设施提标改造,全面做到达标排放。完成2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开展石化企业和农药化工企业泄露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完成化工行业、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45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快推进PM2.5源解析工作,确保年内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四)深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行动。严格落实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内大气重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工作,年内基本完成各县(市)城市建成区相关企业关停或搬迁任务,大力实施 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完成10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创建6家以上绿色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争全年淘汰改造落后产能企业50家,腾出用能6.5万吨标准煤。
(五)深入实施城市扬尘和烟尘控制行动。加强建筑施工、道路、非煤堆场扬尘污染防治执法监管,开展标化创建与绿色工地创建,全面严格落实“七个100%”,确保扬尘污染防治措施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以上,预制式建筑开工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推进道路机械化清扫,确保全市县以上城市主干路(含)以上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市区建成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8%。强化餐饮油烟治理,建立健全定期清洗和长效监管制度。全市基本完成服装干洗业有机废气整治。督促企业煤堆场和卸煤场所实施封闭管理或建设防风抑尘措施。严厉打击露天焚烧垃圾、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
(六)深入实施农村废气控制行动。加快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饲料化、能源化等形式的综合利用,年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要达到83.2万吨,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6%以上。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大力推广有机肥,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和氨挥发量,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75万亩次,推广商品有机肥6.5万吨,实现化肥减量2620吨。推进采矿粉尘和废弃矿山治理,全面实施矿山粉尘防治管理制度,60%以上的矿山要达到省技术规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