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 2015-06-26 | 信息来源: | 温州人大网 | 作者: |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6月25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贯彻实施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去年11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主任会议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对当前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市政府根据《审议意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宣传教育等工作,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14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2171起、死亡552人,同比分别下降7.0%和5.3%,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十年连续下降”。今年1至5月份,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好转,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712起、死亡180人,同比分别下降9.6%和5.3%。
一、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贯彻实施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深入开展城中村安全综合整治,以安全生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市政府把城中村安全综合整治作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减员增效的主抓手,针对城中村安全生产领域的各种乱象,制定35条具体标准,以市公安、安监、城管与执法、市场监管、环保、电力、公安消防等行业主管部门为主要力量,整治和消除了无证无照经营、违法建筑、居住出租房屋消防安全隐患、非法供用电、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批严重危及群众人身安全与健康问题。全市列入集中整治的190 个城中村,已整治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场所6312家,关闭或取缔生产经营单位2191家;整治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6048家,整治存在非法供电问题的单位1824家,整治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单位2327家,整治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单位818家,整治违法建筑38.3万平方米。统筹推进粉尘、有毒化学物品和职业卫生专项整治,在粉尘治理方面,对现有1566家涉尘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累计停产停业整顿263家,取缔关闭372家;在危化品安全整治方面,搬迁了4家人口密集区内危化品从业单位,组织检查危化品企业1426家,发现隐患3093处,完成整改3027处,整改率达97.8%;在职业卫生专项整治方面,健全完善职业卫生监管机制,部署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选择试点示范企业400家。组织举办“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编印发放职业病防治宣传资料15万份。
(二)大力加强安全生产“两化一网”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按照“总体规划、属地管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原则,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积极构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责任网,形成了企业自查自报、网格人员督导服务、县乡职能部门监察执法的工作体系。目前,全市已设立8300多个网格,9.2万家企业开展自查自报。在“两化一网”体系的大框架下,积极推进基层安全监管组织建设和执法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安监机构和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安监机构12个,核定编制386名;乡镇(街道)安监机构128个,核定编制739名,实际在编655名。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察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执法监察“555”工程(五大执法规范、五大执法保障、五大执法原则),今年1至5月,全市安全生产执法立案352起、处罚271家(次)、罚款630.38万元,同比分别提高52.4%、34.2%和47.2%。三是加强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建设。设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曝光台”,先后对41家隐患严重、逾期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实行曝光。
(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建立党政同责的领导机制。针对当前安全生产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重视,但其他条线分管领导对条线安全生产研究相对不够,亲自抓落实比较少的状况,出台了温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党委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督查考核。去年初,市政府就与各地各有关单位签订了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根据责任书的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综合督查、专项检查、暗访暗查,有力推动了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和问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和“一票否决制”,去年以来,市安委会先后对73批次评优评先单位或个人实行安全生产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9家单位按规定予以否决。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去年以来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责任追究的干部有13人,被刑事追责的企业从业人员有308人。
(四)全面组织开展十大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重点领域安全管理水平。以油气化工输送管道、交通运输、居住房屋出租和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和涉氨制冷企业、建筑施工、高层楼宇与旧住宅楼、危化品与烟花爆竹、渔业船舶、学校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地毯式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在每个领域都梳理5个重点问题,实行牵头部门分管领导具体研究、政府联系秘书长定期协商、安全生产季度例会定期研究。目前,各项整治均取得阶段性成效。比如,在油气化工输送管道方面,普查面积280多平方公里,查处事故隐患460多处。在交通运输领域方面,查处各类交通违法428万起,其中酒驾和醉驾10295起、超速56.4万起、货运超载1.4万起。在特种设备和涉氨制冷企业方面,查处特种设备隐患7126处,查封、拆除设备571台;关停不符合条件涉尘企业600家、涉氨制冷企业28家。在建筑施工方面,排查建筑工地2100个,整改事故隐患1.1万处。在渔业船舶方面,整治事故隐患861处,取缔“三无”渔船2363艘。在学校安全方面,检查校舍消防和基础设施设备2086处,发现隐患292处,整改258处;检查非法办学机构573所,限期整改355所,取缔177所。同时,加强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工作,去年挂牌的省、市、县三级重大隐患共554处,其中,30处省级重大隐患已全面完成整改;69处市级重大隐患已基本完成整改,按期整改率为100%。
(五)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温州市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温州市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温州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形成公安、安监、消防、交通、气象、地震、海事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应急联动机制和指挥系统。据统计,目前,各级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各类应急救援预案68个,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制定率达到100%。二是加强应急组织队伍建设。全市各县(市、区)都组建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共配备应急管理人员57人;建立省级应急骨干队伍2支,市级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1支,县级45支。初步建立安全生产应急资源、应急预案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共录入企业基本信息近18万条、应急预案428 个、救援队伍266支。三是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去年以来,重点组织开展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民用航空、港口码头、校园安全和旅游景区景点等重点行业领域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共计演练36场次,参加演练人员达3200人。
(六)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去年,市政府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列入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一是开展全员培训。制定《温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五年每年培训百万人的工作任务。去年全市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19772人(次),安全管理人员21541人(次),特种作业人员4382人(次),各类从业人员106万人(次)。二是开展全民教育。以普及群众性安全生产知识为重点,开展安全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和“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等活动,并通过各类媒介,全面宣传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和基本安全常识。比如,在《温州晚报》开辟每周一期的安全生产导刊,在温州电视台《温州零距离》栏目开设安监在线,在温州商报开设《一周三说》专版,在新浪网站开设温州安监官方微博,在温州网手机报开设安监之窗,实时发布最新安全信息,解答群众的安全咨询。三是发动全民举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投诉和举报。去年,市本级受理举报投诉件537件,由安监部门核查526件,查实处置441件。
二、关于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跟踪督办事项的落实情况
(一)关于道路安全治理问题。一方面,抓好公路车辆超限超载综合治理。规划确定《温州市国省道公路货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计划表(2015-2020年)》,建立形成市中心-县(市、区)分中心-各中队统一协调调度模式,强化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据统计,全市现有固定治超站 7个(其中2个站房在建),去年底以来,共检测车辆422371辆,查获超限车辆6237辆,共卸货71527.87吨。另一方面,抓好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初步建立今后三年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库。今年将安排8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截至4月底,农村公路大中修、安保工程的预算批复已全部完成,全部进入招投标阶段,部分项目已经开工或提前实施完成。
(二)关于高层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一是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市住建委制定出台《温州市住宅小区(大厦)物业服务达标考核实施办法(暂行)》,着手建立包括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内容的全市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体系。严格落实安全准入规定,凡应当进行消防设计审核的建设工程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二是强化安全检查。去年底以来,市住建部门共出动800余人次,检查660个物业管理项目,查出安全隐患600余处,整改567处。三是优化、简化物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程序。特别是对电梯、消防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维修项目,简化与优化资金使用程序。比如,凭消防、质监等职能部门出具的整改意见书或经社区居委会审核,即可启动维修资金使用;进一步缩短审核时限,对申请材料齐全的立即予以拨付使用资金。
(三)关于危化品储存场所安全管理问题。市政府计划分三块规划建设危化品储存场所。一是在温州经开区丁山垦区规划建设市化学品交易中心及配套仓储项目,总占地面积达226亩,建成后,现有牛山化工市场及市区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户将搬迁入驻;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61922万元,预计今年7月竣工。二是在鹿城区仰义乡布局市集博鞋材仓储有限公司鞋化仓储项目,总占地面积达40亩,建成后,可满足温州市范围内鞋用化工的仓储需求。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但由于土地手续原因,工程被延期。三是民用危化品(油漆涂料)仓储基地,该项目已落实在龙湾空港新区并开工建设,占地50多亩,建成后将解决温州民用危化品(油漆涂料)仓储问题。另外,计划在苍南建设化工市场综合仓储场所,在鹿城或瓯海择地建设市区民用油漆专业化的储存(交易)场所。
(四)关于危货企业“黄标车”等问题。抓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新颁标准的贯彻落实,在市区28家危货运输企业建立重点联系制度。推进液体危险货物罐车紧急切断装置安装工作,现已完成常压罐车安装紧急切断装置309辆。加强对危货运输企业的动态监控,实现危货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达100%,在线率达95%以上。开展危险货物电子运单试点,在全市58家危货运输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运单。
(五)关于鹿城电镀园区安全综合治理问题。5月13日,区政府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明确六项解决措施,并逐项抓好推进落实:1.安评问题,由区安监局负责每年对电镀基地内企业安全生产进行论证;2.渗漏问题,由区环保局负责研究技术改造方法,防止渗漏现象发生,并对容量指标转租的企业严格监管;3.承重问题,由房管鹿城分局负责告知电镀基地内企业2015年要委托具有承重鉴定资质机构出具鉴定报告,同时负责研究承重鉴定报告间隔年限;4.抛光问题,由区安监局负责牵头研究,一旦生产过程中出现抛光,立即予以关停整治;5.消防问题,由公安消防鹿城分局负责牵头,仰义街道配合;6.传送带问题,由区质监局负责,会同区安监局、仰义街道就传送带问题进行再次论证,要求企业一年检修一次。
(六)关于瓶装燃气安全管理问题。我市发生瓶装燃气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市民燃气安全使用知识缺乏,应急处置不合理;二是燃气经营企业未履行安全检查和宣传责任;三是对居民用户不规范用气的执法管理比较薄弱。为此,市城管与执法等部门重点抓好三项措施的落实:一是抓宣传。市城管与执法局会同市安监局等8个部门,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燃气安全进社区”活动;编制《燃气安全宣传片》、《燃气安全告示》,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不间断地宣传。二是抓责任。重点督促燃气供气单位落实安全检查和宣传责任,要求瓶装燃气供气单位建立燃气用户档案,登记钢瓶去向,规范上门检修、宣传等服务。今年以来,市区4家瓶装燃气经营企业共入户安检瓶装燃气27592家次,发现安全隐患4646起,整改4605起。三是抓检查。定期对辖区非居民燃气用户进行安全检查,查处燃气使用违法违规行为,今年第一季度已检查非居民燃气用户820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强化责任导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力落实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修订《温州市安全生产岗位职责规定》,进一步明确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园、渔家乐、民宿、亲子游、淘宝村等新兴经济业态的安全生产职责。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托安全生产“两化一网”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重点抓好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查自报自改制度的落实,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
(二)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着力整治各类事故隐患。以十大领域专项整治和城中村安全综合整治为重点,实行分类处置、依法治理。持续推进油气化工输送管道、交通运输、居住房屋出租和人员密集场所等十大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地“通天房”合用场所消防安全和全市20处市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整治。最近,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了夏季消防安全“双月”攻坚专项行动,以居住出租房、合用场所为重点,着力推进养老院、寄宿制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整治工作,提升全社会火灾防控能力。近段时间,市委、市政府领导正带队到各地开展暗访检查活动。
(三)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重点抓好安全常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一是以“温州安监”微信、微博和温州都市报“安监周刊”为宣传渠道,积极传递党委政府声音、传播安全生产知识、传授安全生产技能,提高全民安全常识和安全避险能力。二是以全员安全培训工程为主抓手,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教育,切实提高安全操作、自我保护能力。三是以安全隐患举报查处为主渠道,发挥“安监12350”投诉举报功能,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安全管理。
(四)强化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一是深化“两化一网”建设。全面推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将终端一直延伸到乡镇(街道)、村居和企业,并实现安全生产网格与消防安全、流动人口、平安综治等“多网合一、并网运行”,做到“一张网络全覆盖”。二是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自主”,以“企业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搭建起企业安全生产市场化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鼓励和督促不具备隐患自查自报自改能力的小微企业主动购买安全生产专业服务,努力解决广大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三是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推进财政资金向公共安全设施的薄弱环节、重点区域倾斜,向老百姓迫切要求解决的安全问题倾斜。引导企业树立“保安全生产就是保发展”理念,对事故隐患严重的企业强制性要求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四是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诚信机制建设。按照“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原则,全面提升规上企业标准化达标率和规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规范化创建参与率。组织开展达标企业“回头看”,严格实施达标企业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标准化评审单位工作质量和达标企业标准化运行质量的抽检力度。认真实施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企业安全标准化和诚信评定结果,进一步发挥企业安全信用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