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防洪排涝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4-08-28 信息来源: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626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我市防洪排涝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防洪排涝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温州濒水临海,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历来是台风、洪涝、大潮等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我市具有台风灾害“频率高、强度强、影响广、损失大”的特点。为有效应对各类洪涝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尤其是去年实施“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以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的意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起赶超,实施了一大批防洪排涝、强塘固堤等水利骨干工程,同时切实抓好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防汛防台基层体系建设、水利工程规范化达标管理等各项工作,防洪排涝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扎实开展城乡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和实施。一是相继编制了一批流域和区域防洪排涝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规划体系。其中温州市城市中心片、西片防洪规划和东片防洪规划分别于2007年5月和20101月正式实施,温州市瓯江口新区排涝规划于20134月正式实施。《温州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中间成果已编制完成。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流域防洪规划,温瑞平原防洪排涝规划,江南垟平原防洪规划,乐清市城市防洪规划,楠溪江流域水利规划等主要流域、重点平原和各县(市)重要城镇的防洪排涝或河道水系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此外,市本级及6县2市的《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正在编制。按照温州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防洪排涝计划投资150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已累计完成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投资127亿元,计划投资完成率已超过80%二是一批防洪排涝项目列入中央和省计划。我市积极加强与水利部、省水利厅沟通联系,目前全市已有温瑞平原西片排涝工程、温瑞平原东片排涝工程等8个总投资241亿元(总投资全省第二,仅次于宁波)的排涝项目列入《浙江省沿海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建设总体方案》(水利部水规总院已于66-7日在北京组织审查),瑞安市飞云江治理一期、二期等总投资481亿元(总投资全省第一,占全省23.5%)的防洪水项目列入省“五水共治”防洪水实施方案。三是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骨干防洪排涝工程。“十一五”以来,我市全面推进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流域综合治理和温瑞、瑞平、柳乐虹、江南四大平原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大力实施中央独流入海治理、强塘、中小河流治理、河网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防洪排涝能力得到逐步增强。相继建成温州城区防洪堤、市区西向排洪、瑞安飞云江城防、乐清乐虹流域治理、永嘉上塘城防等一大批城市防洪工程,使“三大江”、“四大平原”及温州市区、瑞安城区、永嘉县城等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去年抗击“菲特”强台风中,这些工程充分发挥了拦洪、挡潮、排涝的作用,拦蓄洪水总量达2.07亿方,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达28亿元。如永嘉县县城防洪和应急排涝两大工程投入使用,在楠溪江发生流域性洪水的情况下,县城历史上首次未出现受淹;鹿城区七都岛百年一遇防洪堤建成投用,成功防御了特高潮位袭击,结束了强台风袭击时全岛万人大转移的历史;温州市西向排洪工程建成投用,累计排放内河洪水4050万立方米,温州市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三溪片区,历史上首次没有出现严重的内涝灾害。

  (二)有效开展海塘、堤防除险加固和管理。一是工程建设方面,全市现有海塘378.4公里,其中20年一遇及以上标准海塘342.7公里(100年一遇36.3公里,50年一遇225.4公里,20年一遇81.0公里),20年一遇以下非标准塘35.7公里,标准海塘长度占海塘总长度的90%;瓯江、飞云江、鳌江的堤防与沿海海塘基本闭合,中、上游的堤防正在加固和建设,预计2018年之前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其中,温州主城区(除郭公山至解放路口1.2公里目前仍为20年一遇外,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和重要城镇的海塘工程防御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及以上,逐步形成了防御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防洪(潮)设计标准的防洪体系;一般城镇的海塘工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及以上;仅有沿海部分岛屿和局部小闭合区存在一定数量20年一遇以下海塘。二是工程除险加固方面,2008年,我市针对海塘、堤防工程因多年运行存在沉降变形较大和安全隐患的问题,紧紧抓住全省“强塘固房”建设有利机遇,实施了一大批海塘、堤防及配套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加固(改建)海塘110公里(占全市海塘总长度的30%),配套水闸48座。此外,加快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山塘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86座,水库的病险率从62%降低到2.1%,水库安全度明显提高。三是工程管理方面,强化海塘、堤防的日常管理,组建温瑞平水系管理局(副县级事业单位),县(市、区)成立了县级水管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检查报告制度、事故处理报告制度等管理规章制度体系,采用日常巡查、定期观测、不定期维护和年度大修等方式,确保海塘、堤防安全运行。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水利工程规范化达标管理、文明标化工地建设、农村电站标准化建设、基层水文站点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大幅度提升我市水利管理水平。

  (三)积极加强城乡易淹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建设。近年来,我市以排除城镇内涝积水为重点,以抓好雨污分流为主要手段,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力抓好城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一是编制《温州市市政公用“十二五”规划》、《温州市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为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依据。二是加快排水工程升级改造。3年来,共对15座排水泵站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对存在错位、断裂的管道进行维修、整治,疏通排水管道1800公里,提高了主城区排水管道的通水和蓄水能力。三是开展积水治理。以交通主干道等重要路段、下穿段和低洼易积水区域为重点,制定分类预案、高频疏通和多点监控的防汛机制,积极开展低洼积水整治和出水口整治。3年来,完成低洼积水整治48处和出水口整治80处。四是加快平台建设。在开展管网普查、泵站自动化改造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完成排水 GIS 系统、管网远程监控系统、泵站自动化调度系统和全球眼监控系统的建设,为提高设施管理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五是优化设备配置,加大先进设备采购力度,健全排水设施管理和抢险物资储备保障体系。配备防汛排涝车9辆、防汛抢险车90辆、移动发电机19台,在城市防汛防涝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依托市智慧城管平台对各成员单位实施联络指挥,并借助智慧城管自建的100个视频监控点及共享公安、交警等部分视频点,对城区道路及老城区易涝低洼区域进行监控预警。每年汛期来临,组织人员对城区雨水箅子被堵塞情况、井盖破损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处置,确保安全度汛。

  (四)切实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拆违打卡工作。一是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出台了《温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市四套班子成员分别担任26条市级以上(其中省级河道2条)河道河长,并明确了市级河长负总责、县级河长为责任主体、乡级河长为实施主体、村级河长协助配合的四级河长工作职责体系,并按照“一河一策、一月一查、一季一报、一河一牌”的总体要求抓落实。同时,推出了河道“督查长”和“河道警长”,形成了我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三长共治”的局面。二是加强黑臭河、垃圾河整治工作。经过三轮认真摸底调查,全市共排查出黑臭河垃圾河815条、1183.2公里,其中垃圾河344条、610.1公里,黑臭河471条、573.1公里,并将整治任务下达到相关县(市、区)及市级功能区。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决策部署,5月底我市召开“两河整治”现场推进会,6月初我市集中力量掀起垃圾河整治大会战,坚持“河长”带头与全民参与联动、水上清理与岸上整治同步、垃圾清理与长效管理并重,确保6月底前消灭垃圾河。同时,对各县(市、区)“垃圾河”治理进度进行每日通报,截止到6月16日,全市已清理垃圾河344条、630公里,提前完成省下达任务,目前正在开展市级验收工作。三是加强沿河两岸污染执法监管,特别是加强涉水企业的监管,严格实行工业企业“五个一律”执法监管,组织开展“2014-绿箭系列”专项行动和“清江河、打污染”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涉水涉刑环境污染违法行为,今年1-5月环保部门会同公安机关办理水环境污染刑事案件146起,刑事拘留256人,为“五水共治”保驾护航,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点赞”播报。四是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计划3年完成3348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应建村全覆盖、农户接入率80%,市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给予资金保障。同时,11个县(市、区)均已出台政策,明确县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和整合资金8.37亿元,今年已累计投入资金1.616亿元。全面强化畜牧业排泄物治理,制定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政策,划定了禁、限养区,积极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全力推进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工作。深入开展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新型植保器械的使用,积极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药、化肥使用效益。在泰顺县开展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试点,减少污染。

  (五)全力做好防汛防台准备工作。一是早部署、早整改。年初即开始谋划今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针对各项重点任务,及时制定下达年度工作意见;完成全市各类防汛责任人调整,发文公布并在媒体上公告;提前部署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23项防汛隐患,下达整改通报和专项督办令,要求主汛期前全部整改到位,截止目前已有9项隐患完成整改;同时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一期项目验收和遗留问题整改,开展二期建设的前期工作。二是制预案、强演练。组织开展各类预案制度修编工作,已完成市水利局防台工作组预案修编工作,完成大中型水库控运计划审批工作;完成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方案编制和审查工作;及时开展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应急演练,确保市、县、乡三级防汛视频会商畅通;承办浙江省防汛机动抢险演练,522日省防指在瑞安集云山水库成功举办了演练,全省共计6支队伍参加,这也是全省首次多地市联动的防汛抢险演练。三是备物资、强队伍。更新防汛物资,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有264万条袋类、13.5万方土工布、8万件救生衣(圈)等数十类物资,大部分储备在基层一线;及时调整抢险队伍,全市登记在册抢险队伍6412支,共计68972人。此外,市公用集团及其下属排水公司、自来水分公司、珊溪公司、燃气公司已提前部署,严格落实防御措施,确保汛期排水、供水、供气正常有序,安全度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防洪排涝工作上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防洪排涝能力与现实需求、群众期盼还有一定距离,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防洪排涝项目未按照规划要求按期实施。由于防洪排涝项目大多属公益性项目,投资较大,筹资困难,加上实施周期较长,一些地方思想认识和重视还不够,部分已列入规划的项目未能按期实施,如鹿城区戍浦江河道整治工程、瑞安市飞云江治理一期工程、苍南江西垟平原排涝工程等重点防洪排涝工程至今还未开工建设。此外,鳌江、楠溪江等重点流域上游还缺乏控制性水利工程。。

  (二)海塘、堤防除险加固及管理任务仍十分繁重。虽然经过一轮大规模加固,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海塘工程由于运行时间长,堤身沉降严重,现有防御标准低于原设计标准,需要尽快进行除险加固。例如鹿城滨江西段标准堤、龙湾区东片塘、乐清市瓯江口塘磐石段、永嘉县瓯北标准堤罗浮段、瑞安市标准海塘上望水闸至上埠水闸段、平阳县鳌江标准堤下厂段等工程经安全鉴定认定为“三类塘”,这些需要尽快进行除险加固。部分海塘加固(改建)正在实施或计划近期实施须加快进度,尽快完工,主要是市区防洪堤郭公山至解放路口段除险加固、永嘉县三江标准堤除险加固、平阳县鳌江标准镇区段、下埠段和垂杨段除险加固、苍南县沿浦海塘除险加固等,目前仍未能完全达到设计防御标准。此外,海塘、堤防管理工作还需加强。由于海塘工程线长、沿线交叉建筑物及旱闸开口较多,管理难度非常大,尤其是旱闸管理的责任单位主要是沿线的乡镇和企业,汛期安全管理责任很难落实,致使一些旱闸开口成为海塘工程防汛短板,去年“菲特”台风期间市区防洪堤郭公山段曾出现旱闸开口进水问题。

  (三)城市排水系统老化,排涝设施不够到位。我市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铺设的下水道管网大小不到现在标准的二分之一,而且广场路、解放路、信河街等老城区的排水管网基本是雨污合流,容易堵塞。新旧街区相互交叉;街区路面高低落差大,例如江滨东路地面高度比洪殿筲箕涂住宅区普遍高出一米多,一旦发生暴雨,只能通过强排设备进行强排。应急强排设施还比较缺乏。平原河网部分河道狭窄、淤积严重,河道过流能力不足;部分排涝水闸规模不足、老化严重,排水能力弱;部分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的河道整治项目推进困难。

  (四)污水处理严重滞后,两河整治形势仍十分严峻。城镇生活污水接管率还比较低,大部分污水处理厂还达不到一级A排放标准,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差、建设难,农村接户纳管率仅为32.6%,而且大多数设施损坏严重,运行不正常,需要加快推进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而拆违改绿和截污纳管等进展慢,导致了河道水环境整治效果无法显现。此外,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还有待加强,虽然群众对治水的重要性和认同度较高,但广大群众真正主动参与不够,与全民推动治水尚有差距。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按照已批复的各类防洪排涝规划或实施方案,以“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工作为中心,全力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2014年计划实施重点防洪排涝工程49项(项目总投资约198亿元,不含城市排水项目),完成投资34.6亿元。一是抓项目前期。继续加快前期工作,重点推进鹿城区绕城高速至卧旗山段百年一遇海塘、丰门河水系整治工程、瓯海三溪片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永嘉县南岸水库、鳌江河口大闸、楠溪江河口大闸等重大项目,特别是对列入省沿海重点平原排涝规划的项目,重点做好跟踪督查。同时对还未开工建设的鹿城区戍浦江河道整治工程、瑞安飞云江治理一期工程、平阳鳌江治理水头段防洪工程等独流入海项目,加快前期进度,争取及早开工建设。二是抓在建设项目进度。加强指导、强化服务,加大推进在建的鹿城瓯江治理一期、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工程、鳌江干流萧麻段、横阳支江除险加固、瓯江治理永嘉段、永嘉三塘隧洞应急排涝等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今年争取全市防洪排涝重点项目建成10个以上,早日发挥工程效益。三是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监管,注重质量管理体系,加大监管督办力度,开展“飞检”,利用曝光台、不良行为公示平台、标化工地督查等手段,实行信用体系与招投标市场挂钩,层层签订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书,全面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二)加强海塘、堤防运行管理。进一步强化海塘、堤防工程管理机构建设,强化落实安全责任制,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积极推行海塘、堤防工程物业化管理,通过向市场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管理人员不足和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加强行业监管,切实落实旱闸开口防汛安全责任。同时,加强水行政执法力度,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封堵各类违规开口、清理违章侵占等,及时制止各种违禁行为,保障海塘、堤防工程安全。

  (三)加快城市排水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改造提标。今年计划完成泵站自动化改造14座;疏通雨水管网2000公里;新建雨水管网100公里,提标改造75公里,雨污合流改造60公里;完成积水点改造76处。加快空缺区域主排水干管的建设,解决管道老化、破损、堵塞等问题。二是加强运行管理。按照架构“一城一网一主体”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快排水设施移交,进一步推进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排水设施管理机构的运营管理能力。三是不断优化设备。建立全市应急防涝联保机制,通过新增购买的小型防汛泵、大型防汛车、防汛移动泵站及大型应急移动电源车等设备,增强全市范围内防汛、防涝应急处置能力。

  (四)深入开展河道治污保洁工作。把“河长制”作为治水的重要抓手,以黑臭河、垃圾河整治作为工作重点,今年上半年消灭全市垃圾河,全年完成整治黑臭河252条268公里,河水黑臭现象明显改善。继续推进河道生态建设,今年计划投资17亿元,建设生态河道373公里,全面完成河道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园区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年底前完成瑞安、平阳和苍南3个印染园区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乐清电镀园区建设,全力抓好电镀行业整治扫尾工作,深化造纸、制革、印染整治,各县(市、区)重点污染行业整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级验收。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今年新建污水管网260公里;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实现高标准处理排放。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确保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制村数923个,新增受益农户数175221户。

  (五)全力做好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全面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年底前各县(市、区)完成规范化建设,市级功能区力争基本完成。进一步建立健全防汛督查制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及时调整更新基层责任人名单,加强值班抽查工作,切实落实防汛防台责任制。强化防汛检查和隐患整改,对防汛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限期整改,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专项督办,并开展回头看活动。全力做好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工作,有序有力有效防御洪涝台旱灾害,实现汛期值班、水库调度、预案启动等工作“零差错”,重要水利工程在设计标准内“零失事”,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最大程度减少洪涝台旱灾害及次生灾害损失。及时掌握供需水动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水库安全蓄水工作,确保安全度汛,确保供水安全。

  (六)建立健全治水资金筹集机制。按照分层、分期、分类、多源的原则,科学制定多元化资金保障方案。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市政府将设立市级水乡建设专项资金,优先防洪排涝项目、重大项目前期等方面。二是利用好现有融资平台。进一步整合优质资产和抵押物,充分利用市县两级现有国有投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形式筹集资金。三是策划创新项目包装。认真研究上级部门的关注点和政策动向,加强与中央和省级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的汇报沟通,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做好项目包装和前期储备,争取一些重大项目能列入国家、省级重点实施项目,更多地取得上级在项目计划、政策、土地、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四是拓宽筹融资渠道。利用我市金改这一政策平台,借鉴温州S1线市域铁路建设设立“幸福股份”的做法,积极探索设立“蓝海股份”,吸引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的投资,确保资金来源。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