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朱忠明
(2014年8月26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我市温商回归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温商回归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温商回归工作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半年红”目标。上半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内资405.26亿元,完成全年800亿元目标任务的50.7%,其中,累计省外引进到位资金214.04亿元,完成全年500亿元目标任务的42.8%,同比增长22.7%;全市新引进项目76个,总投资485.05亿元,到位资金66.97亿元,其中,新引进温商回归项目62个,到位资金53.89亿元,占新项目到位资金总数的81.6%;市外房地产到位资金191.22亿元,完成全年300亿元目标任务的63.7%。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完成全年5.3亿美元目标任务的47.3%,同比增长83.8%。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大项目招商有新突破。上半年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达131.13亿元,占温商回归到位资金的61.3%。在全市新引进项目中,亿元以上新项目45个,到位资金59.74亿元,占新项目总数的59.2%;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2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突破性引进首个超20亿元的制造业大项目,即市铁投集团与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温州南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落户在瓯江口新区,将实现“温州列车温州造”的目标。
二是招商方式有新突破。积极组织商会组团回乡考察投资,上半年上海、合肥、南京、长沙、沈阳、福建等商会组团回乡投资考察共6批次232人次,签订框架协议金额达1050亿元。开展“走商会、送服务、促回归”活动,组织招商小分队走进商会及企业,针对性招商、以情招商效果明显。
三是金融招商有新突破。积极开展金融招商,上半年全市金融引资2亿元,其中今年新设立的瓯飞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到位省外资金8500万元;华信金控投资公司增资9500万元。作为市区目前最大的商业金融综合体,预计总投资逾60亿元的安邦金融广场项目顺利落户滨江商务区。
四是公益回归有新突破。积极引导温商投身社会福利、公益事业,上半年温商回归公益捐赠项目193个,累计到位资金1.01亿元,温商回归助力“五水共治”13个项目,捐赠3900万元。
二、温商回归工作措施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温商回归作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有生力量,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创新招引方式,进一步激发了温商回归发展、反哺家乡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了温商回归的良好环境和强大声势,温商回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规划引领,夯实招商基础。一是编制《三年规划》。为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制定了《支持温商创业创新促进温州发展三年规划》,实施重点领域拓宽、重要平台搭建、重大项目推进、投资环境优化、招商能力提升、外部资源拓展等六大行动,推进温商创业创新提升发展。二是明确产业导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招商的实施意见》、《温州市区重点产业招商实施方案》,建立“三招一优”重点产业招商工作机制,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临港产业、高端装备、航空和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以及现代农业、健康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9大产业,以及新修订的重大产业项目“一事一议”实施办法所涉及的总部经济等15个行业,明确作为今后我市招商主攻对象。三是抓好项目谋划。加快建设重点招商项目库,建立完善项目筛选评估机制,大力推进招商洽谈项目和签约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已包装项目的审核优化,按展望型、成熟型分类建档。上半年,全市推出总部经济、现代农业等七大板块重点招商项目155个,总投资额2100亿元。
(二)强化机制完善,优化招商环境。一是建立领导挂钩机制。建立“温商回归领头雁”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确定市四套班子每位领导挂钩联系2-3名“温商回归领头雁”,为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感情联络、招商洽谈及项目对接、推进、实施、督查等全程服务。二是建立服务员制度。建立温商回归重点项目服务员制度,做到每个回归项目都有一名干部担任服务员。通过建立情况收集、推进落实、报告考评、服务员联系卡等机制,对温商回归重点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推进温商回归重点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三是完善考核机制。修订《温州市2014年支持温商创业创新促进温州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在省里“四个度”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我市特色的个性工作,即考核浙(温)商回归服务员制度、异地温州商会回归考察活动等情况,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争先氛围。
(三)强化平台构建,拓展回归领域。一是坚持新产业引导与新项目招商并举。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今后温商回归的一个重要产业导向,就是发展时尚产业、打造时尚之都,包括提升时尚智造产业、扩大时尚消费产业、培育时尚创意产业、发展时尚休闲产业,并重点推出了温州商会总部大厦、世界温州人家园、时尚新天地、鹿城五马街时尚商圈等4个新项目。二是坚持大平台与小微园建设并进。把产业大平台作为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项目的主阵地,推进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经开区和省级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做强做大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形成温州产业特色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建设小微企业园作为温商回归小微企业集聚集约发展的主平台,确保三年建成104个2400万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园,今年启动建设30个示范样板,促进小微企业走集聚集约发展之路。三是坚持顶层招商与村园挂钩并重。按“盯人盯企”方式启动实施“百千招引行动计划”,重点盯住省外海外商会的160位会长(副会长)和1600家省外海外温商重点企业,其中市级层面确定盯引对象为10家温商企业及其拟回归项目。坚持上下联动,创新村园挂钩机制,以全市工业园区为载体,在瓯海区、经开区开展先行试点,探索建立“村级招商、园区集聚,项目入驻、统一管理,投资奖励、村园收益”的合作模式,利用村与在外温商的人缘、地缘、亲缘、血缘关系开展多形式的亲情招商,招引在外温商项目投资落户到工业园区,最终实现村、园、企三方共赢。
(四)强化项目服务,坚持“三率”齐抓。一是加强重点项目挂钩推进。将投资10亿元以上的32个项目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推进,明确5亿元以上由项目所在地主要领导挂钩负责跟进落实。借助全市开展驻企服务员活动,把化解项目落地问题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市四套班子领导与重点签约项目一一挂钩,助推项目落地。截至6月底,2013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的135个项目目前履约项目为118个,履约率为87.4%,中止项目17个。履约项目中96个项目已落地,落地率为71.1%;70个项目已开工,开工率为51.9%。二是加强工作和效能督查。市支持温商创业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四期共20个督查组赴各地督促推进工作,加大对各地落地推进工作的检查指导。与市纪委共同推出温商回归项目效能监测和双向联系制度,在去年设立35个招商效能监察点的基础上,上半年又筛选鹿城区七都城市商业综合体等43个项目(公司)为温商回归项目效能监测点,严查阻碍项目落实的“拦路虎”,重点解决项目审批难、落地难、推进难等突出问题,为“温商回归”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和转化。率先在全省建立温商信息库,温商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温商信息库在外温商信息已达22万条,数量居全省第一。注重信息的转化与运用,梳理两批300家实力温商企业进行重点跟进、联络和对接,实现温州信息的即时传递、招商项目的时时发布以及温商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为温商回归工作深入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强化要素保障,确保政策落实。一是落实政策保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商回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就创新工作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构建新平台、完善工作网络、强化工作保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推出了20项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和扶持力度。二是落实土地保障。按照市委、市政府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40%用于工业用地(鹿城、文成、泰顺除外)的要求,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并对新引进工业类重点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3亿元以上且投资强度每亩在300万元以上的,优先供应土地并按不低于同级别土地70%的价格确定出让起始价。将用地扶持实行“一事一议”,开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报批,从简从快。2013年至今,温商回归项目总供地10464.66亩,占新引进项目供地数的76.8%,推动183个温商回归项目落地。三是落实激励保障。以温商回归功勋(先进)人物为引领,建立健全温商回归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温商回乡创业创新积极性。自去年以来共表彰50家优秀商会,25位优秀商会会长,并授予了程海洲等23人“回乡投资创业奖”荣誉称号。今年2月初召开的温商回归功勋(先进)表彰大会,宣传和表彰108名功勋(先进)人物。落实温商回归优质服务卡相关待遇,对温商回归功勋(先进)人物,赋予项目审批全程代办、直系亲属全市范围内项目引进地内自由择校等5项优惠待遇。
三、当前温商回归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温商回归和招商引资工作仍存在不少“短腿”和压力,主要有:
(一)回归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宏观形势复杂、区域招商竞争激烈、我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在外温商对投资更趋谨慎,对回乡投资的环境、政策的要求也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市温商回归工作的持续推进。
(二)各地温商回归发展不平衡。上半年,除永嘉、瓯海、泰顺、平阳已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外,其他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和国资公司均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上半年度“四个度”模拟考核显示,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之间的分值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
(三)回归项目结构不合理。上半年,全市新引进项目到位资金占比分别是:一产2.5%,二产8.3%,三产89.2%,工业制造类二产项目比重低。突出表现为城市综合体项目回归偏多,现代生态项目、制造业项目、高端服务业项目偏少,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科技回归的形式还不够多,总量还不够大,省外温商的巨大能量尚未充分发挥。
(四)项目前期工作不够到位。在市级编制“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各地未能及时跟进科学规划招商布局,导致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项目前期工作不够细致,在项目包装时对招商项目的可行性、土地指标、政策处理等分析不够深入,导致一些签约项目无法落地,落地项目未能如期推进,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温商回归的积极性。
(五)土地要素制约依旧突出。土地要素历来是我市招商工作的瓶颈。各县(市、区) 每年所分配到的土地指标有限,除保障基本建设用地外所剩不多,特别是要拿出几百亩土地来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更显得困难重重。而海涂围垦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现阶段已围垦土地的“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暂还无法满足投资商的需求。
(六)“上热下冷”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反映,温商回归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一方面市、县两级对温商回归工作高度重视,各级领导经常关心和过问招商引资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基层,在为企业办事中,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拖拉,个别工作人员往往以“严格依法行政”为由,在为外来投资企业办事过程中,采取“冷硬推拖”的办法,工作缺乏主动性、灵活性。
四、深入推进温商回归工作的措施
温商回归和招商选资是推动赶超发展的有生力量。我们将深入推进“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计划,启动实施以温商功能性总部建设为主要载体的总部回归,以基金运作、企业并购、民间资本参股或发起设立金融机构为主要形式的金融资本回归,以高端要素为主要内容的人才科技回归,以“农村治水”为主要方向的公益事业回归,全面构筑项目、总部、资本、人才、科技、公益事业“六位一体”的大回归格局。
(一)加快推进产业招商。一是加快落实“三招一优”机制。开展重点产业招商对接活动,通过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等专业招商方式,进一步优化流程,确保2013-2015年引进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以上。二是围绕“五一〇产业”招商选资。根据温州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引进五大支柱产业的关键配套产业,不断提升二产项目招商比重,通过上游产业的补链,下游产业的延链,引导全产业链式发展;积极推进网络经济、激光与光电、通用航空、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招商,坚持招大、引强、择优,全力在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上实现突破。三是强化大项目招商。大项目是大产业的支撑,牢牢抓住大项目招商这个“牛鼻子”,集中优势兵力,加快引进投资额20亿、50亿甚至上百亿的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
(二)创新推进互动方式。加快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商回归工作的若干意见》20项工作举措,抓好“四大通道”建设。一是继续组织异地温州商会定期分批回乡考察投资活动,进一步增强考察实效,着力推动千亿合作框架协议落地,争取将协议内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力争三年内每个异地温州商会都组团回温签约投资100亿元以上。二是深化“百名领头雁工程”,抓龙头、抓重点,激励领军企业和综合实力强的温商回归投资。三是充分发挥温州民资雄厚的优势,鼓励温商与大型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是大力提升商会组织发展水平,形成“1+31+X”的全国商会组织网络,力争今年组建全国温州商会总会,到2015年全面完成31家省级温州商会组建,选派优秀干部到商会担任招商专员,不断增强温商的凝聚力和温商资本的聚合力。充分发挥异地商会作用,引导国内企业来温投资,切实把温商这个第一资源更多输回温州,努力开创在外温商与温州的良好互动局面。
(三)狠抓回归项目实效。一是强化项目前期。谋深、谋细、谋实项目前期,加快完善温商信息库和重点项目库,严格论证、综合评估招商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方案,确保成熟一个、推出一个,避免发生项目签约后却难以落地的现象。二是强化项目服务。按照“五个一”的要求,摸清全市履约项目未落地、落地项目未开工、在建亿元以上项目等三张清单。扎实推进温商回归投资项目领导挂钩、全程跟踪联系等服务机制,全力落实温商回归重点项目服务员制度,进一步压缩时限,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落地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力争温商回归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三是强化落地攻坚。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开展温商回归攻坚战,狠抓签约项目落地。完善招商体系考核办法,加大督查力度,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严明考核导向,力争在下半年掀起项目招引、落地、投产的新高潮。
(四)加强平台要素保障。一方面加快平台建设。坚持产城联动,抓好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两大平台”建设,加快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产业园区成为温商回归的主阵地、主平台。另一方面加强要素保障。对照区域招商政策,根据温州发展实际,加快完善出台最管用、最实在、最优惠的招商政策。加快海涂围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调整和优化土地供应的方向和重点,积极争取更多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温商回归大项目好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大政策处理力度,依法开展“拔钉清障”行动,扫除制约项目落地的障碍,形成“熟地”招商的新局面。
(五)持续优化招引环境。一是优化作风建设。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切实以硬措施改善发展软环境。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精神,主动登门招商,安排专人盯在项目上,及时掌握项目信息,牢牢把握招商主动性。二是营造“一家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壮大回归声势,牢固树立“内外温商是一家人”的理念,不断增强温州对温商的感召力,不断增强温商对温州的归属感。坚持“情、义、利”并举,继续开展温商回归功勋人物、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形成温商回归比追赶超的生动氛围。三是坚持温商回归与扶持本地企业并举。加快落实浙江银行业支持温州实体经济发展升级版“双十条”措施,进一步扶持本地温商发展,通过盘活本地资源、引进外地温商战略投资等方式,推动本地温商与外地温商并重发展、合力发展,真正实现内外温商全方位、多领域的双向良性互动新格局。
附件:附表1-1:2014年1-6月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排行榜;
附表1-2:2014年1-6月市属国有企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排行榜;
附表2-1:2013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汇总表;
附表2-2:2013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135个)进度一览表;
附表3-1:2014年签订招商项目投资协议情况一览表;
附表3-2:2014年招商签约项目落地情况一览表;
附表3-3:2014年招商引资新开工项目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