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农资工委主任 周文珍
(2014年6月26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大常委会防洪排涝工作情况调查组的委托,现就调查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请予以审议。
“五水共治”是省委举全省之力正在推进的中心工作,“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监督计划安排,4月初至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上下联动的防洪排涝工作情况调查。4月,制定调查实施方案,参加全省防洪排涝专项审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举办全市人大防洪排涝工作知识讲座。5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防洪排涝工作调查组,分两个小组,分别由三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到鹿城、龙湾、瓯海、乐清、瑞安等8个县(市、区)开展调查。调查采取实地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调查了部分海塘、城防、小流域治理、平原排洪、黑臭河整治工程及污水处理厂,听取了相关县(市、区)政府及部门的汇报,要求未调查到的县上报自查材料,最后听取了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的防洪排涝工作情况汇报。6月上旬,陪同省人大调研组到瓯海、永嘉调研我市防洪排涝工作情况,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我市防洪排涝工作现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防洪排涝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编制和执行了一系列防洪排涝规划,实施了一大批防洪排涝、强塘固堤的水利骨干工程,开展了水利工程规范化达标管理,增置了一大批强排设备,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强了洪涝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等工作,防洪排涝能力有较大提高。
(一)规划体系渐趋完善,工程效用逐步发挥。我市已编制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纲要、市政公用“十二五”规划等总规划。已实施市城市中心片、西片、东片防洪规划及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瓯江口新区排涝规划。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江及区域内支流,如鹿城戍浦江流域、永嘉楠溪江流域、瑞安金潮港流域水利规划已编制。温瑞平原、乐清市城防、苍南江南垟平原防洪规划已编制。按照规划,已建成投用一大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在去年的抗击“非特”强台风中,这些防洪排涝工程显著降低了洪涝损失。
(二)堤塘防御标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提升。我市现有海塘
(三)强排能力大幅提升,部门协作信息共享。近年来,我市自动化升级改造市区15座排水泵站,维修错位、断裂、堵塞的管道
(四)河道整治全面展开,污水治理初显成效。出台《温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市级河长负总责、县级河长为责任主体、乡级河长为实施主体、村级河长协助配合的四级河长工作职责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还推出河道“督查长”和“河道警长”。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垃圾、黑臭河整治情况督查考核。去年清理河道垃圾约94万吨、淤泥约231万方。瑞安推出河道治理以奖代补政策,瓯海区仙岩、丽岙片利用民间资金投入河道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严厉查处涉水涉刑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全市已破获水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07起,197人被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109人被执行逮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市抓住水利大发展、“五水共治”机遇,在各方努力下,防洪排涝工作成效明显,但由于我市水利基础薄弱,还存在规划科学性、预见性不足,工程建设推进难,管理维护难,区域、部门间协调难,群众参与不足等问题。
(一)规划尚待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能力依然有限。防洪排涝规划是系统工程,目前各规划间还缺少衔接,突出考虑了排水防涝功能,没有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综合效益,部分小流域则还缺流域总体规划。不少农村还缺少1:500的村庄测绘地形图,村庄治污规划无法编制。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与水争利现象,大量占用水域,硬化道路,如龙湾区中心城区水面率不到5%,城市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洼地蓄水能力大为降低,使水汇流速度加快,使洪水量增大、洪峰提前,加剧了洪水威胁。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预评估制度。部分骨干排涝河道宽度过窄,局部存在卡口,出海出江排水水闸规模过小。山区小流域防洪标准普遍不高,部分山区小流域防洪标准不到5年一遇,苍南江西垟平原排涝标准尚不足2年一遇。部分水闸周边滩涂淤积严重,甚至高过内河水位,主要水系的河床普遍较高,河道因杂物堆积、排污、违法违章建设等导致淤积、变窄。全市排水系统建设标准普遍较低,承载能力不足。
(二)项目建设难度大,管理维护有待优化。一是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政策处理不充分。个别群众对工程涉及到的拆迁补偿要价过高,坚持不合理诉求,致使部分已列入规划的项目未能按期实施,如鹿城区戍浦江河道整治工程、瑞安市飞云江治理一期工程等。涉及到的一些单位也缺乏配合,如黄石1号桥因瑶溪街道粮食市场西出口政策处理不到位,导致该桥无法进场施工。二是土地、资金要素保障困难。防洪排涝工程资金投入量大,动辄百万以上的资金投入,需要占用建设用地、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涉及到耕地占补平衡和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如市区旧城片区中心雨水泵站选址一直未落实。三是相关部门单位对项目监管工作没有到位。许多工程建成后,尤其是桥梁、河岸驳坎等工程,施工单位没有拆除清理施工围堰,严重影响河道泄洪。四是日常管理维护重视不够。部分堤塘由于运行时间长,使用不当,堤身沉降严重,现有防御标准已低于原设计标准,如龙湾东片海塘长期受超重的车辆和重型机械通行等影响,堤塘上的水闸、路面、内坡干砌块石坡局部破损,一些水闸已经无法正常启闭。海塘工程沿线交叉建筑物及旱闸开口较多,管理责任单位是沿线的乡镇和企业,汛期安全管理责任落实难,致使汛期出现旱闸开口进水问题。许多可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的水利项目,因日常管护没跟上,成了垃圾堆放地。五是病险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我市山塘水库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现在经加固,仍有部分处于病险状态。一些乡镇(街道)或村居管理的小型水库未落实安全责任制,忽视水库大坝安全,缺观测设备,甚至不服从水利部门的安全渡汛调度要求,管理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
(三)地下管网问题较多,非工程排涝措施有待加强。一是地下管网现状堪忧。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城区的排水系统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老化,当时铺设的下水管道口径小,且雨污合流,容易堵塞,也常发生破损。不仅新旧街区交叉区,管道彼此高低落差,新区因地势沉降,新铺设管道间也存在高低落差,污水渗漏现象比较普遍。二是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推进缓慢。污水处理一级管网建设进度较快,但二、三级管网建设滞后,导致不少污水处理厂主体项目已建成,却无污水可处理。三是地下管网底子不清,状况不明。全市除市区建立了排水GIS系统,其它县市普遍存在排水管网底数不清。施工单位野蛮施工破坏排水管道后,隐瞒不报,难以察觉。四是农村污水管网建设任务重。我市农村接户纳管率仅为32.6%,其中又多数设施损坏严重,运行不正常。因目前在用的户厕多为地渗式,又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要大规模建设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完成农村污水三年行动计划很难。五是汛期各部门单位之间的配合还未达成默契。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互相支持配合还有改进空间。
(四)源头污染治理不易,群众参与治水有待加强。我市境内河道众多,受污染河道数量也多。在当前黑臭河和垃圾河治理中,垃圾清洁和底淤清理项目进度快,两岸拆违改绿和截污纳管进展慢。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部分规模养殖场距离村庄较近,无法配套种植业吸纳有机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农药减量控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因缺少专项经费,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源头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理效果难以巩固。一边政府打捞清淤,一边企业和群众随意排污、倾倒垃圾。宣传上重视发动党政机关干部参与“五水共治”,还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广大群众希望有清水绕城,但对自己日常污染河流的行为却熟视无睹。基层自我管理能力、群众治水参与行为不足。
三、下步工作建议
我市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每年洪涝灾害都给我市带来人员伤亡、巨大的财产损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和财富不断集中,同样的洪涝灾害,带来的灾害损失越来越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防洪排涝工作。
(一)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五水共治”。要利用多种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宣传,让“五水共治”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普及洪涝灾害和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群众参与“五水共治”的自觉性、积极性,增强群众支持水利建设的意识。汛期时,做好预警信息及灾害发展、抢险救援进展信息的及时播发,确保群众及时了解灾情和救灾情况。平时,积极开展基层防灾减灾技能培训,提高基层、群众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水环境综合执法,加大对污染企业违法违规排放的打击,以案示儆。建立和完善社区、小区物业等基层防灾联动机制,提升自助自救能力。
(二)科学规划引领建设,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要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集聚趋势,科学编制和修编水利、排水防涝综合规划,提高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严肃性,以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发挥工程的防洪排涝、供水、改善环境、生态等多重功能。更加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城市水面率,严禁任意侵占水面、填埋河道,实行水利占补平衡,加强雨洪集蓄利用,消除易涝片区。建立基建项目水利预评估制度。尽量把公共绿地、休闲公园等布置在低洼地区或适当降低地面高程,作为城市雨洪自然临时调蓄设施,积极推行“下凹式”绿地建设,保持良好的地表透水性。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轻重缓急要求,进一步完善“上蓄、中疏、下排”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精心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建设用地指标和政策的支持。努力做到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用。推进南岸水库建设,建立市级协调机构。
(三)加快进度建管并重,确保防洪排涝工程安全。科学制定水利项目年度建设计划和实施表,量力而行,加大项目政策处理力度,保障用地,确保资金足额到位,把有限财力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强化在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确定工程选材质量标准和施工标准,加大监管督查力度,确保工程成为保安工程和廉政工程。强化管理机构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推行物业化管理。加强行业监管,落实旱闸开口防汛安全责任。加大平原地区排涝能力,增大水闸泄洪规模,适当加宽河道。市区加快江滨路A线、丰门河治理和旧城区雨水泵站、新田园片区新开河建设进度。加强对堤塘、水闸的安全排查,进一步改造提升,加强维护和保养。重视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分类区别对待。报废部分维修费用超新建、利用价值低的,继续除险加固有利用价值的。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做到权责对应,真正落实责任主体,承担起日常维护、巡查任务,开发利用适于开发的水库,盘活资源。积极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田排涝能力。
(四)加强合作完善管网,增强城市排涝能力。加强县域协作,做好流域共同治理。健全城市内涝防治部门协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主动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暴雨天气监测预警系统,整合资源,建立覆盖全域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加快排水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排水管网和排水防涝设施的实时监控,提升管理机构的运营管理能力。加快管网建设空缺区的建设进度,强力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加快二级管、三级入户管建设。进一步严格管道工程前期审核,减少施工破坏,加强工程监理,防止偷工减料。农村污水治理要量力而行,分批推进,确保有效。加强排涝设施维护、城市井盖安全管理,解决管道老化、破损、堵塞问题,加大对设施损毁的处罚力度。温州市区按照“一城一网一主体”管理格局要求,加快排水设施移交。按照提升强排要求,足额配备所需抽水泵、移动泵车,配套相应的自主发电设备。提升防汛、防涝应急处置能力。
(五)落实河道长效管理,保河道畅通减源头污染。落实四级河长制,抓好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强河道日常管护和监督,建立健全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和河道清淤疏浚常态机制。加强水污染、水行政执法,积极开展水政巡查、联合执法等活动。加大沿河违章建筑拆除,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水域、违法排污、偷排建筑泥浆、随意堆放渣土和非法采砂等行为,解决建筑垃圾、泥浆偷排和淤泥消纳问题。加强河道、水库水位管理,在强暴雨前及时泄洪,编制不同预警等级的水位控制操作预案。通过典型示范,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力度推动更多农户采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以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倒逼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方式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改善河道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