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陈岙村美丽的溪边公园内,碧水,蓝天,绿树,赏心悦目。可是,人们也许不会想到,12年前这里是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到了汛期,洪水顺着溪流漫进村庄;而枯水期时,村民只能望着干涸的溪床叹气。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陈众芳的有感而发,让笔者深感共鸣。2002年,这位刚刚上任的村委会主任与水结缘,化水为宝。他带领着村民们治水护水兴水,风生水起,实践着新农村建设的美丽梦想。
化水为宝,打造美丽的陈岙溪
陈岙村本无溪。12年前的它,正循着“温州模式”的轨迹前行着。因为“靠山吃山”,老一辈在年轻时都靠打石板为生,村中多石匠,日子过得很清苦。上世纪70年代末,创富的种子萌芽,千家万户式的汽摩配行业在塘下镇兴起。年轻一代的陈岙人,相继加入汽摩配行业,经营家庭作坊或外出跑销售。村后山脚下,大大小小的水坑30余个,水泵的电线和水管胡乱交织铺设。村中那条无名小河,河床长满杂草,且坡度较高,根本蓄不住水。干旱时村民无水喝,暴雨时又水漫民居。同时,汽摩配小作坊的污水,肆意横流,污染村庄。原来,当时民营经济活跃的瑞安塘下镇,用水很紧张。部分陈岙人看到商机,就开始蓄水卖水。凌乱的管线,埋下安全隐患不说,受利益驱使,互相偷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村民关系十分紧张。干旱缺水时,大家又常为喝水之事争吵,村庄一片混乱。
2002年,在外经商多年的陈众芳,被公推直选为村委会主任。回到家乡时,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心如刀绞。出路在哪里?陈众芳带着新上任的村委会成员,深入村头巷尾走访村民,寻找突破口。“产业层次低,村庄环境差,地理位置偏,如果还不改变,陈岙村就无法发展。”那年,从纷繁复杂的水事中,陈众芳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到了一个瑞安乡村蕴藏着的危机。“水是生命之源。”陈众芳深黯其道。痛定思痛,征得村民同意后,他决定治水。
治理污水是环境保护的硬仗,必须纳入村规民约和发展规划中。他明白,如果没有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治水护水兴水只是一句空话。陈岙村发展规划有了,环境治理需要从水开始。可治水需要的资金却成了难题。2002年的陈岙村穷得叮当响,村集体年收入不过20多万元,而支出则要40多万元,负债就像雪球般越滚越大。集资、贷款,村委会议上众说纷纭。但这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啊,大家又感到束手无策。颇有商业头脑的陈众芳深思熟虑后提出:化水为宝。他提出能否蓄积大罗山脚下这条绕村而过的小溪里的清泉——村里最具特色的资源,来增加村集体收入并彻底改变村容村貌?这个设想尚未付诸实施,就引来了不少村民的异议:启动这个蓄水项目,首期投入就达100多万元,这笔支出相当于村里4年的全部收入,这么做,会不会把钱扔进了水里?但是,陈众芳带着村“两委”一帮人经过缜密的核算,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笔投入一定会产出效益,因为一汪清泉在注入温瑞塘河后就变得毫无价值,可一旦蓄积起来,就能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并由此转化为一笔财富。
当年,蓄水堤坝建成,上游也形成了第一个碧潭,小溪里可利用的水量,一下从原先70多吨增加到了7万多吨。村里装上泵阀接上水管,将这些水有偿出售给附近缺水的企业和村庄,结果,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了150多万元。首个山塘建起后,陈岙村的生活用水得到解决。当甘凛的清泉流入村民家中,大家开始对陈众芳刮目相看了。尝到蓄水的甜头后,二期、三期蓄水工程接连上马,同时把无名小河的河床,疏浚拓宽至20多米,降低河床的高度和坡度,这样一来,流经村里的水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村集体经济扭亏为盈,年收入从20多万元增加到了260多万元。
村民饮水的难题解决了,水的污染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但是陈岙村的护水脚步并没有停下。治污截流,陈众芳带领村民们乘胜出击,从源头护水。当时,村里已规划好一块专门的工业用地,当标准厂房建好后,就痛下决心,拆除了陈岙溪边的所有违章建筑,把家庭作坊赶进工业区块,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治污。自此,陈岙溪逐渐恢复清澈。陈岙溪的变化,表面上看是经济利益的产物。但只有陈岙人知道,这条无中生有的溪流,梳理了复杂的乡土人际关系,也让陈岙村的共富梦想得以播种开花。
环境保护,把水文章做到了极致
如果说12年前陈岙村治水是为卖水,那么今日的陈岙村,对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溪边那棵依然“生长”的枯榕,和新种下的百株小榕树,就是最好的印证。
在陈众芳的思维中,治水的意识已发生了蜕变。如何护水,保护生态平衡,让世世代代受益,已成为村两委的共识。2007年,他当选为温州市人大代表后,感到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他大力呼吁,治污排污要从源头抓起。这不是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村庄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他带领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在实地考察;他参加各级政府环境治理的调研;他在各级人大组织的环保活动中积极建言。2009年,陈岙村在溪边那棵依然“生长”的枯榕旁建立的“警示牌”,已成为陈岙人环境保护教育的人文风景线。陈众芳指着这块“警示牌”说:“这个警示牌是要村民及子孙后代都记住,再多的钱都无法买到绿水青山。如果破坏了环境,我们也将会和这棵大榕树一样惨遭厄运。”原先,这棵榕树旁边有一家年产值数百万元的电镀厂,排出的污水四处横流,包围着古树。为了还榕树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2005年初,村委会决定搬迁这家电镀厂,但古树还是慢慢枯死了。历史不可重演。为牢记教训,陈岙人不仅留下了只剩树干的枯榕,还专门为它刻字立碑。“遮风挡雨滤烟尘,苍郁葱茏十二旬。一自村头污水沴,枯枝不复庇乡邻!”碑上的《题枯榕》,寓意深刻,警醒着村民和后人。
“祖先为我们种下百年榕树,我们也应遵循祖先,种下榕树造福后人。”陈众芳说,2012年在百年古榕边,陈岙人又种下百来株小榕树。如今,9株古榕与百株小榕树交织生长的榕树群,成为陈岙溪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又投入数百万资金,完成河道生态驳坎和两岸绿化,建设河滨公园。”陈众芳笑着说,水中自有“黄金”在。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深深地植根于陈岙人的心中。打造“生态陈岙”,硕果累累。2010年被命名为“首届浙江魅力新农村”。但是,陈岙人的治水脚步没有停下,反而不断加快。年初,全市“五水共治”的战鼓越擂越紧。陈岙人心中的战鼓擂得更亮。春节刚刚过去,陈岙村治水护水的战役又打响了。陈岙溪中游的改造提升是“生态立村”的重要项目。该河段长约600米,由于河道垃圾堆积河床变窄,当时只有10米宽,改造之后扩宽到18米。拆违、清淤、驳坎、绿化,整个改造工程在2个月内如期完成,总投资达500万元。
陈岙溪中游的两岸有不少企业,是排污的源头。拆除这些企业的厂房涉及到企业主们的利益,同时,可能还会有不少后遗症。村“两委”以“生态立村”作为宣传教育的导向,很快得到了企业主们的赞同与支持。沿岸的100多家企业主动将厂房迁离,近3万平方米的厂房在两日内夷为平地。没有投诉,没有上访,在瑞安成为佳话。“违章建筑拆除之后,将建成一片绿地,改善村庄环境,打造旅游项目。”陈众芳的目光看向远方,话语中充满了底气。
护水兴水,一池清水激活一个村庄
“12年来,陈岙村一直遵循生态环境整治与村庄建设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改善了村里的生态环境。”陈众芳淡然地笑笑。这位在陈岙村连任四届党支部书记的治水梦,让笔者看到了水资源治理的巨大价值。
时光再回溯到2002年。陈众芳担任村委会主任后,他的治水梦迈开了第一步,从源头治理污水,改造陈岙溪。陈岙溪的治理让人们看到了水资源利用的价值,护水兴水建设生态村的共识迅速在村民心中凝聚。
12前的陈岙村房屋布局凌乱,道路不畅,到处是违章建筑,垃圾遍地。“凡事预则立”,上任后,陈众芳提议为陈岙做一个整体规划。同时完善村规民约,把治理污水、青山绿化、旧村改造,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宏图之中。他带着党员、村民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再三讨论,最终形成共识,《陈岙村村庄建设整体规划》终于出炉。在整体规划出台后,陈岙村开始着手青山绿化和旧村改造工作。青山绿化是一项重大工程,首先是青山白化的治理。村“两委”决定挑战世俗陋习,整理村后两块乱坟岗,迁移坟墓。消息一传开,村里像炸开了锅。在“祖坟比天大”的农村,想要迁出全村4500多穴坟墓,谈何容易?“先拆了自家的祖坟,才能挺直了腰板去说服村民。”陈众芳顶着亲属的重重压力,率先将自家的坟墓搬迁了。“书记把自家祖坟都拆了,我们怎能拖后腿。”陈岙村党支部副书记董笃权说。就这样,陈众芳和村干部们“踏破一双鞋、磨破一张嘴”,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终于,一家,两家,三家……村民陆续将自家坟墓搬迁。不过,完成这项重大工程,陈岙村没花一分钱。陈岙人把后山的一块隐蔽地,免费赠给了陵园开发商,但村庄迁坟和安置工作,都由陵园开发商负责。据了解,仅是新陵园的基础设施投入,就高达1000多万元,这绝非一个村庄能承担。更有意思的是,2010年,陈岙村整理的那两块70多亩的乱杂地,在公开招拍挂中,竟拍出3.5亿元的天价,比预估高出了1.8亿元。这其中,既有“运气”的成分,也说明陈岙村良好生态环境的吸引力。这次的成功经营,让陈岙村获得2.42亿元的巨额收入。
让村民像市民一样生活,是陈众芳的奋斗目标。陈岙村启动农房集聚改造,历经三年,建设了一个占地100多亩,拥有700多个车位的别墅式公寓小区,建筑高4至5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不仅通风、采光好,小区还引入天然溪流,极具江南水乡风格。拆违、建公园、种树木、整治溪流……经过一番打扮后,陈岙成了一个花园式村落。古榕石桥,流水潺潺,鸟鸣啾啾,村民的生活环境甚至超过了城市。在陈岙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陈众芳感触很深。作为省人大代表,他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履职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生态村建设网站、开设微信平台、征集微电影等活动,让环境治理,打造生态文明的陈岙村成功走向社会。
在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陈众芳提出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农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通过进一步调研后,正式采纳并已着手实施。“陈岙村的发展源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是把握了机会。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陈岙村涌现。”陈众芳说出了心里话。“退二进三”,已成为陈岙村发展新的动力。陈众芳心中又开始构筑新的蓝图。
一池清水激活一个村庄。如今,陈岙村主动融入温州大罗山生态区规划,定位为生态人居区,把乡村旅游、婚纱摄影、温泉度假、养老医疗作为今后第三产业四大支柱。其中,婚纱摄影基地建设已启动。同时,借着陈岙溪和大罗山的山水资源,陈岙村将建设汤泉养生休闲乐园。这是一个把水文章做到了极致的乡村。从治水开始,它的发展就注定逾越了传统乡村的发展路径。以水为焦点,陈岙村率先经营乡村,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全新内涵。2009年成为浙江省文明村。如今,她正努力向全国文明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