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市区水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4-10-31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网 作者: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41028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就温州市区水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自市委市政府作出“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决策部署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秉承“依法治水、科学治水、源头治水、联动治水”理念,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思路,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以垃圾河、黑臭河整治为载体,结合我市创卫、创模等工作,系统推进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工作开展如下:

(一)市区水环境整治相关规划和方案实施情况。一是美丽浙南水乡规划编制实施方面。根据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的相关工作部署,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浙南水乡的实施意见》、《美丽浙南水乡规划纲要(2013-2020)》等统领我市水环境治理的总体性规划,近期还将出台《温州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并按照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项重点工作,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三年实施方案,细化了治水各项计划任务,做到目标明确,措施明确,时间节点明确。先后召开了四次“五水共治”现场推进会,举行了“百亿工程”集中开工仪式。今年温州主城区“五水共治”重点项目计划投资43.7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31.8亿元。二是《温瑞塘河保护规划》、《温瑞塘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面。20131月和20139先后颁布实施这两个规划,为市区水环境整治提供了规划引领和技术支撑,为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刚性依据和执法保障。目前按照规划要求,市规划部门积极做好保护区两岸规划用地红线的管理工作,市水利部门积极做好塘河保护区河道蓝线控制管理,市城管与执法部门积极做好沿岸保护区绿化工作及绿线管理工作。同时按照“一城一网一主体”污水收集处理运行要求,监督、指导市区和功能区开展了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等一系列工作。三是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温州市城市排水工程系统专项规划》)实施方面。在我市近中期建设规划中,列入市区新(扩)建计划的污水处理厂共16家,其中已建成8家(包括瓯北1家、洞头1家),在建5家。计划到2020年再完成市区新(扩)建污水处理工程12个,市区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128.6m3/d,满足对可收集污水的处理要求。此外,准备着手编制温瑞塘河水系生态修复的渔业规划,划分渔业增殖放流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开展以鱼养水、以鱼洁水,和谐解决渔业养殖污染的控制、协调养殖资源的分配和民生问题。

(二)水环境方面依法行政等工作情况。一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领导小组,下设大江大河、工业污水治理、水利防洪排涝建设、农村污水治理专项组,城市内涝和城镇污水治理专项组,水乡文化建设专项组等三个专项组,强化组织领导。市治水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10个业务工作组,市主要相关部门负责人兼市治水办副主任及各工作组的组长,并按照“一表十图”要求组建了“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室,从全市抽调了41名干部组成“五水共治”攻坚团,强化力量配备。鹿城、龙湾、瓯海三区政府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强化区域治理。二是全面实施“河长制”。印发《河长制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各条河道均配齐配强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明确了市级河长负总责、区级河长为责任主体、乡级河长为实施主体、村级河长协助配合的四级河长工作职责,还推出了河道“督查长”和“河道警长”协助推进,形成了我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三长共治”的格局。开展“一河一策,科学治河”,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出台了《河长工作手册》、《市级河长工作制度》等系列文件,建立了“河长制”工作的“四个一”工作制度(即挂钩联系一月一查、治理进度一季一报、河长公示一河一牌、推进一批示范河道建设)。市河长办多措并举,密切横向沟通,加强协作配合,在治河实践中逐步完善河长制工作体系。目前市区各级河长均按照“河长制”工作的要求,认真开展挂钩联系工作,做好一月一查,有力推动了各条河道治理工作进展。三是强化涉水企业执法监管。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严格落实“五个一律”,组织环保部门、公安部门持续深化“清江河,打污染”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涉水涉刑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切实发挥震慑和警示教育作用,为“五水共治”保驾护航。今年1-9月份,市区共出动执法人员32406人次,处罚案件598件,会同公安机关刑事拘留158人。

(三)2012年以来水质指标变化及“清三河”工作情况。 一是强化水质监测跟踪预警。开展市区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和跟踪预警工作,对市区河道水质实行“一月一监测”和“一月一通报”,对水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和动态预警,今年向水质监测数据异常区域所在政府发出预警12次,倒逼推进市区水环境整治工作。2012-2014年三年监测数据显示,市区水环境主要污染指标持续下降,2012年温瑞塘河主要水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稳定在Ш类水标准,氨氮浓度均值与2011年同比下降15.2%,总磷浓度均值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13.6%2013年,高锰酸盐指数稳定在Ш类水且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5.3%,总磷同比下降了12.7%且首次消除劣Ⅴ类,达到Ⅴ类水标准,氨氮同比下降了15.5%20141-9月,高锰酸盐指数同比下降5.4%,总磷指标同比下降21.6%,氨氮指标同比下降14.8%,水质逐年好转。二是全力推进“清三河”工作。以河长制为抓手,采取超常规的决战姿态,以破竹之势迅速掀起“清三河”整治集中大会战,全力提升市区河网水质。各级河长带头下河开展河道垃圾清理、督查沿河拆违、河中清障、河床清淤、河道打卡等工作推动“清三河”工作,各县(市、区)、功能区自加压力立“清三河”军令状,各部门群策群力,强化执法,截断从岸上直排污水、倾倒垃圾的源头,建立垃圾河、黑臭河治理进度月报制度和定期、不定期督查制度,形成全市的“清三河”工作你追我赶打擂台的态势。截至9月份,市区共消灭垃圾河2850.3公里,基本实现消灭垃圾河目标,已整治黑、臭河176.7公里,整体进展态势良好。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温瑞塘河沿线积极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工作,强化肥药双控减量工作。据统计,截至9月底,市区病虫害统防统治已推广2.57万亩,占任务数的85.7%;农药减量已完成16.62吨,占任务数的78.4%;测土配方已推广13.34万亩,占任务数的88.3%;商品有机肥已推广0.218万吨,占任务数的90.8%;化肥已减量128.49吨,占任务数的89.2%

(四)市区污水、垃圾收集和集中处理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在市区污水处理方面,目前市区已建成并正式投用的污水处理厂有6座(市区中心片、东片、西片、瞿溪、滨海园区一厂、二厂),设计处理能力48.4万吨/日,2013年市区污水处理厂实际日处理能力约45.32万吨/日。目前中心片、西片、瞿溪污水处理厂已超负荷运行,龙湾东片厂还有约1万吨/日的剩余处理空间,开发区滨海园区一厂、二厂运行负荷率分别为80.2%68.4%。推进南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七都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等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其中,南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工程总投资概算为24910万元,计划201412月完成主体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1590万元;七都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总投资9944万元,计划201412月完成主体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5311万元;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暂估为22亿元。目前正全力推进前期工作。加快截污纳管建设,全面铺开市区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启动污水管网整治工程101项,计划总投资19亿元,整治面积达120平方公里。截至9月份,市区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已完工44项,在建52项,前期项目5项,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出台《关于深化“千百工程” 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提质提速”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落后“亮牌约谈”,区三区政府和功能区均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和三年治理计划,形成攻坚的强大声势。在垃圾收集处理方面。市区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78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分别是临江(日设计处置1800吨)、永强(日设计处置900吨)、东庄(日设计处置385吨),总设计处置能力3085吨,减去设备检修期,实际处置能力约为2730/日。已启动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西向生态填埋场等两大环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今年3月份开始,市区垃圾量上升明显,特别是7月份以来日转运量已达到3510吨(日最高值3800多吨)。为缓解当前市区垃圾处置压力,市城管与执法部门积极建立垃圾联保机制,与永嘉、平阳、乐清、瑞安等4个县(市)沟通协商,日均外运处理垃圾约300400吨(高峰期达500/日)。同时,加快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行“村收集、街镇转运、市处理”模式,实现行政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

(五)温瑞塘河保护区范围内旧村改建、清障拆违、工业项目外迁整治及畜禽养殖业整治等情况。一是积极推进旧村改建。201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与要求,我市开始启动市区温瑞塘河沿河旧村的整治改造工作。经全面排查,共涉及城中村(旧村)65个,其中鹿城区22个,龙湾区20个,瓯海区22个,生态园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鹿城区蒋家桥、葡萄、东屿及原洪殿村等4个村的拆除;已启动拆除旧房或建设安置房工作的19村。近期,市政府召开城中村改造专题会议,对市区近期(2014-2017)列入重点改造实施范围进行调整,其中43个村已列入市区近期重点改造范围(2014-2017)。二是坚决抓好沿河清障拆违工作。沿河违章污水直排、垃圾入河是造成河水黑臭和脏乱现象的直接原因。为此,市政府将沿河拆违工作与全市的“三改一拆”及“清三河”工作相结合,纳入全市“五水共治”年度考核和对各县(市、区)的年度考绩,通过重点拆、周周拆、成块拆、连片拆,形成了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的拆违态势。截至9月份底,市区共拆违建筑1015处,35.6万平方米,480条河道实现了基本无违章。三是强势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按照“关停淘汰一批、规范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的要求,强势推进市区及瑞安市电镀、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合成革等六大重污染行业整治。今年1-9月份,计划关停淘汰的企业(除合成革外)已全部关停到位,合成革计划关停52家,已完成27家,任务完成率52%;计划整治提升的企业121家,已完成验收68家,任务完成率56.2%;计划整合入园的企业57家,已入园57家,任务完成率100%此外,持续开展温瑞塘河保护区范围内综合整治。2010年开始开展温瑞塘河流域畜牧业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重点加强已整治的沿河养殖场进行严格管控,有效防止反弹回潮。

(六)河网打卡口、滨水公园建设等情况。2012年,我市结合沿河“两拆两绿”、“两无三化”、“三改一拆”等行动,贯彻“绿化”、“串联”、“亲水”三大理念,对沿河现状滨水绿地进行改造提升,完成改扩建大型滨水公园130余个同时,通过“见缝插绿”的方式,对沿河拆违后的空地、闲置地进行绿化,新建了滨水小游园300个。推进桥堍整治和沿河单位绿地退让,共整治桥梁约115座,利用浮桥、栈道等形式打通卡口,打造串联各个滨水公园的滨水绿道约60公里,新建亲水平台50余处,初步形成了靓丽的滨水景观。2013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五水共治”工作部署,市区计划再建滨水公园120个,并将具体的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先后纳入到“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作为重点项目,采取“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的督查制度予以组织实施,同时积极采用BT模式、以地引资等形式吸引民资投入公园建设,或结合地块开发同步建设滨水公园,保证滨水公园建设得以全面快速的推进。目前,市区已完成滨水公园80座,其余的还在建设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总体进展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较突出的有:

一是水质指标改善形势仍然严峻。水质指标是检验“五水共治”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也是我市创建全国模范城市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市打响创模工作攻坚战,要求城区劣Ⅴ类水质站位数量消除50%以上。但是,从监测数据看,市区21个市控以上站位中,劣Ⅴ类站位占了15个,水质改善形势十分严峻。

二是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污水收集量与处理量矛盾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总量不足,一些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未及时建成投用,已建污水处理设施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低,雨污合流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污水直排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市污水处理率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不足,市区处置缺口较大,自去年开始市区每天大约有300吨的垃圾外运至周边4个县(市)处置,垃圾处置区域间应急性联保已转变为常态化联保。此外,工业垃圾处置刻不容缓,如不妥善解决,今年工业垃圾围城现象或将难以避免。

三是“清三河”整治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需治理的黑、臭河总量大(目前市区尚有未完成整治的黑臭河150多条,约占全市未完成数的45%)、污染重、难度高,治理进度在全省排名靠后。垃圾河长效管理难度较大,时有反弹。部分河道淤积,阻水卡口较多。市区现状河宽小于规划河宽的卡口共有46处,其中严重阻水的卡口12处,城区范围内有盲河13条。大部分卡口和盲河未拓宽和清淤。

四是旧村改造推进缓慢。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量大面广,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负担很重,同时由于近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造成农民改造意愿不强,再加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观望、犹豫、畏难的情绪,影响到工作的推进。

五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慢。目前,我市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慢的困境,市区存在大量的“低、小、散”企业。这些企业以手工家庭作坊为主,基本上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工业废水偷漏排现象屡禁不止,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另外,虽然我市在打击环境违法工作中查处案件和刑拘人数均列全省第一,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市目前面临着环境违法的严峻形势和环境污染的恶劣状况,若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当前的污染状况很难改变。

六是工程施工造成已建成排水管网被破坏。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注意保护排水管网、野蛮施工,造成管道损坏,导致污水无法收集及处理,造成环境污染。另外,个别施工工地偷排泥浆,对排水管道造成致命性破坏,泥浆一经封冻,管道将无法使用,直接影响系统排水能力,给城市排水设施维养及排水系统调度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全社会共同参与水环境整治的氛围还有待加强。这些突出问题,制约着市区水环境整治提升,下步我们进一步研究对策,强化措施,破难攻坚,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思路及安排

全面紧盯省“五水共治”目标任务不放松,以“河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黑臭河、垃圾河整治,加强水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健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动我市“五水共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五水共治”的保障措施。一是强化领导保障。各级党政“一把手”切实负起“五水共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级河长、挂钩联系重点治水项目的领导干部及时研究协调治水中碰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履行职责、加强协同配合,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在“五水共治”中的督导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和顶层设计。结合“两美温州”、“时尚之都”建设,完善出台《温州市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南水乡总体规划》、《温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方案》,开展温州市五水共治推进机制子课题的深入研究,把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治水政策和工作制度。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三公”经费削减额的30%用于治水;设立河道保洁专项资金,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出资,实现真正意义的河道保洁全覆盖;引进第三方参与治水。四是强化技术保障。强化技术难点攻关,研究黑臭河的治理和“两河”整治的长效维护之策。切实做好“五个一”工作(即启动一轮技术对接、咨询、交流活动,举办一批技术培训、讲座和示范活动,解决一批技术难题,挂钩联系一批重点治水项目,取得一批技术创新成果),深入推进百条黑臭河整治攻坚战,建立覆盖全市大小河道、点线面结合、水岸同治同管、河面路面“一把扫帚”的河道长效保洁机制。五是强化制度保障。健全完善督查考核、排名通报、责任追究、生态补偿与奖惩、跨区域治水协调等一系列制度,以执行制度来强化监管,形成管用的长效机制,巩固治水成果。

(二)加强污水垃圾收集处置工作。加快推进南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七都岛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中心片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加强工程质量监查,加大排水管网改造力度,逐步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切实提高排水收集系统运行效率。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力度,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快推进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西向生态填埋场等工程的建设进度,确保该两项环卫基础设施在2015年建成投用,从根本上化解市区垃圾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强生活垃圾转运处置管理,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保障市区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同时加强对市区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监管力度,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应急联保调度,挖掘内部潜力,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备的处置能力。规范工业垃圾收运和处置,督促经开区宏泽热电公司加快工程进度,早日投产处理工业垃圾;同时落实工业垃圾临时堆放,尽力避免垃圾围城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水环境依法行政监管。贯彻落实1017日召开的全市黑臭河整治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市政府近期印发的《温州市黑臭河整治攻坚战暨涉河污染场所联合专项整治实施方案》要求,督促市区(功能区)组织实施黑臭河整治攻坚战暨涉河污染场所联合专项整治活动,强化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国模”创建等联动,借势借力、打好“组合拳”,同时狠抓各项工程建设提速,加大违法排污惩处力度,强化河道日常监督管理,力争20156月底前消除城区内河50%以上劣五类监测站位,到2015年底城区内河基本消除黑臭河道。继续督促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倒排计划、倒逼整治、倒逼转型,进一步明确整治刚性目标。对不能按期入园的园外企业开展“零点行动”一律关停,对不能按期完成整治的原地整治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整治后死灰复燃的企业一律从严处罚。始终坚持零容忍原则,继续组织开展“绿箭”、“清江河,打污染”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水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水质监测制度,加强重点流域和河段的水质飞行监测,强化对各地的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科学性强、公信力强。优化预警通报,严格水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实施区域流域水环境质量差别化考核体系。

(四)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按照“稳扎稳打、急而不躁”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沿河城中村的改造计划,强化整村、整片改造的工作要求,集中精力加以推进。尽快出台《关于扎实推进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包括塘河退让政策在内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措施,推进沿河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沿温瑞塘河的城中村改造涉及退让的,按新修订的《温州市温瑞塘河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由规划部门结合实际,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具体退让条件。加大考核督查,建立市领导联系挂钩制度,及时化解疑难问题,掌握基层困难,与属地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沿河城中村改造工作。

(五)加强排水设施的监督和保护工作。为保证城市排水设施安全正常运行,防止工程建设损坏排水设施,防治城市渍涝灾害,按照《温州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试行)》以及《温州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温政办〔201470号)文件精神,督促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设工程施工区域排水设施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施工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管线、野蛮施工,造成城市排水设施损坏的,加大查处力度,责令其限期修复或者依法赔偿损失,确保排水设施完好和正常运行。

(六)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媒体再发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全面互动,正导向、曝陋习、树新风,确保五水共治天天讲,表扬先进曝光后进一起抓,使治水、爱水、护水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完善《温州市五水共治中小学地方课本》教材(已编写,本学期上课),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每个家庭都能上一堂治水护河课。成立温州市民间组织护河公益联盟,依法对严重污染河道的案件提起公益诉讼,通过典型案例起到震慑作用;落实好五水共治群英会征集到的各项治水金点子,会同宣传部门举办好河长论坛治水先锋;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治水满意度测评,营造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