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主任 潘玉花
(2013年10月24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监督议题的安排,为全面了解我市2012年以来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的进展情况、尤其是温商回归工程的实施情况,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自6月份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小同的带领下,赴部分异地温州商会、市级功能区和县(市、区)调研,召开了部分在外温商、市直有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企业行业协会、温商回归项目负责人等一系列座谈会,并考察了一批温商在外企业及回归投资项目,了解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情况及成效,特别是2012、2013年世界温商(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的落实及进展情况,客观分析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其对策建议。
一、近两年我市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省、市委支持浙(温)商创业创新工作的总体部署,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推进“温商回归”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一把手”负责,领导带头招商,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走访各地温州商会,邀请在外温商回乡投资创业,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市直各部门领导也分别带队外出开展招商活动。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了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十大举措”,把推进实体经济和温商回归作为“首要举措”和“第一硬仗”,9月中下旬,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温商回归动员大会、全国温州商会年会等一系列会议相继召开,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推进招商引资、温商回归的浓厚氛围。二是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1+X”系列政策,制定下发了《温州市支持温商创业创新促进温州发展工作三年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招商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温商回归功勋(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了更具吸引力的重点产业招商政策。成立了温州市九大重点产业招商工作小组,明确工作重点区域(平台)、量化目标、牵头责任单位和工作措施,形成了“招商聚商扶商”的工作导向。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今年首次将市直92家单位纳入考核的范围,明确工作任务,扩大了目标责任制考核单位的范围,基本形成了全员全域合力招商的态势。三是服务保障工作有所优化。建立了温商回归项目效能监测和双向联系制度,深化以“五个凡是、四查倒逼、三制联动”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县、镇三级联网联动的招商服务体系;实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推进项目落地;通过“三万”行动、驻企服务员和“服务推进年”等活动,使招商引资服务保障工作不断得以优化。四是温商回归投资占比较高。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项目共407个,其中在外温商回归投资新项目350个,占新项目总数的86%;今年1-9月份,全市新引进项目300个,其中温商回归新项目263个,占新引进项目总数的87.67%。温商回归,不仅带回了资金、带回了项目,也带回了优秀人才、先进理念和新兴技术,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当前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招商引资项目及产业布局缺乏总体规划,引进项目结构有待优化。我市目前的投资总量虽然比较大,但投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大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领域,工业制造类二产项目比重低,尤其是缺乏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2012年全市工业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只有22.2%,今年上半年占2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14个百分点。今年1-9月份,全市新引进项目产业结构表如下(单位:亿元):
产业结构 |
项目数 |
总投资 |
占资金总比 |
到位资金 |
占资金总比 |
一产 |
51 |
17.05 |
1.88% |
6.37 |
3.7% |
二产 |
90 |
95.57 |
10.53% |
26.17 |
15.2% |
三产 |
159 |
794.82 |
87.59% |
139.58 |
81.1% |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各区域城市综合体项目扎堆,业态雷同。据初步统计,2012、2013年世界温商(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中,仅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就有12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加上原来已建、在建的,共有17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其他各县(市)的中心城区和主要功能区也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有的地方仅两公里范围内就有两个业态相同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如乐清市规划和在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有6个,其中乐成镇就有2个,平阳县共有8个城市综合体和五星级酒店项目,仅鳌江镇就有3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对所在区域的人流、业态、消费需求、辐射能力等方面都有相应要求,如此遍地开花、扎堆建设令人忧虑。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布局,在招商考核指标的指挥棒下,造成同质化业态重复招商、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投产率不高,前期工作和后续跟踪服务有待深化。这两年世界温商大会上签约的项目共计259个,截至今年9月份,已经落地的只有115个,一些项目虽已落地但进展缓慢,不少项目“动工”即“冻工”,有45个项目已暂缓投资或终止合作,还有相当一部分签约项目虽未终止合作,但投资商意愿不强,处于观望状态。截至9月底,今年世界温州人大会135个签约项目协议总投资2376亿元,履约率虽然已达83.7%,但到位资金只有106.87亿元,资金到位率仅为4.5%;各市直单位和6个县(市、区、功能区)的外资引进数仍然为0。签约项目落地率低、虽已落地但进展缓慢、推进困难甚至终止履约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工作不成熟和后续服务跟不上,签约前对项目可行性缺乏科学分析和具体论证,签约后有关审批服务及优惠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全市各县市区(功能区)的招商引资进度不平衡,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一,主要还是靠下指标、压任务、抓考核等行政手段推进,不同程度地存在为完成招商指标和考核任务而重数量轻质量、重签约轻服务、重招商轻安商等情况。各县(市)的中心镇、功能区的招商引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个别职能部门不是在服务上下功夫,而是墨守陈规,死抠条条框框,工作循规蹈矩缺乏灵活性,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等软环境仍有待优化提升;个别单位不是在引进项目上下功夫,而是在完成任务上“找窍门”,把功夫用在了投机取巧上。
(三)要素制约依然明显,思想保守,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任重道远。土地、融资、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是当前影响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瓶颈和老大难问题。据统计,今年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的135个项目涉及建设用地近62000亩,2011年1月-2013年9月底,全市新增用地指标总共才55125亩,其中今年1-9月份全市新增用地指标为10635亩,部分项目由于涉及土地面积较多,指标一时难以落实,投资商选择了放弃。2011-2013年9月全市工业供地平均占比仅为16.5%,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与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招商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13]80号)中“全市各地每年切块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的比例力争达到40%(鹿城区、文成县、泰顺县除外),省级以上开发区、重点产业集聚区内用于工业的比例要高于50%”的用地保障要求相距更远。(2011-2013年9月,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实际供地情况如下:)
时间 |
新增 用地指标 |
实际供地 |
工业用地情况 |
|||
新增 用地指标 |
新增用地指标占比 |
实际供地 |
实际占比 |
|||
2011年 |
20040亩 |
50227亩 |
3287亩 |
16.4% |
7961亩 |
15.85% |
2012年 |
24450亩 |
37836亩 |
3130亩 |
12.8% |
5862亩 |
15.49% |
2013年 1-9月 |
10635亩 |
30584亩 |
680亩 |
6.4% |
5720亩 |
18.7% |
备注:截止2013年9月底,全市转而未供土地结余77300亩 |
从长远来看,温州的发展空间很大,但目前真正能用的土地指标有限,各地普遍反映现有用地指标远远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围垦造地的“远水”解不了企业项目急需用地的“近渴”。和外地相比,我市工业地价偏高造成投资成本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用地平均地价约达50万元/亩,而周边的宁波、绍兴、嘉兴、衢州工业用地出让均价分别为33.1、32.4、20.8、10.4万元/亩,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大多只能通过二级交易市场获得工业用地,价格更是高达100万元/亩以上;我市部分出让的工业用地“净地不净”,多数工业园区处于边开发、边招商、边建设状态,与外地“五通一平”“七通一平”相差太远,项目等园区现象突出,影响了项目推进。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偏高,一些已经落地在建的项目勉强支撑甚至难以为继,一些已经签约的投资者信心不足,放缓投资步伐或等待观望;企业普遍反映,我市在建设费用、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税负率等方面高于同类城市,落户和经营成本高、负担重。房价和生活成本高、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高端人才引进难和留住难问题极为突出。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本地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出的趋势仍在加剧。和外地相比,我市领导干部思想普遍较为保守,各县(市、区)出台的招商引资政策不少,但真正管用、有吸引力的并不多,与外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相比,我市要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和难度,任重道远。
(四)招商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和招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市招商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不足,对项目能否落地没有话语权,项目的洽谈由招商部门负责,而进入实质性操作是由各县(市、区)的功能区、中心镇负责,使得功能区、中心镇执行政策往往与当时洽谈的条件脱节,容易引起投资者的误解,影响招商项目的推进;各部门共同推进项目的合力未能形成,招商部门只负责项目洽谈引进,国土、规划、发改等部门负责审批,缺乏一个总的牵头协调部门。招商队伍力量不足,特别是专业招商人员缺乏,市级功能区和部分县(市、区)招商力量薄弱,一些街道、中心镇、功能区虽已配备招商人员,但大多是一人身兼数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与招商引资任务不相称。
三、进一步做好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推动温商回归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招商引资、温商回归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市场经济的风向标、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温商是温州发展最独特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商创造了很多经验,在推动温州乃至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是,近十年来,温州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出现象十分严重,温商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温州本地企业和经济发展却滞后了,产业发展日趋空心化,甚至由原来的走在前列到如今的全省垫底。如今,在外创业发展的第一代温商大部分已接近退休年龄,大多数人怀有叶落归根、回报家乡、荣归故里的恋乡情结,但在外面成长落户的温商二代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对家乡情感不深,回归愿望不强。通过大力实施温商回归工程,不仅推进温商企业项目和资金的回归,更能带动温商二代精英人才的回归和新生代温商创业精神的回归。因此,温商回归工程不仅关乎我市振兴实体经济,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留根工程,推进这项工作正当其时。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推进温商回归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虽然9月中下旬相继召开了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温商回归动员大会等系列会议,但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短期内几个会议就能解决的,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正视不足、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决心,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二)科学制定全市招商引资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着力优化引进项目产业结构。要认真研究分析温州的产业特点、现阶段发展需要和温商的投资趋向与意愿,进一步明确温州有什么、缺什么、人家想干什么,明确招商引资、温商回归的产业导向和重点,摸清底数,搞好对接,形成内外互动,实现共同发展。进一步科学制定完善全市招商引资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各县(市、区)、功能区统筹考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优势和发展定位,科学规划未来几年的招商引资项目安排、产业结构比例和业态布局,要特别关注大型城市综合体的科学合理布局和工业、高科技项目比例,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形成差异化和良性竞争,达到多方共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招商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突出产业招商的重点领域,以温商回归为着力点,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尽快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抓住“两海两改”、全国民办教育和社会资本办医改革试点等重要战略机遇,深化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强与央企、省企、外企的经济合作,争取引进一批大的国资项目,形成国资民资台资外资一起上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在强化对外招商引资、推进温商回归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对本土优势产业、发展潜力良好的中小企业的扶持,避免重走 “企业在温州起家—被迫外迁—外地成长—费力引回温州”的怪圈。
(三)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后续服务,着力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投产率。签约项目的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具有积极的示范效益,一个引进项目就是一个窗口、一面旗帜、一项宣传,直接关系到我市投资环境形象和在外温商回乡发展的热情。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强化签约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后续服务,注意处理好发展目标和招商指标、质量和数量、内资和外资、招商和安商、签约和服务、回归和外迁等关系。在做深做细项目前期上下功夫,提高签约项目的“门槛”,对列入招商项目库的项目可行性、履约保障条件、投资者的实力和投资方案要先进行综合评估论证,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和“亩产论英雄”的要求严格把关,杜绝为应付招商任务、未经科学分析论证而匆忙上报项目、草率签约的现象再发生,确保成熟一个、推出一个、落地一个、投产达效一个。强化招商服务流程管理,建立从招商洽谈、签约落地、项目建设到投产达效的全过程招商流程管理机制,明确各环节的项目服务责任主体,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压缩各个环节的时限,切实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同时,要完善项目推动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对流失项目和长时间难以落地及落地后进展缓慢的项目要建立分析调查制度,对人为造成的项目流失和违约行为,要实行责任追究。充分发挥驻企服务员在推进招商引资、温商回归工作中的扶企政策“宣传员”、项目服务“代办员”、化解难题“协管员”、作风效能“监督员”作用。
(四)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解放思想,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认真对照外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根据温州发展需要,真正出台最管用、最优惠的政策,先做到“人有我有”,再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前,要采取有效措施,分解细化九大重点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扶工兴贸、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大企业培育计划、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政策体系,在土地出让、资金扶持、市场拓展和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建立政策保障,鼓励和支持温商回归项目做大做强。加快围垦造地和城镇低效用地的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大平台建设,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争取更多用地指标。对用地集约的新引进工业类重点产业项目,要优先优惠供应土地,舍得投入,放水养鱼,确保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的比例不低于40%-50%。要注重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职工宿舍等配套,为招商引资、温商回归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注意招商引资新老政策的延续性、一致性,要对银行资金流向引资项目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对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进行严格把关,防止个别人以响应招商引资、温商回归号召为名,要求特别政策、行圈地之实;对前些年引进的投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要尽量帮助解决。
(五)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商部门力量,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快在外温商信息库的建设,围绕产业招商重点,梳理分析相关领域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及重点温商、台商企业信息,建立各产业领域的潜在来温投资重点客商库和项目信息库。对列入重点项目库的,要逐个项目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重点招商方案,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重点招商活动。各产业领域主管部门要牵头编制相关产业专业招商计划,各大功能区等产业平台要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各商(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优势,策划组织相关产业领域的专业招商活动。按照“领导带头、点面结合、主动出击”的招商工作思路,积极采取小分队上门招商、驻点招商、亲情招商、专业招商、特色招商等多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招商部门综合协调职能和招商干部队伍建设。我省的嘉兴、金华、衢州、舟山等市的招商局长均兼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强化了招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要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招商主平台建设,推行招商干部专职化,注重对招商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提高招商项目包装和推介水平,将事业心强、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熟悉经济政策的优秀干部,选配到招商引资工作第一线,优先推荐提拔招商实绩突出的干部,充分激发招商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和主观能动性,打造一支有较强战斗力和执行力的招商干部队伍,提升招商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工作水平。
(六)尽快破解若干温商回归在建项目面临的难题。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本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却继续无奈外迁,一些已经在建的温商回归项目推进发展遇到困难未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能造成“半拉子”工程,投资者将面临重大损失甚至破产,对我市招商引资整体工作、温商回归投资信心和振兴实体经济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市政府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市场化运作的规律和温商回归重大项目的特殊性,尽快研究并督促有关县(市、区)政府解决以下两个温商回归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见附件3、4)。
以上报告,供审议参考。
附件:1、2013年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进度表
2、2013年1-9月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回归引进情况排行榜
3、温商联合投资中心《关于支持温州皮革鞋料市场专业化建设的报告》
4、嘉恒置业有限公司《关于要求加大对温商回归工程的支持力度,盘活南虹广场资产,出售部分商业产权的报告》
附件1
2013年世界温州人大会签约项目进度表
截止:9月底
单位 |
签约项目数(个) |
总投资 (亿元) |
已落地(个) |
中止项目 (个) |
到位资金 (亿元) |
履约率 |
鹿城区 |
6 |
151 |
2 |
1 |
5. 58 |
66.67% |
龙湾区 |
13 |
173.3 |
7 |
1 |
10.86 |
92.31% |
瓯海区 |
11 |
178 |
6 |
/ |
9.74 |
100% |
乐清市 |
12 |
378 |
6 |
/ |
29.50 |
83.33% |
瑞安市 |
11 |
143.7 |
7 |
/ |
11.40 |
81.82% |
永嘉县 |
8 |
113.7 |
3 |
1 |
2.62 |
87.50% |
洞头县 (瓯江口) |
19 |
458 |
9 |
2 |
2.50 |
78.95% |
文成县 |
8 |
117 |
5 |
2 |
7.76 |
62.50% |
平阳县 |
12 |
237 |
6 |
/ |
10.00 |
91.67% |
泰顺县 |
9 |
120.8 |
3 |
/ |
2.10 |
88.89% |
苍南县 |
9 |
172 |
2 |
2 |
0.3 |
77.78% |
经开区 |
12 |
127.8 |
7 |
2 |
3.66 |
83.33% |
生态园 |
1 |
6 |
/ |
1 |
0 |
0 |
合计 |
135 |
2376 |
63 |
12 |
106.87 |
83.7% |
附件2
2013年1-9月各县(市、区)、市级功能区回归引进情况排行榜
地 区 |
内资计划数 |
9月份完成数 |
1-9月累计完成数 |
完成计划百分比 |
完成率排名 |
完成量排名 |
境外到位资金情况 |
||
外资计划数 |
累计完成数 |
完成计划 |
|||||||
永嘉县 |
269000 |
62625.2 |
381615.53 |
141.86% |
1 |
2 |
2250 |
0 |
0.00% |
瓯海区 |
295000 |
43070.5 |
393295.34 |
133.32% |
2 |
1 |
3750 |
607.76 |
16.21% |
文成县 |
134000 |
28105.68 |
142974.93 |
106.70% |
3 |
10 |
200 |
0 |
0.00% |
平阳县 |
294000 |
55678.8 |
301841.51 |
102.67% |
4 |
3 |
2250 |
1835.19 |
81.56% |
洞头县 |
143000 |
8491 |
130563 |
91.30% |
5 |
11 |
200 |
0 |
0.00% |
泰顺县 |
133000 |
30530 |
113892.5 |
85.63% |
6 |
13 |
200 |
0 |
0.00% |
瓯江口新区 |
219000 |
31188 |
155870.65 |
71.17% |
7 |
9 |
1000 |
0 |
0.00% |
乐清市 |
392000 |
21641.34 |
276058.47 |
70.42% |
8 |
4 |
5400 |
19.52 |
0.36% |
瑞安市 |
380000 |
87360 |
262543.49 |
69.09% |
9 |
5 |
5400 |
1510 |
27.96% |
鹿城区 |
295000 |
82304.11 |
186215.41 |
63.12% |
10 |
7 |
3750 |
3760 |
100.27% |
苍南县 |
307000 |
7613.3 |
188202.75 |
61.30% |
11 |
6 |
2250 |
5375.55 |
238.91% |
龙湾区 |
328000 |
47955 |
181967 |
55.48% |
12 |
8 |
3750 |
846.05 |
22.56% |
经济技术 开发区 |
291000 |
6420 |
126487.1 |
43.47% |
13 |
12 |
5300 |
837 |
15.79% |
生态园区 |
140000 |
43000 |
43000 |
30.71% |
14 |
14 |
900 |
0 |
0.00% |
市共享 |
—— |
1891.83 |
181916.54 |
—— |
—— |
—— |
—— |
8504 |
—— |
市直单位 |
112000 |
0 |
7505 |
6.70% |
—— |
—— |
8400 |
0 |
0.00% |
小计 |
3732000 |
557874.76 |
3073949.2 |
82.37% |
—— |
—— |
45000 |
23295.07 |
51.77% |
内外资合计 |
4012000 |
—— |
3216049.2 |
80.16% |
—— |
—— |
—— |
—— |
—— |
附件3
培育中国皮革鞋料龙头市场
打造温州国际化商业航母
——关于支持温州皮革鞋料市场专业化建设的报告
温州市人大:
为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商贸市场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13〕44号)精神,温商联合投资中心主导投资建设了温州皮革鞋料市场,以重组盘活信泰集团资产,打造温州规模最大的首个“五星级”现代化皮革鞋料专业市场。为加强政企沟通,破解行业发展难题,现将该市场发展现状及面临难题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温州皮革鞋料市场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集展示、交易、电子商务、设计开发为一体,涵盖皮革、合成革、鞋辅料、餐饮休闲,周边配套潘桥国际物流中心,并由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认证为“中国合成革国际交易中心”,投入运营后年交易额有望突破100亿元,具备主城区老市场无法比拟的规模、区位及信息优势。项目主体改建工程已经完成80%,若蒙各方积极配合支持有望于2013年10月份投入运营。
该市场系我市首个在外温商联合回归创业投资项目,同时也是我市轻工产业升级、优化城区功能、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凝聚着在外温商再创温州辉煌的热情和梦想。为顺利承接主城区老市场搬迁入驻,温州皮革鞋料市场主动让利,在项目搬迁补贴及后续服务方面主动迎合河通桥、黄龙等市场经营户需求。同时与温州鞋料皮革商会、温州合成革商会等发起倡议,以实际行动“重塑温州市场荣耀、推动主业健康发展、履行行业社会责任”,实现温州皮革鞋料行业转型升级与温州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形象提升和谐共赢。
二、存在问题
(一)固步自封,市场整合进程迟缓。
主城区河通桥、黄龙等老皮革市场原本规划搬迁整合,由于引导缺失和地方保护主义,至今未能启动搬迁。这类市场不仅浪费了主城区宝贵的土地资源,且存在布局散乱、市场设施不全、经营业态粗放、信息化水平低、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周边交通不畅、市场管理混乱等问题,对温州皮革鞋料专业化市场的培育升级造成了严重阻碍。
(二)缺乏规划,市场建设多头冒进。
由于缺乏规划引导,相关单位和部门各自为政,不论条件、政策是否具备,盲目上马小规模同质化市场。规划搬迁整合的河通桥、黄龙等市场非但没有关闭,反而逆势新设川耕市场,这不仅有违市委、市政府规划决策,更动摇了广大经营者对专业化市场的展业信心和积极性。这种狭隘利益驱使下的恶性竞争,将使我们打造专业化市场的良苦用心和不懈努力化为徒劳,且必将阻碍温州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使温州实体经济再次陷入“低、小、散”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意见建议
针对当前市场发展面临的难题,我们恳请市委、市政府在以下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
(一)明确责任加大主城区市场搬迁整合力度。
希望高瞻远瞩,务求实效,明确指定牵头部门,加快落实搬迁整合政策,限时关闭河通桥温州鞋料市场(消防隐患挂牌单位)、黄龙浙南鞋料市场,为加快建设温州皮革鞋料专业化市场扫清障碍。
(二)杜绝小规模同质化市场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维护政府规划决策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商贸市场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有效落地和持续推进,加强监管力度和审批管理,杜绝小规模同质化市场多头建设、重复投资,营造良好的皮革鞋料专业化市场发展环境,提振市场广大经营者的信心和士气。
(三)落实专业化市场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建议市委、市政府借鉴外省支持温商成功运营大型专业市场的经验,配套提供优惠财税政策和定向扶持政策,尽快落实税费减免及相关优惠措施。
温州皮革鞋料市场系我市首个在外温商联合回归创业投资项目,凝结着在外温商回报桑梓的浓厚感情和社会责任。如蒙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关怀和鼎力支持,温州皮革鞋料市场的成功运作和良性发展,必将引领广大温商不断回乡投资创业,为振兴实体经济、再创温州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特此报告。
温商联合投资中心
附件4
嘉恒置业有限公司文件
嘉置字[2013]021号
关于要求加大对温商回归工程的支持力度,盘活南虹广场资产,出售部分商业产权的报告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
南虹广场建设项目是乐清在外温商为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回乡投资创业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该项目集住宅、办公、商业、酒店于一体,是浙江省、温州市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投资大、定位高、业态丰富,用地面积612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30000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106066平方米,酒店面积43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6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3.6亿;商贸中心计划于2014年10月1日前开业,并投入营运;五星级酒店于2015年3月开业。同时与沃尔玛、银泰、中影、希尔顿等知名国内外商家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了城市综合体经营品味与档次。该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后将为地方增加可观的财政税收。
我们投资团队为回乡投资创业,发展家乡服务业,于2010年3月正值房地产市场鼎盛时期的投标形式高价取得项目开发权。(本项目楼板价为6120元/M2,温州华润万象城的楼板价为1500元/M2,龙湾万达广场楼板价为2700元/M2)在乐清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承受了重大的压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但由于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形势由鼎盛走向低谷,加之本项目当时投标时规定不允许将商业部分的主权进行分割出让(龙湾万达广场允许商业面积25%作为分割出让的产权、华润万象城允许商业面积20%作为分割出让产权),诸多因素导致项目开发资金回笼困难,后续建设资金极度紧张,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给我们回归创业团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同意“南虹广场”项目按照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将商业面积20%给予分割出售,实行“租售并举”政策,其理由如下:
第一,有利于缓解融资难的压力。
本项目至今已累积投入23.6亿元建设资金均由股东自行筹集,没有得到银行任何贷款支持。因此建设资金困难,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要依靠出售部分商业产权来缓解资金压力。
第二、有利于促进区域商贸繁荣。现代商业街的成功运营与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稳定的、长时间的商业培育周期。我们对于自持核心商业部分的经营原则不变,目前招商引进的商家品牌均属于国内外档次较高的。商业街作为核心商业的补充部分允许产权销售有利于招商并促进温商回归优势互补。并且此举符合我们“以商养商,以商招商”的战略原则,还有利于促进和带动更多、更好的品牌进驻南虹广场,更有利于商业街的持续经营和长足发展,且对乐清市中心城区的商贸圈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南虹广场的部分商业产权出售将为乐清市地方政府带来直接税收上亿元。
第四、有利于盘活资产。关于商业产权的分割出让并未与国家相关土地政策和部门规定相抵触(按照土地法规及政策,凡属商业出让性质的土地,产权均可作分割销售),只是与原招标约定作了部分改变。如同意我司将南虹广场商业面积的20%予以分割出售,我们愿意为此办理相关预售手续并补交该部分土地出让金。补交的土地出让金可根据如下方式确定:按销售法所确定的土地评估价减去原按收益法确定的土地评估价所得差额即为我们应补交的土地出让金。
综上,我们恳请市领导给予南虹广场商业项目“租售并举”的政策支持,同意我司将南虹广场商业面积的20%予以分割出售,我们愿意为此办理相关预售手续并补交该部分土地出让金。
此请示妥否,请批复。
二O一三年七月三十日
联系人:钱志隆 1380660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