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主任 潘玉花
(2012年8月28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加强内外互动已广泛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市政府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实施的有关情况,推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温商创业创新回归发展,促进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助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宏峰、王小同的带领下,通过部署自查、赴部分异地温州商会考察调研、召开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协会及部分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赴部分县(市)和功能区实地调研等方式,开展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
一、近年来我市开展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实施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
多年来,市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内外温州人互动工作,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特别是今年以来,市政府围绕市委支持温商创业创新促进温州发展的工作部署,把深入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在外温州人和异地温州商会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在外温商回乡投资创业,在组织领导、机制政策、平台建设、文化引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
一是强化了组织领导。建立了由陈金彪市长任组长,27家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支持温商创业创新促进温州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先后召开一系列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逐项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在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了机制政策。出台了《关于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异地温州商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及有关配套文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境外招商选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州市重大产业项目“一事一议”实施办法》和《关于促进市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振兴实体经济、支持温商创业创新1+X政策体系,并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首次把104家部门招商引资工作绩效纳入综合考核,初步形成了招商引资工作合力。三是加强了平台建设。组织召开了首届世界温商大会,并确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世界温商大会、在外温商年会、世界温商对话世界500强活动和“世界温商高端论坛”,每五年召开一次世界温州人大会,为内外温州人互动打造了一系列平台。瓯江口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各特色功能区、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集聚区加快整合提升力度,为广大温商项目回归提供了空间平台;出台相关优惠举措,积极鼓励和引导温商参与金融综合改革,打造金融平台,为重大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提供资金要素保障;与海外温籍侨团的联络联谊和对台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四是推进了文化互动。坚持每年举办温籍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培养和激发新生代华侨对家乡的感情;积极做好“引智”文章,出台了《温州市“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实施办法》,成立了归国留学生创业协会,开展“温籍海外学人智力返乡”活动,开设海外华侨子女国际班,挂牌成立温州市侨联华侨实验学校;坚持文化引领,先后在重庆、洛阳、南宁、济南等地开展了“温州文化周”系列活动;凝聚温商爱心力量,开展“明眸工程”、“微笑联盟”、侨界名媛会“善行天下·侨联健康光明行”等系列活动及“品牌温州全国行”活动,提升了温商和温州的美誉度、影响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大量企业的外迁,导致本地资金、人才、税收的流失,影响经济发展后劲。据统计,2011年全市在外温州人为233.54万人,其中境外37.91万人(不包括台湾同胞),境内195.63万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8个地级市以上温州商会。近十年温州整体外迁企业对外累计投资额达到1026亿元,相当于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的52%左右。2011年工业企业流失税金达58亿元,相当于本地财政总收入的12%。温州外迁企业在全国各地攻城掠地,固然为全国各地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积累了新能量,但温州本地经济的发展优势却在弱化,近几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先进城市,甚至趋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大批企业外迁和对外投资不无关系。企业大量外流,除直接影响本地经济利益外,还导致民间资本、优秀企业家资源和优秀人才等优势要素的流失,对本地经济发展后劲和区域经济稳定带来冲击。
(二)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依然明显。在推进项目落地过程中,受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依然较为明显。今年初召开的首届世界温商大会签约项目124个,项目总用地面积约需13000亩,而我市供地一直不足,近三年供地总量仅13000亩,还不到宁波、嘉兴、金华等兄弟市一年的工业供地量。今年1-6月份,全市新供地2100亩,离全年供地10000亩的目标任务差距极大,一些引进的项目还在等地过程中。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局部金融风波的影响,我市企业间相互担保、借贷数量下降,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意愿有所回落,等待观望情绪较为严重,有的签约项目退出履约;有的虽已落地,但项目融资不畅,资金无法到位;有的项目实施进度明显放缓,资金到位速度受影响。此外,受地域及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我市较难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滞后。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布局较零散,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且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不少工业园区处于边开发、边招商、边建设状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项目等园区”现象突出,与外地“五通一平”、“七通一平”反差较大;加上交通、治安、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环境相对滞后,在外温商回乡投资顾虑重重,影响了产业项目的推进速度。据调查反映,龙湾空港新区对招商引资的企业仅提供“三通”,地面的“一平”需要企业自己去完成,给企业增加了负担,也直接影响了签约项目的及时落地进场。此外,长期以来,温商以从事商贸服务业为主,产业格局“低、小、散”,大型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凤毛麟角,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大、好、优”项目较难引进。
(四)投资环境亟待改善,项目签约容易落地难。截至6月底,首届世界温商大会签约的124个项目,已落地的只有26个。除了土地要素制约外,投资环境尤其是政府服务等软环境不好是造成项目落地难的主要原因。虽然宣传造势力度不小、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但仍有部分单位没有将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引导温商回归、促进项目落地工作摆上突出位置,“重引进轻落实”“重签约轻落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口号多、表面文章多,实际举措少,后续工作跟不上,“熟人”社会意识根深蒂固;有的签约项目前期工作不成熟,仓促包装出炉,签约基础和开工建设条件不具备;有的为了完成指标甚至有“忽悠招商”之嫌,失信于民,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一些部门未能急企业之所急,部分签约项目的落地仍然停滞不前或推进速度不快,解决困难的办法不多、措施不够、力度不大,项目从签约到落地的过程十分漫长。如2005年市政府十大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的我市首家中外合资综合性医院——温州港安国际医院项目,当年作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签约,至今难以落实;永嘉文化书院招商项目签约至今已有17年之久,尚未真正落地;瑞安有个别华侨投资的项目2003年签约,至今未能开工,这种现象并非个案。
(五)全方位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海内外温州商会(侨团)创业创新、回归投资联络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市经合办(招商局)、商务局作为统筹全市招商引资、内外互动工作的职能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配合缺乏协调调动的职能和手段;大部分中心镇(县级功能区)没有专门负责招商的部门和专职人员,全市各级招商部门普遍存在招商网络不健全、人员力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外温籍企业及企业家信息档案尚未建立,招商项目库建设不够完善,全市招商项目还没有纳入统一归口管理,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此外,温州人虽然遍及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但“走出去”发展的规模普遍还不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虽然海外侨团众多,但由于自身和历史等方面原因,仍较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和商(协)会,参与当地有影响的活动、与所在国的官方商业组织进行交流合作不多。
三、进一步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实施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好相关政策措施。要认真总结以往内外互动、招商引资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有关机制和政策。建立重大项目沟通协调机制,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和主要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形成“盯人、盯事、盯项目”的全程服务、全程代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市经合办(招商局)、商务局和各有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关系,完善全市各级政府及部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在外温州商会(侨团)投资联络处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关于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的指导意见》等现有政策文件的要求,抓紧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细化具体措施,量化考核机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为温商回归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同时,要尽快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促进创业创新、温商回归、招才引智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温商,给予表彰奖励和相应的政治待遇、接待礼遇。
(二)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推进“内外互动”的目的是促进温州发展并实现双赢,企业家不是慈善家,资本具有天生的逐利性,除了乡情亲情的召唤之外,投资回报和长远发展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花香自有蜂蝶来,鼓励和引导温商回归发展的关键是要炼好“内功”,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温商回归,并带动民资、外资及国资投资温州,实现内外温州人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和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呼声依然十分强烈。继续抓好“拔钉清障”、“除恶治乱”专项行动,消除不稳定因素,扫除影响发展的障碍,坚持“五个凡是”审批放权改革,建立在外温商回归投资环境的投诉受理机制,加快在外温商回归投资环境监察体系建设,形成人人都是招商员,各个(部门)都是服务局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以深入推进大投入为契机,大力优化硬件设施,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文教卫体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以开展“破难攻坚”“六城联创”活动为抓手,加快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对引进项目的流失和长时间难以落地的项目要建立分析调查制度,对人为原因造成的,要实行责任追究,并通报惩戒,做到“谁阻碍温州发展,就砸谁的饭碗,谁破坏温州环境,就拿谁是问”,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发展环境。
(三)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地。从目前来看,我市已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情况并不理想。今年是我市首次召开世界温商大会,这批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市整体投资环境建设和在外温商回乡发展的热情。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工作班子,加大后续跟进工作力度,强化签约项目相关服务和要素保障工作。在破解土地要素制约上,除了要加快新增建设用地供地速度,还要积极创新方式,通过盘活利用存量土地、闲置厂房,大力挖潜提质,促进优质项目落地。在强化资金保障上,要充分利用温州作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对接,切实加大金融机构对招商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强化政策和服务保障上,研究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建立温商回归引进项目“快车道”,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对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 排出详细的推进计划,促进引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在引导温商回归的同时,也要注意留住和扶持一些本地优质项目和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规范引导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行为,通过走出去一批落后产能、引进来一批先进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意处理引资和选资的关系,既要重视引资数量,更要重视引资质量,坚持“亩产论英雄”,使真正好的项目交给真正有实力的投资方去做,防止少数人以投资项目之名,行圈地私欲之实。
(四)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构筑温商总部经济体系。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商和优秀温州人是温州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靠力量,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强化温商与温州本土产业的合作联系,促进温商回归和高端要素集聚,提升温商的国际化、网络化,实现互利共赢。建议市政府划出专门的土地,着力打造温商总部经济园区(基地),建立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各类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撑,鼓励更多企业把研发、设计、营销、管理、结算等中心和公司总部设在温州,把人才和税收留在温州,构建以温州为核心,辐射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温商总部经济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温商桥梁纽带作用,吸引大型央企、知名跨国公司、各类研发机构把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设在温州。建议温州银行逐步在208个异地温州商会所在城市开设分行,使温州成为温商资金的结算中心。
(五)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全方位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要全面开展在外温籍企业及温商资源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在外温商资源信息档案库,关注和帮助在外温籍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招商项目库,实行动态滚动编制,及时更新充实,做到全市招商项目统一归口管理,并实现共建共享;进一步健全招商网络,强化招商力量,注重科学招商、诚信招商,切实做好招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取信于民;大力发挥在外温州商会(侨团)作为温商网络节点的作用,吸引更多温商借助温商网络实现互动;以推进海西战略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创新“走出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经贸合作,积极培育温商跨国公司,拓展境内外温商和温州产品营销网络;继续举办好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温商高端论坛等活动,做好招才引智和吸引高端人才返乡工作,建设好温州商学院,着力创办“温商学院”、“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等机构;继续开展好异地“温州文化周”活动和温商慈善公益活动,大力宣传温州人“商行天下、智行天下、善行天下”的精神,不断提升温州和温州人的美誉度。通过各方面努力,促进文化认同、人心回归、项目回迁和资金回流,全方位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