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下面,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就我市当前文化事业发展情况作汇报,请予以审议。
一、主要工作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市各项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文化大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浙南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凸显,为向文化强市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温州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08—2020)》编制。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市、县、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健全。市本级先后建成了温州大剧院、温州书画院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各县(市、区)新建和改建文化馆、图书馆19个,新建、改建14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至2011年底,已创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60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45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二级分中心(基层示范点)426个,基本实现文化活动室村级全覆盖。截止2011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文献藏量达到48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达50TB;当前城乡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66平方米。
(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扎实推进。2010年底,我市重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下发了名城创建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修编完成《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东瓯王庙重修工程、让·平祖居修缮工程均已进场施工,夏鼐故居、南戏博物馆已正式对外开放,永昌堡抗倭遗址修复工程、泽雅传统造纸技术示范工程有序推进。中国木拱廊桥、苍南矾矿申报“世遗”启动。当前我市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8个,市级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42处,文物保护点881处。
开展百项非遗保护“守望行动”,加大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补助和扶持力度,确定瓯绣、细纹刻纸等首批十大重点保护项目,制订出台保护措施。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市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6个,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97个,温州市级名录259项,各县(市、区)名录90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6位,温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5位;省级传承基地4个,市级传承基地16个。
(三)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全市现有新中国影都、白鹿影城、新时代电影大世界三家国营电影院,近几年票房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电影市场一片繁荣。2008年4600万元,2009年6700万元,2010年9200万,2011年达1.2亿元。全市另有近10家民资影院已投入使用并加盟温州雁荡电影院线。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7万多户困难家庭享受广电低保优惠;全市已完成数字电视整转99.7万户、双向化用户110.8万户;数字电视最少可收看63套节目,最多可收看200套;县级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开展广电惠民工程,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前5032个行政村的“村村响”建设任务。温州东南剧院和温州大剧院分别演出65场、100场,在数量和质量上比以往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文化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2011年,全市送戏下乡达2238场,送书下乡20多万册,农村数字电影共放映52394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十一五”以来,全市艺术创作更加丰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创作或改编剧目10多部,获浙江省、文化部多个奖项。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2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100多个,获省“群星奖”的作品达到40多件。成功举办第三届温州艺术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文化体制改革稳步进行。制订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立温州文化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市影业公司。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平阳木偶剧团已划转为全额拨款的传承中心,市瓯剧团划转方案、市曲艺团撤销方案已制定完成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五)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及企业补助等工作。当前,我市以文化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单位达到1.9万家,年产出313.67亿元。其中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演出娱乐、工艺美术、广告业等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规模不断增长,影响力逐步提升,特别是去年以来,民营资本投入电影业呈现良好势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10家民资影院已投入使用并加盟温州雁荡电影院线。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东瓯智库创意园。
(六)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开始实施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星辰计划”,举办“名师讲坛”10期,培训文艺人才600多人次,多次举办基层文化员“春风行动”培训班,36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加大了对文艺人才和作品的奖励力度,以更好挖掘、培养优秀文艺人才,推出更多艺术精品。积极培育和发展志愿者队伍,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促进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与省内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文化对温州城市精神形成和品牌塑造的促进作用仍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固定资产投资仅1.2亿,约占整个社会投资的0.3%,比全省0.4%的均值低,2010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全省的平均值为44元,我市仅为29元,杭州、宁波分别为54元、57元;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区域分布仍不够均衡,尤其是去年区划调整及街道乡镇撤扩并以后,一些基层文化设施场馆规模小、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也日益显现;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应该说,对照“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下步重点工作
当前文化工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党代会、市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战略部署,学赶杭甬、比追青厦,全面推进温州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数达到人均1册,2016年实现“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全覆盖;不断推进历史名城建设,到2015年创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高先进文化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人文文化的满意度,积极向文化强市迈进。结合实际,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全市2016年实现“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全覆盖,提前4年完成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快市、县、镇、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市本级文化设施,集中力量推进市文化艺术大楼、温州非遗博物馆、温州美术馆、温州百工城等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高档次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要求中心镇、村居文化设施。继续打造“温州读书节”、“周末剧场”、“大剧院精品剧目演出季”、“艺路同行”、“城市文化会客厅”、“文化走亲”等文化活动品牌,要创新思路、精心设计、做优做精特色文化品牌。要加强政府组织及购买力度,继续深入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和送电影下乡,全面铺开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工作。
(二)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认真保护好、弘扬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按照《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意见》的工作要求,全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牢牢把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与文保单位修缮这个重点,点面结合,使名城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保护整治五马街—墨池坊、城西街、朔门街、庆年坊四大历史街区及江心屿历史地段,推进东瓯王庙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启动谯楼修缮和周边公安路、鼓楼街沿线建筑的腾空安置和立面整治。实施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完成夏承焘旧居、永昌堡抗倭遗址等文物古迹的修缮和环境整治。
(三)大力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要积极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省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抓好“五个一工程”等国家和省级重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形成一批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摄影、曲艺、民间文艺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
(四)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十八大前,完成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 “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总要求,加快推进瓯剧团的划转、越剧团的转企和曲艺团的撤销。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由原温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温州新中国影都转企改制并与温州新时代电影放映有限公司整合重组,成立影业公司。
(五)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加快产业平台建设。要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进一步鼓励电影放映、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印刷、文化用品、商务礼品、民间工艺等传统文化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重点抓好“两雕两瓯”的提升,培育文化主导产业。三是精心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时尚设计、文化旅游(如泰顺国际影视城)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加快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文艺人才“星辰计划”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一批群众喜爱、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人才。扶持资助重点文化教育创新团队发展。加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拔尖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我市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制度,创新培养方式。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文化发展繁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温州文化事业发展更上新台阶、取得真实效,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