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期: 2012-12-20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网 作者:

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朱忠明

20121218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现就加快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今年420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主任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议案的审议意见》,提出6个方面的审议意见。1025-26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关于加快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议案》等多项议案和报告,对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提出了4个方面问题、4个方面建议。112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听取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议案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汇报,共商金改之计,共谋发展之策。对于这些意见建议,市金融综合改革实施领导小组高度重视,进行专题研究,陈金彪市长专门听取了审议意见整改方案的汇报。市政府办公室牵头逐条进行分解,认真组织有关单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落实相关审议意见。

一、加快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争创温州金融体制机制的新优势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设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温州的重视和关心;深入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也是温州着力破解“两多两难”的重要抓手。但推进金融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复杂性和渐进性特征明显,与中小企业迫切希望能马上从金改中直接受益,缓解融资难、投资难等问题的高预期形成强烈反差。针对社会各界的高期望值、急迫心情,我们主动加强沟通,引导社会各界充分认识金融综合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金融综合改革的理性预期。在为金融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先行先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支撑。一是建立顺畅机制强力推进。成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6个实施推进工作组和3个重点项目办公室,实行实体化运作。制定工作交办、绩效考核、媒体应对等一系列制度,基本形成上下沟通有效、内部协调顺畅、各级权责明晰的工作机制。二是分解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根据国务院确定的金融综合改革12项主要任务,省政府于1116批准发布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我们据此梳理细分78个金改重点项目,逐个分解,分项落实,明确工作目标、进度要求和责任主体。积极与中央和省级部门对接汇报,争取政策支持和先行先试。三是发展民间金融服务实体。坚持把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和阳光化作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组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等多项措施,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编制“温州指数”,及时反映民间借贷利率走势,预警民间金融风险,为民间借贷交易提供第一信息。127日,首期“温州指数”发布,今后每周发布一次。四是培育资本市场推进直接融资出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动员培训会,陈德荣书记亲自作动员部署,推进中小企业改制规范工作。开设温州金融改革广场,入股省股权交易中心,做强做大市股权营运中心,现有托管企业13家,挂牌交易企业2家,交易额、交易量位居全省前列。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今年已有4家公司挂牌交易,融资总额超过30亿元,占全部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大各类债券发行力度,首单中小企业私募债成功发行,区域集优、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进展顺利。股权投资基金有序推进,总规模达23亿元的政府平台引导基金正在积极运作,缓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需求等问题。五是加强人才建设引导互动。成立市金融研究院和温州大学金融学院,面向全国竞争性选聘108名金融人才,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金改讲堂”、“金改沙龙”,促进专家学者与百姓互动,让广大群众更多感受金融改革氛围。六是建设监管体系防范风险。开展《浙江省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制订,积极争取省人大列入2013年一类立法计划项目。制订地方金融监管“1+X”方案,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的监管。建立金融犯罪侦查支队、金融仲裁院和金融法庭,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

二、鼓励新型金融组织和融资中介机构发展,不断健全温州地方金融新业态

积极搭建平台,出台政策,加强协调,鼓励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和融资中介机构一是加强民间借贷服务,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化和阳光化。组建3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为民间资金供求双方进行直接借贷交易提供登记、公证、评估等综合服务。截至125日,3家借贷服务中心共成交747笔,成交总额3.47亿元,成交率达26.3%二是支持企业用好应急转贷资金,缓解企业转贷资金压力。截至126日,市政府应急转贷资金今年已累计为591家企业发放1521笔共133.09亿元,融资性担保应急转贷资金累计发放963笔共41.24亿元。各县(市)政府应急转贷资金累计发放552笔共44.71亿元。三是支持融资中介机构发展,打通银企合作的重要通道。制定《关于加大支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财政资金引导,落实优惠政策,推进银担合作等措施,支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四是完善扶持政策,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根据《关于促进温州小额贷款公司稳健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上下沟通,做好政策衔接,提高补助政策的可操作性。根据考核结果,落实近三年财政补助资金6700多万元。五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支持金融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争取省级财政金融改革专项经费,市级财政落实金改配套资金,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对银行业的考核及“108”将金融人才的公选等。落实空白乡镇金融网点补助政策。六是筹建再担保中心,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再担保与担保的联动与协作,为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分险等服务,放大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倍数,分散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构建企业、金融、担保、再担保机构四位一体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

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切实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作用

截至11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824.78亿元,较年初增加630.51亿元;中型以下企业贷款余额合计3240.97亿元,比年初增加392.13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62.19%,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42.51亿元,占中小企业贷款的50.68%。虽然贷款增幅不大,但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十大特色行业贷款、成长型企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分别较年初增加197.11亿元、20.24亿元和9.76亿元。一是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放贷力度制定《2012年度温州市鼓励和支持金融业发展改革与创新业绩考核办法》,明确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高于去年同期增量。激励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上级行的协调与沟通,努力争取其对温州的信贷支持,尤其是鼓励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放宽12个百分点。二是创新产品与服务,加快推进适应中小微企业特点的贷款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推出“增信式”、“分段式”等还款方式,鼓励探索“年审制”、“循环式”等贷款方式,支持困难企业走出困境。积极推广信用贷款试点,开展延长实际贷款期限类创新试点,转变抵质押贷款方式,推广“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贷款方式,为企业续贷转贷提供无缝对接服务,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加快推进规范票据服务试点工作,拓宽企业票据融资渠道,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重点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企业抵押贷款保证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业务,提升保险产品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执行“七个不准”原则,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围绕银行系统在金融保障服务、金融市场秩序、加强作风建设和网点窗口规范等方面,积极开展全市银行系统行风评议活动,遏止以各种借口在放贷时要求企业按比例转存款,以各种理由收取财务顾问费及搭车销售金融衍生产品,推进依法合规经营。四是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缓解融资难设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区域集优”项目试点,已有7家企业近7亿元的发债项目通过中债公司初审。大力实施“千亿融资计划”,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目前已发行、在审、拟申报的企业债共计100亿元,其中12温安居房债、12乐清债、12瑞安债、12温州港债已经成功发行,10亿元市交投集团企业债已获批,这5支企业债共募集资金48亿元。国家发改委在审的企业债还有2支,申请募集金额共计14亿元。五是加大帮扶力度,支持企业化解风险渡难关。制定《关于处置风险企业担保链问题的实施意见》,加大力度化解风险企业担保链问题,保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债权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坚持“控新化旧”原则,深入开展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化解专项行动,努力化解金融风险,截至126日累计接受1920起企业融资协调申请,成功处理1552起企业的协调要求。大力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建立多头授信解困会商机制,努力做到不抽贷、不压贷,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努力开创发展共赢的新局面

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全市工贸企业税收收入和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零增长”目标,全力支持工贸企业休养生息,转型发展。一是加强挂钩联系,架起“连心桥”。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联系63家企业、25家银行,定期走访挂钩联系的企业和银行,开展调查研究和督查指导,推进银企互动,协调解决企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向在温各大行上级行汇报金改和经济运行情况,争取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扶工兴贸力度,工贸经济呈现缓中趋稳态势。建立全市“亩产论英雄”工作机制,出台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实施“扶工兴贸”十大举措,搭建起政府、社会合力扶工的立体式框架体系。111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35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总产值3733亿元,新产品产值增长1.0%。扎实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专项行动,抓好风险企业排查和应急处置,帮助落实融资约24亿元以上。着手开展万企评行风活动,组织万家企业对当地10个主要涉企部门和各大商业银行的服务企业情况进行测评,促进涉企部门行业作风大转变。三是搭建合作平台,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召开银企合力推进会、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推进会,启动“万家百亿”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全市2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承诺在今明两年为我市小微企业(含个体经营户)新增贷款发放超1000亿元,并与165家小微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强与上级行合作,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签订了“1+7”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省农行将向温州新增各类信用500亿元。开展交通银行财富管理走遍浙江(温州)巡回路演,推出企业供应链金融网络服务。四是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扎实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扩容整合提升,加快10个示范中心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在强化中小企业培育的基础上,制定鞋革、汽摩配等十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计划,扎实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培育。

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塑温州信用新形象

坚持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塑因去年少数企业主跑路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的社会信用,切实提升温州商人、温州企业、温州城市的信用度和美誉度。一是明确目标,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专题研究,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企业和个人两个联合征信平台,培育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信用意识,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个重点领域,推进信用示范企业创优工程、征信平台建设工程、诚信宣传教育体系促进工程、农村信用体系完善工程、信用市场培育工程、金融监测和预警体系创建工程、信用信息应用示范创新工程、重点领域信用行动实施工程等八大专项工程。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至2015年底基本建立接轨国际、体现温州特色、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对原由市发改委和人行温州中支双牵头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体制予以进一步明确。总体上由市发改委主牵头推进,市发改委侧重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人行温州中支做深金融系统征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优化服务,加强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目前,全市已有31万家企业等机构和380万自然人信息纳入了征信系统。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查询服务主动应用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特别是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向全市3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开放,便利民间借贷双方查询个人信用记录,既方便群众,又降低风险。三是完善机制,推动征信系统与民间金融监管的有效对接。目前非现场实时监管系统进入发改委立项阶段,系统开发完成后将实现与人行征信系统、工商征信系统、省联合征信系统、各县(市、区)征信平台等系统的互通和对接,促进信用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交换,建立和完善对民间类金融组织的监管。四是互补共建,积极引进民间信用服务机构。积极与平安集团洽谈,在温州建立平安集团信用服务中心,引导民间金融阳光化。按照央行潘巧胜副行长一行来温调研时初步同意设立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温州分中心的思路,推进温州分中心建设。形成民间信用服务中心与征信系统互为补充的社会信用体系。

六、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不断提升地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能力

坚持先行先试,上下联动,政府推动与民间发起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一是深化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今年全市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6家,其中已开业5家、筹建21家。截至11月末,全市31家已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21.7亿元,资本净额99.7亿元。积极创新推行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入围资格招投标制度,推动在外温商回归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与光大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批复同业资金调剂拆借8000万元,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成立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二是支持温州银行加快发展。面向全国选聘4位总行级高端金融人才,充实经营班子。支持在上海浦东等开设支行,6家辖属支行相继开业,网点战略布局不断优化。坚持把温州银行作为吸引民资的重要途径,稳步推进温州银行增资扩股工作。三是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坚持把农合行股改作为民资进入金融领域的主要渠道,稳步推进全市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工作。目前已有3家制定股改初步方案,鹿城、龙湾农合行股改方案已经上报省政府审批,争取年底前完成2家股改挂牌工作。支持农合行机构践行“总部经济”,引导“走出去”发展,已有3家农村合作银行在外省发起设立6家村镇银行,总资本达4.16亿元;另有5家获准筹建。四是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全市已开业村镇银行6家,分支机构8家,筹建3家,基本覆盖温州县域。支持瑞安马屿资金互助社增资扩股,总股本达1180万元,社员1000人,为全省最大的资金互助社。

今年以来,虽然我们积极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意见和建议,加快推进金融综合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帮助实体经济克服困难,但我们深知,离广大群众的期盼和上级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下步,我们将按照“抓金改,兴实体,促转型”思路,紧紧围绕“民间融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这一主线,切实把金融综合改革与维护金融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与发展实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与促进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与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改进方法,集思广益,攻坚克难,创新推进,着力在发展新型金融机构、深化金改平台建设、拓展金融改革领域、助推经济转型发展、加强地方金融监管等5个方面先行先试,早出成效,努力争创温州经济金融新优势,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作出新的贡献。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