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 叶林竑
(2011年4月28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切实把强化投入作为推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的主线、主题和主抓手”的要求,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财经委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在卓高柱副主任的带领下,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对2011年政府投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组分别听取了市发改、财政等部门和有关建设单位的情况汇报,并到县(市、区)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温州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共安排项目548个,总投资356亿元,体现了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市人代会提出的50%固定资产投资率的精神。该计划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关注民生的指导思想,重点支持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加大了对社会安全、“六城联创”的支持力度。当前,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破解难题,全面推进政府投资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大建设计划已经全面部署。根据市委“强化投入”决策部署,“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万亿元;其中2011年为1600亿元,投资率达50%。为此,市政府相继推出了“双十大工程”、十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六城联创”活动,推进以农房集聚改造为重点的城乡统筹改革,为扩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大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其中瓯飞工程规划总围垦面积达49万亩,相当于市区建成区面积的2倍,将有效解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合力推进投资的氛围全面形成。通过“互看互学”和“互学互比”活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对加大投入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共识,切实增强了做好投资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广大干部群众干大事创大业的激情得到激发。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面部署开展土地转而未供清理、“拔钉破难”、“两拆两绿”、违章“六必拆”等专项行动,强化破难攻坚合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将政府效能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效结合,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曝光反面的典型,为各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深化市区财政分配体制改革,调整市区财政体制和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办法,促进区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深化建设体制改革,撤消市级指挥部,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深化国资体制改革,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组建10家投资建设集团公司。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行政区域调整,着力构建“1650”都市区发展格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大大缩短。
四是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大。根据全年投资计划任务要求,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分解,强化督查落实,有力地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全市一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2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全年提高93.5和97个百分点。瓯飞工程、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诸永高速温州延伸段工程、77省道洞头延伸线、半岛浅滩一期等重点续建项目扎实推进。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政府投资工作全面加快,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但由于投资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计划的全面落实仍然面临较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一个问题、一个制约因素往往使一个重大项目受阻。如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整个计划的实施将受到严重影响。从一季度市本级政府投资工作进展情况来看,仅完成年度计划的5.5%,几大功能区和国资公司投资完成情况都有待加快。
(一)用地保障和项目报批亟待突破。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权、用地指标都集中在国家和省级部门,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有关部委严格控制项目审批,并且我市涉及建设项目的上访较多,对重大项目报批产生了不良影响。瓯飞工程、市域轨道交通、肯恩大学等计划开工的重大项目报批程序繁琐,刚性制约因素较多,要完成审批仍需更加努力。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要求“先补后占”,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难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的最大制约因素。据市国土资源局统计,全市今年需新增建设用地10.32万亩,其中占用耕地6.36万亩,但目前可用于解决占补平衡的指标只有0.76万亩,即使全市垦造耕地计划任务2.03万亩能顺利完成,仍有很大缺口。拆迁安置等政策处理问题仍是项目推进的重大制约因素,一季度市本级项目推进33个问题中受制于政策处理的达15个。
(二)资金与人才保障压力逐步加大。根据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计划,今年安排土地出让收入58.12亿元。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逐步深入,我市土地出让面临严峻挑战。一季度,市区共出让商住办用地168.5亩,总成交价8.2亿元;而流标的地块达到10个,合计面积424亩,各县(市、区)也纷纷出现出让地块流标现象,给建设资金筹集带来极大困难;并且各县(市、区)都把房地产投资作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影响投资任务的落实。十大投融资平台建设有序进行,但注入资本金多为实物资产,银根收紧导致融资困难,现金较为短缺,影响了投资进展。此外,随着全市建设项目全面铺开,项目实施和前期审批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影响了工程建设。
(三)机制体制仍需逐步完善。城建体制、审批制度、国有融资平台改革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机制体制改革必然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一些问题正逐步暴露出来,如城建系统机构职能需进一步理顺等。审批制度改革中,涉及审批权限下放的区级部门人员到位不及时,个别部门在审批权移交上没有做好衔接,导致办事人在市、区级部门之间跑冤枉路;有的部门审批事项过度下放,市级项目也要经过区级部门审批,影响了办事效率。国资公司运作模式逐步规范,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仍有差距,个别公司仍然难以脱离指挥部模式的困境,同时从国资公司的十大项目来看,有的偏离了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向,过度介入市场,难免会挤占民资的发展空间。
(四)投资计划安排仍有待完善。项目计划编制时间过迟,与上报人代会的重点工程计划难以衔接,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中的瓯飞工程、肯恩大学、温州机场飞行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等,与重点工程计划安排的年度投资不一致。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年年都安排,时间跨度很长,如西向排洪工程、农产品检测中心项目、温州防汛防旱决策指挥系统等,从2003年开始安排至今未完成结算。在大投入的背景下,投资效益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部分项目投资概算、工程质量把关不严。如绿化工程,个别公园建设未结合已有绿化布局,没有科学种植,造成资金浪费。一些部门积极争取上马建设项目,但对于如何发挥作用考虑不周,导致个别建设项目建成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建议和意见
政府投资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理顺各种关系,及时协调解决制约的重大问题,综合平衡投资项目的各种要素,是推进建设投入的重中之重。需要全市上下坚持不懈,克难攻坚,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项目建设和任务落实。
(一)切实突破项目报批和用地等重点环节。项目能否顺利报批是决定项目实施的关键。对于今年我市一批基础性、关键性、影响长远的重大工程,如瓯飞工程、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段工程、绕城高速西线、肯恩大学等计划开工项目,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深化细化前期准备工作,强化项目报批跟踪落实,实现逐个环节突破,尽早完成审批手续。用地保障是项目报批的重要前提因素,今年省国土资源厅建立了省级补充耕地储备库,用于省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我市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要积极争取省统筹补充耕地。要对征地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梳理,逐步协调解决二三产返回用地指标问题,在切实保障拆迁户利益的同时,加大拆迁力度,通过合法程序,强行突破一批“钉子”和“拦路虎”,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二)进一步强化资金筹措。一要全力做好土地出让。根据年度土地出让计划,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形势,合理确定基准地价,加大向省内外大型房地产商的招商引资力度,适时将地块推向市场,力争完成今年的土地出让任务。二要抓紧盘活城建资产。各指挥部和建设单位的存量城建资产清理处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只是将部分未处置住宅、营业房调剂用于安置或作为实物资产注入国资公司,其余未处置资产并未及时变现回笼资金。市政府要抓紧梳理一批未处置住宅、营业房和独立产权车库,进行统一处置,及时变现;同时对于今年18.2亿元开发收入筹资任务,要落实责任,加大处置力度,确保收入计划的完成。三是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国资公司要尽快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融资,在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对事业单位资产全面摸底、清理整合,及时予以盘活。
(三)要逐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的制度保障。一要严格落实项目实施责任制。强化年度计划管理,建立健全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加强督查,推进项目建设。形成做好项目前期的良好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和完善项目库,为长远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二要不断完善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城市建设中心的不断变化,以及建设任务的需求,不断完善城建系统部门的职能与运行。逐步完善国资公司的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效率,实现保值增值。三要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一线工程人员的积极性,与考核、考绩相结合,不断完善激励措施。
(四)高度重视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一要提早编制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与重点工程计划相衔接,早编、细编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和资金计划,并不断完善计划编制方式,促进项目决策科学化。二要遵守基建程序。各建设单位要认真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组织工程建设,切实维护投资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三要加强审计监督。建议成立专门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心,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和跟踪审计,规范投资领域行为,不断提高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上汇报,供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