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交办“平安温州”建设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函》(温人大常办[2010]77号)的要求,现将市政府落实“平安温州”建设审议意见有关情况汇报如下,请予以审议。
一、落实“平安温州”建设审议意见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增强平安建设责任意识。平安建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于泰山。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平安创建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平安创建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年度总体工作部署。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平安创建工作合力。特别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之后,市政府更加重视平安建设工作,赵一德市长分别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节日社会安定、打击“两抢”专项行动、“两会”安保、世博安保、校园安保、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交通秩序整治、重点地区治安整治等社会治安问题。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每月听取形势分析,市平安办坚持和完善每月分析、模拟打分、实地督查、重点约谈等一系列制度,对平安创建的主要条款和扣分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加强对综治成员单位及其他直属部门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强化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
(二)加强管理创新,有效推进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举措。认真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提升龙湾区试点经验,在全市全面推广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基层综治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水平。针对我市维稳形势复杂严峻、舆情活跃的情况,坚持从长效机制上入手,在预防化解上着力,不断完善每月定期排查、领导干部包案、维稳专项督查等制度,研究出台了《温州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全方位拓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全市各地共评估重大事项66件。注重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和作用发挥,以推进“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深化社会矛盾化解,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推进“医调衔接”,在市本级建成医调委的基础上,全市8个县(市)全部完成医疗纠纷调委会组建工作。其中市本级医调委一年多来共接待咨询446批次1538人次,受理各类医疗纠纷194件,调解成功149件,正在调解36件,调解不成功9件。以驻法院(法庭)人民调解窗口为依托,扎实推进“诉调衔接”机制建设,努力化解民事诉讼纠纷。目前全市已有10个县(市、区)在基层法院(法庭)设立了24个人民调解工作窗口,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37名,兼职人民调解员15名,共受理各类纠纷1625件,调解成功1042件,涉及金额3460.18万元。推进“警调衔接”,在公安派出所建立了11个人民调解工作窗口,聘请专职调解员26人,共受理纠纷1704件,成功调处1636件。推进“交调衔接”,在全市推行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工作,建立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2个,聘请专职调解员5人,共受理交通事故纠纷98起,成功调处56起,赔偿金额达139.95万元。以“信访积案化解年”、“信访工作规范年”和“基层基础建设年”以及“百名干部包百案”活动为抓手,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合理信访,促进信访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市领导亲自包案化解了14个复杂疑难信访积案,阅批群众来信占来信总量的31.3%。在市领导的带头示范下,全市122件市级重点信访积案,已化解93件,化解率为76%;110件省级挂牌信访件,已化解83件,化解率为75%。通过加强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重点工作和民生问题的综合协调解决力度,整合行政资源和执法力量,使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年赴京上访、去省集体访同比分别下降3.5%、43.9%。
(三)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各级政府坚持从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出发,有效防范和打击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以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防止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发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黑恶”、“黄赌毒”等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强化各级政法机关的协作配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坚持重拳治乱,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在上年乱点整治的基础上,重新挂牌了25个市级、146个县级重点整治区域。并坚持强势挤压,市公安局、市综治办联合七大部门出台了常态化严管的“六个一律”整治措施。据统计,通过集中整治, 25个乱点地区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3.62%,入室盗窃发案同比下降19.78 %,两抢发案同比下降36.41%,成功查处百万以上赌资的重特大赌博案件19起;共破获刑事案件6022起,刑拘涉赌涉黄人员956人,同比上升60%,打掉涉恶团伙23个195人,占全市公安机关打击涉恶团伙数的53%。全市新增本地籍吸毒成瘾人员同比下降了31%,连续六年实现实有吸毒人员负增长。做好归正人员日常排查和帮教安置工作,建立重点归正人员月报制度,全市共接收归正人员4813人,其中已纳入帮教4573人,帮教率为95%,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就业4328人,安置率为90%,重新犯罪人员171人,重新犯罪率10%。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建立“网格化管控服务模式”,建立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制并加强演练。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8424名,其中在册4569名,期满解除3855名。完善帮困扶助制度,加大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办理低保手续的力度。以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构筑“环沪护城河”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大对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市共新建、在建或改建消防站13个,总投资额达2.8亿元。启动新一轮装备建设,共投入6800万元采购各类执勤车辆30辆。深入开展了“出租房”、“多合一”、违章棚屋、人员密集场所等多项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全市共检查单位65509 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150起,责令“三停”550家,临时查封305家,拘留152人,罚款3345万元。检查单位数、罚款数同比分别增长46 %、50 %,拘留人数是去年的2.7倍。全市28家省、市、县三级政府挂牌消防隐患单位全部整改完毕。全市火灾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三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4%、37%、1%。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学校集体用餐配送企业检查,加强泰顺“百家宴”食品安全监管,成功查处了“12·29”苍南假白蛋白案、雅美姬美容门诊部使用假药案等一批大要案件。强化道路交通安全,重点开展“禁酒驾”交通违法整治。全年醉酒拘留4518人,拘留执行率达99.97%,查处酒驾成绩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切实加大道路隐患整治。全市共排查了29处省级、224处市级事故黑点和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其中14处省级事故黑点已治理完成,15处省级临水临崖高落差危险路段已完成治理12个,92处市级“黑点”已整治75处,共投入整治资金5621.7万元,其余因道路改造等原因正在治理中。经过整治,省级黑点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24人,下降80%,国、省道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9人,降幅达8.60%。全面部署开展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整治专项行动,及时落实了校园安保工作“五个一律”措施,成功化解了精神病人企图伤害学生等重大不稳定因素。
(四)坚持固本强基,不断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切实加大对市际卡口、城际卡口、路边际卡口车辆侦控智能监控系统、城区路口、案件高发地段、治安复杂场所、公交车站电子警察的建设力度,2010年全市新建监控点位14233个,其中市区新建6012个。全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协破命案45起,协破两抢案件160起,协破刑事案件217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63人,查获被盗抢车辆285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现实表现和动态变化,完善分类管理和分层次管理。截至今年
二、我市平安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殊的市情,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维稳压力仍然较大。我市是宗教大市,境内外敌对势力打着宗教旗号来温传教、渗透、采访,以期达到各自政治目的;网络舆情复杂, “网络问政”热度越来越高,网民对涉政、涉警、涉官、涉腐等个案炒作异常活跃。定销户、民师、企业军转干部以及企业改制、土地征用等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老问题还比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社会治安防控任务艰巨。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好转,但案件高发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命案数仍然居高不下,且纠纷类、抢劫类、涉黄类等命案多发。“两抢”案件总量仍然占全省的1/3,且时有反弹。涉黑涉恶活动依然猖獗,街面“两抢”、社区盗窃、聚众赌博等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难点、热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城中村、城边村等治安“疮疤”一时难以根治。山头赌博、河岛赌博、卖淫嫖娼等案件引发的涉黑、涉恶、涉枪、涉爆及拉人上车抢劫、敲头抢劫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黑、恶、枪、黄、赌、毒”犯罪相互交织,组织化、团伙化、系列化趋势明显,恶性程度加大,案件打处深挖难度加大。高危人口存量大、流动快、管控难,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因素仍然较多。
(三)各类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低、小、散”产业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各类安全隐患依然大量存在。居民出租房、“三合一”、简易棚屋、高层建筑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安全隐患较多,治理效果难稳固,反弹较快,防范治理工作的难度很大。全市临水、临崖高落差危险路段有4000多公里,落差
(四)基层基础有待加强。由于我市基础薄弱,历史欠帐多,现实矛盾复杂,基层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公安派出所用房建设和技防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公安警力建设有待加强,警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警察长期疲劳应战、高负荷工作的状况依然存在。群众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外来务工者消防和安全生产意识谈薄,主动防范事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低。部门联动和社区防控机制还不够健全。 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管理薄弱,网吧、旅馆、典当、废旧物品回收等行业管控有待加强。
三、我市平安建设工作的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遵循“贵在落实、贵在坚持”的方针,按照“一年拿牌、两年巩固、三年夺鼎”的目标要求,不断深化平安创建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责任,确保全市平安创建“满堂红”、平安大市“夺鼎”。
(一)着力提升平安创建水平,确保我市“平安夺鼎”。一是坚持常抓不懈,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不断总结提升近年来平安创建成功经验和做法,坚持和完善每月分析、模拟打分、重点督查、领导约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针对社会治安、群众信访、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研究落实对策措施,组织开展系列专项工作。尤其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毫不放松的抓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二是坚持条块结合,进一步深化系统和基层创安活动。以全省系统平安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平安村居(社区)”、“平安乡镇(街道)”基层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平安创建示范点培育力度,精心组织开展考核评比活动,确保全年建成10个“市级平安示范点”、100个“县级平安示范点”。三是坚持严打整治,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机制。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用更硬的措施,着力构建社会治安新秩序,力争全年刑事发案下降10%以上,“两抢”和入室盗窃案件分别下降15%以上,命案等恶性案件明显下降。继续推进反“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严查整治“黄赌毒”问题,深挖彻查“涉枪”犯罪,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加大“打黑除恶”工作力度。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民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物防、技防、人防措施,重点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度。四是坚持专群结合,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全面提升平安创建的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以我市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为契机,加大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奖励表彰力度,不断发展壮大各类平安志愿者队伍,引导和发挥好广大群众的创安参与热情。
(二)着力抓好源头治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集中力量打一场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的攻坚战。一是加快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全面推广医调衔接、诉调衔接、警调衔接、交调衔接、检调衔接工作,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落实好“以奖代补”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不断提高基层有威信群众开展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落实《温州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以及“谁审批、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谁制定、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评估责任主体,督促指导发改、规划、住建、国土、交通、劳动保障、物价、卫生、行政执法、国资委等相关重点部门制订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细则,增强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维稳机制创新。加强市、县两级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修订完善我市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暴力犯罪案件处置工作预案,适时组织开展演练。四是健全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坚持和完善“一周一研判、一月一分析”的维稳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制度,突出以重大不稳定因素为重点,扩大情报信息搜集面,动态性地增加相关涉事部门参与分析研判,特别是要注重分析研判成果的运用,加大跟踪督办力度。
(三)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夯实综治基层基础。注重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创新、方法的改进,充分发挥基层的创造力。一是全面推广综治“网格化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加快建设,抓紧构建完成全市综治工作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努力使温州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品牌。二是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服务管理工作。继续把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病人、未成年犯罪人员等重点人群,“两新组织”,新兴媒体三大领域的管理作为重点,把管理与服务、传统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网上与网下两个阵地统筹起来抓,力争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三是全力强化综治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抓好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结合我市构建“1650”大都市发展新格局,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组织、政法单位和县乡两级综治委(办)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法机关基层站、所、庭机构建设,加大警务机制改革力度,以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基层政法工作机制创新、提升工作效能,不断增强基层政法单位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