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市人大常委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下面,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就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做汇报,请予以审议。
一、主要工作情况
根据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六城联创”总体工作部署,我市于2010年重启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先后制定了《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州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施意见》,以古城街区整治、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研究宣传等十大工程为载体,突现温州历史文化特色,全力开展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并针对照国家名城评估标准,邀请国家名城创建有关专家来温现场指导咨询,进一步明确目标,完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一)古城街区整治和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多次专家咨询,正在修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已通过省住建厅和省名城委的审查。《温州子城城墙、州治府衙修建及周边环境整治规划》、《东瓯王庙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城西街区整治规划》、《东瓯园建设规划》已批复下发。庆年坊、朔门街区保护整治方案编制完成,正在报批。江心屿历史地段保护整治及文化展示方案、老鼠山遗址保护规划及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墨池公园—东瓯王庙拓展规划、谯楼保护整治规划方案、三垟湿地文物保护方案、温瑞塘河水系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案正在编制完善中。
东瓯王庙修建工程已开工。夏承焘旧居、让·平祖居等文保单位的腾空、修缮已开展。让·平祖居修缮已动迁。夏鼐故居住户搬迁和修缮工程基本完成。仰义王宅修缮利用工程维修方案编制完成。国安寺石塔修缮及整治方案已报批。老鼠山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及遗址公园建设相关考古工作已完成。三垟湿地周宅旧址维修方案已通过省文物局审批。谯楼子城城墙、州治府衙修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已开展前期。温瑞塘河文化展示馆已对外开放。增列杨府山下陡门遗址为市级文保单位,完成原址保护施工图纸编制。公布的181棵古树名木,均已挂牌保护。
(二)重大项目修复保护工程和专题博物馆建设扎实推进。一是永昌堡抗倭遗址修复开展立面整治和排污工程建设。已完成上河沿岸近80余间民居的立面整治;完成贤望巷3号等古民居抢修方案设计,住户腾空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即可开工维修;并加强了文化研究,出版了《古堡深处》、《淮阴集注解》等书籍,举办了永昌堡建堡4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二是指南针专项“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展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温州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于瓯海区泽雅镇唐宅村正式开馆。目前,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水碓坑村—黄坑村保护利用规划》已报省住建厅审批;唐宅村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传统造纸体验园区建设已完成;完成温州皮纸等传统纸张恢复性生产的研究。三是专题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就绪。非遗博物馆、南戏博物馆、谢灵运纪念馆、数学名人馆等专题博物馆完成方案设计和施工招投标工作,现已签订施工合同。完成张璁主题公园(含张璁纪念馆)建设相关手续;方介堪艺术馆等名人纪念馆建设即将进入招投标阶段。
(三)非遗保护传承和“四大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加强。开展了百项非遗“守望行动”,加大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补助和扶持力度,已列出瓯绣、细纹刻纸等十大首批重点保护项目,保护方案委托温州大学编制中。编纂出版《东瓯遗韵(二)》,在电视台播出《非遗守望》系列专题片。启动温州龙舟文化、清明文化的申遗工作并拟订了《关于开展龙舟活动弘扬民俗文化的实施意见》。启动瓯瓷研发,第一、第二批瓯瓷礼品已相继出窑面世。温州非遗博物馆已完成立项和陈列布展的招投标工作,将进行展品征集和布展工作,争取年内部分对外开放。县、市、省、国家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正在建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完成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和评选工作;
举行了戏曲回故里启动仪式、高则诚故居纪念馆修缮动工仪式。第三届中国越剧节正积极申报。编制了书画产业发展方案初稿,做好“书画一条街”规划编制前期调查工作,举办“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进入二次征集工作。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2000万/年。温州百工城选址已落实在原温州面粉厂。“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逐步响亮。
(四)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工作不断深入。《温州通史》编纂工作已全面启动,编纂指导委员会和编委会已经成立,全书分7卷约300万字,近1000万字的资料长编,还将编写30个专题史,现已完成永嘉、泰顺档案资料约2900余卷的采集工作。东瓯王剧本已创作完毕,正在排演中。成功举办了东瓯文化学术研讨会,为我市深入研究东瓯历史文化打下了基础。名城申报文本、温州历史概览等初稿已经完成,正在完善。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已完成群众投票和评审委员会专家评选,名人宣传的系列方案如城雕规划等已制定完成。温州老城故事征集活动和创意大赛圆满结束。年内还将承办“黄公望画作回故里”展览,举办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研讨会。大罗山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挖掘研究深入推进。
专门制订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宣传工作方案,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成功承办了2011年文化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活动暨温州市首届文化遗产节,充分展示近年来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隆重举办了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提升了我市作为“刘基故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了“2011年两岸琦君文化交流活动”。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鼓励支持民间博物馆建设的有关政策意见、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正在制订中。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省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县级)、金华市、嘉兴市已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州市也已启动申报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文化遗产和名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申报名城的城市采取要素条件“具备一个、公布一个”的工作方式。对照现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验收评估标准》,我市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创建理念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模式与配套政策需进一步制订完善;三是各地、各部门工作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近期,我们已赴福州、扬州、苏州等地学习取经,重点就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模式与配套政策进行考察。结合实际,下一步重点是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力求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进一步树立科学保护、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的理念创新是做好名城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的前提。要基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合理整治和科学利用等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就街区内的临街民宅、大宅院和文保单位进行腾空搬迁,其他一般民居以街面整治和改善居住条件为主,在实践中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工作指导理念,提升我市名城创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提升保护规划的深度。要不断深化、细化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抓紧编制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规划,力求规划到点,即深入到每一处历史遗存、每一处文化节点,注重我市名城特色的挖掘与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内涵的提炼,形成区域品牌。
(三)完善保护整治的机制。确定“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古城保护及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模式,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切实强化市城投集团名城公司的职能,使之成为能够承担完全责任的实施主体。在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抓紧研究有机融合非遗传承、文化产业培育的商业业态。
(四)制订符合实际的政策。结合温州实际,修订温州市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制定颁布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等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制订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古建筑修建、历史建筑搬迁安置、人口缩减原则及动迁奖励、消防安全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名城创建工作有章可循。
(五)实现街区整治的突破。研究分析我市现存历史文化街区的规模、规划执行及商业价值,抓紧选取一个街区或街区中的某条街巷进行探索性保护整治,落实“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保护整治措施,为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提供经验借鉴,并改善我市名城创建的形象进度。
(六)推进重点项目的进度。加速推进名城创建十大工程,着重做好东瓯王庙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谯楼子城城墙修建及周边环境整治、墨池公园建设、永昌堡抗倭遗址修复、泽雅传统造纸示范等重点工程项目,切实将工程建设与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加快进度,争取名城创建工作早日出亮点、出形象。
创名城工作难度大、责任重。我们将不断加大名城保护工作力度,使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更上新台阶、取得真实效,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