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0年8月26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配合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平安温州”建设情况的报告, 7月下旬,调研组走访了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司法局、安监局等部门,到鹿城、龙湾、瑞安、文成、泰顺等县(市、区)了解平安创建工作,分别召开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村居基层干部代表、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对“平安温州”建设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平安温州”建设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大力开展各项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工作。一是抓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有关部门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全面排查不稳定因素,加强稳控管理,确保重大节庆、世博会期间社会安全和全市大局稳定;加强矛盾调处,实行领导大接访包百案,加快信访积案清理,推行医调介入、诉调对接、警调衔接等举措,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二是抓社会治安打击整治。全力开展打击整治“两抢一盗”大会战、打黑除恶、禁毒等多个专项行动,对存在治安问题的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整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扭转了违法犯罪增长态势,刑事案件总量、“两抢”案件发案数等多个指标持续下降,刑事破案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等指标有所上升。三是抓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事故数、伤亡数、经济损失等指标持续下降;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等安全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校园安保等投入明显增加,公共卫生安全等进一步引起重视。四是抓基层基础建设。坚持抓示范、促规范,建成了一批基层平安创建示范点,推广综治“网格化管理”,基层和行业创安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基层综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防、物防、技防资金投入,推进“民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探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政法综治队伍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各项工作。随着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平安温州”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我市第一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大市”称号,11个县(市、区)全部跨入平安行列,首次实现平安创建“满堂红”。
二、“平安温州”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社情相对复杂、基层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矛盾相对突出的情况下,平安建设能够取得显著成绩,确实很不容易。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平安温州”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许多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巩固和扩大成果的任务还非常繁重。
(一)社情民情复杂,社会矛盾调处化解难。
当前,“平安温州”建设面对的问题仍然复杂、面临的考验依然严峻。一是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各类因素仍然存在。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渗透破坏和违法犯罪的风险仍不容忽视,非法宗教活动还时有发生,防渗透、维稳定的压力较大。“民师”、企业军转干部、定销户等特殊群体的矛盾调处难度较大,各类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压力日渐增强。今年上半年排查发现各类不安定因素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4.72%。二是城乡建设发展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城市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不统一、变动大,承诺的相关政策未兑现,具体操作不依法、不公正、不透明,引起了群众诸多不满。据座谈反映,有的地方海涂围垦前期相关部门承诺拿出一部分土地优先供给当地企业,现又不承认原先“政策”,当地600多家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珊溪库区部分移民安置善后工作不到位,有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另据法院反映,因拆迁征地、海涂围垦产生的群体性诉讼时有发生,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民生问题引发的群体性诉讼明显增多。三是在信访问题上“花钱买平安”产生的负效应有扩张趋势。近两年,尽管我市信访总量有所下降、进京赴省信访数量明显减少,但仍处于高位运行。一方面,有些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另一方面,“逢死(非正常死亡)必闹、逢征(征地拆迁)必闹、逢改(企业改制)必闹”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非正常死亡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概率较高,有的政府不合理“买单”的现象产生了示范性负面效应,导致信访“有理无理都得利”。法院作出终审裁决后仍继续上访的现象还频频发生,形成了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尴尬局面。四是干群关系紧张状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并且政府信息不透明、不依法行政等情况的存在,使一些敏感性事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网络舆情尤其复杂,如何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仍有待研究探索。
(二)治安形势严峻,治安防控水平提升难。
2009年以来,我市打击违法犯罪处于高压态势,社会治安状况有所好转。但是接警总量、刑事案件发案数仍然居高不下,处于全省前列。有些违法犯罪存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如“两抢”案件发案数明显下降,盗窃案件发案数却出现同比上升。涉枪涉爆、制假售假等案件还相当突出,电信诈骗等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其他案件也出现反弹情况,如今年以来,五类案件(放火、爆炸、强奸、绑架、劫持)同比有较大幅度上升。据此表明,公安工作若稍有松懈,违法犯罪就会出现急速反弹。群众对个别地区黑恶势力渗透基层组织、插手村务,对村霸、地霸强行收费、乱摊派、干扰工程建设等行为感到深恶痛绝。在一些外来人员聚居区,还出现了外来帮派组织霸行一方的情况。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类型案件多发,人民群众仍然缺乏安全感。黄赌毒丑恶现象虽然有所遏制,但整治成效巩固压力大,一些涉黄场所仍然存在,有的地段甚至产生规模效应;吸毒人数仍占全省1/3,有的场所新型毒品公然上桌;赌博团伙涉及城乡,六合彩、赌球等方式多样,参赌人群广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治安乱点整治存在长效管理难的情况,据座谈反映,城郊某村不到400米的一条街,原聚集各类洗头房等涉黄场所70多家,经公安部门取缔后,又变成了“赌博村”,现有棋牌室69家,麻将桌300多张,另有按摩店、游戏室等其他无证娱乐场所30多家,治安问题非常突出。此外,我市未成年犯罪问题仍较为严重,全市有8个县(市、区)未成年人犯罪占比高于全省前三年平均数,特别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犯罪问题亟待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三)体制机制不畅,各类安全隐患清除难。
近两年,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社会公共安全得到了维护,但是安全隐患量大面广、整改难、回潮快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在于管理体制机制不畅。一是体制机制不畅导致执法难以形成合力。我市中小企业及家庭作坊多、违法建筑物多、外来人口多,“三合一”企业、无证娱乐场所、“格子间”出租房仍较为普遍。如出租房管理问题仍较为突出,仅双屿镇居住百人以上的出租房就有122户。由于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职责交叉、缺乏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都未主动、充分履行职责,造成治安、消防安全隐患较为严重,事故多发。学校安全管理及周边环境整治涉及多个部门,但综合治理不到位,安全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农村学校、民办幼儿园、培训机构等办学场所的建筑安全和接送车交通安全亟待加强管理。对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的管理,部门间相互推责,造成“黑网吧”、无证摊点馆室等安全隐患场所大量存在。二是体制机制不畅导致安全治理经费不到位。市、区财政体制不顺,一些涉及全局性的项目财政经费不到位、市县经费分担不合理,安全治理投入不足。市区交通罚没款归市财政,区政府改善市政道路的资金投入主动性不强。道路交通事故黑点整治投入不足、进展缓慢,目前14处省级事故黑点完成治理的仅3个,正在治理的也仅3个。特别是临水临涯路段防护栏安装不到位。三是体制机制不畅导致难以依法管理。如乡镇(街道)与有关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有待合理划分,平安创建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但乡镇(街道)没有相应行政执法权,被追究责任的压力较大。卫生与药监部门的管理执法职能亟待调整,食品、药品与行医安全亟待加强监管。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区,无证行医致人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双屿镇不完全统计,当地辖区无证行医诊所172家,2008年至今发生致人死亡事件8起。
(四)基层基础薄弱,社会管理创新推进难。
近两年,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投入力度加大,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我市基础薄弱,历史欠帐多,现实矛盾复杂,基层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夯实,综治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各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一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目前全市仍有46个派出所无固定用房。欠发达县(市、区)和部分乡镇派出所的科技强警工作还未真正得到落实,如泰顺县公安局至今还未配备对讲机等警用设备。技防建设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2009年,全市计划安装监控探头1万只,但实际安装只有3000多只。目前,全市虽然已建成12.5万个监控探头,但这一数据与宁波等兄弟市相比,差距很大。且设备实际使用率较低,特别是一些社区、村居和有关单位自行安装的监控设备由于受维护成本高等因素限制,大量成为摆设。二是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已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但其具体职责还不为社会所知悉,一些干部群众普遍担心该部门职责难以厘清,又将成为一个“踢皮球”的地方。我市还未出台《浙江省居住证》申领条件,而暂住证已经废止,出现了管理断档。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权益保障、普法宣传等服务性工作还有待从制度上健全完善,加以推进。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的氛围不浓。我市平安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知晓率、参与度都还不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关部门还缺乏对群众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的引导和组织,特别是群防群治、乡镇消防等工作,基本上要依靠保安队、消防等专职队伍,社区(村居)群众、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发挥的实效性还不是特别明显。四是综治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综治干部(包括干警)的能力、作风与新形势维稳工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协警、保安的素质较差,个别协警、保安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安保队伍形象。据群众座谈反映,有的派出所在“棋牌室”等场所管理中,以各种名目收取管理费或要求有关场所分摊协警工作费用。同时,警力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警察长期疲劳应战、高负荷工作,不利于队伍的持续稳定和治安成效的持续巩固。五是平安创建工作导向有待调整优化。目前,有关部门紧盯指标搞创建,为考核数据搞创建的倾向较为突出。一些考核中不易被发现的,打击力度就相对软化;一些问题主动查处后怕被考核扣分,就先放放、再看看,到了迫不得已再立案查处。
三、推进“平安温州”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平安建设事关全局、事关民生、事关发展,打造“平安温州”是形势所需、民心所向、职责所在。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政府及其部门要牢固树立“平安是第一责任”、“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既要紧密依靠市委的坚强领导,注重政法部门的协调指导,更要主动而为、联动合力、干群互动、努力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一)认清形势,增强“平安温州”建设责任感。
政府及其部门要居安思危、载誉思进,清醒地看到我市平安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有些成效还不可持续。要正确分析形势,正视差距不足,切实增强“平安温州”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平安创建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平安稳定。要正确把握党委总揽全局与政府具体负责的关系,增强工作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科学谋划“平安温州”建设工作体系,将“平安温州”建设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到年度整体工作部署,促进平安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政府要加强对综治成员单位及其他直属部门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考核和责任追究,采取目标倒逼、责任倒查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和责任落实,不放松安全警惕,不放过安全隐患,不放纵失职渎职行为。
(二)创新理念,探寻“平安温州”建设新举措。
政府要紧扣构建“大平安”的目标,贯彻落实“五个更加”、“六个确保”的要求,将推动社会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举措,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注重社情民意的调查、收集和分析,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要科学研判实施效果及其带来的社会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要加强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重点工作和民生问题的综合协调解决力度,整合行政资源和执法力量,深入研究社会管理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寻求对策,解决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注重人民调解工作方式创新和作用发挥,做好医患纠纷、劳资纠纷调解等各项具体工作。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合理信访,促进部门规范接访、依法处访。解决问题既要注重短期效果,又要重视长期效益,既要注重矛盾化解,又要维护法律权威。在社会矛盾越是复杂时期、社会稳定问题越是突出的地方,越要依法治理,决不能降低严格执法标准,决不能以牺牲公平、公正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安定”和考核成绩。
(三)形成合力,推进“平安温州”建设长效化。
政府要立足于“稳定压倒一切”这一大前提,进一步强化法治建设,理顺体制机制,整合执法资源,推进各项执法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严厉打击敌对势力、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群防群治工作。持续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的严打力度,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除村霸、地霸和“保护伞”,真正做到为民除害。推进“黄赌毒”整治,实行打防并举、堵源截流,切实净化社会风气。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加强支持配合,做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公共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清除,特别是要加强出租房屋的管理和“三合一”场所的整治,防范群死群伤大事故的发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强化涉及民生的公共安全保障,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管、加快校舍改造、加强对社会办学机构的管理和校园安保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和道路黑点治理,加大投入解决临水临涯的交通安全问题。
(四)强化基础,巩固“平安温州”建设的成果。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加强视频监控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落实科技强警要求,全面推进治安防控科技化、现代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尽快落实居住证制度,理顺服务管理体制,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平安。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即将进行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贿选、霸选等问题,严厉打击村官犯罪和黑恶势力插手村务的违法行为。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引导“两新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两所一庭一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综治组织作用,不断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加强综治队伍和安保队伍建设,关心爱护基层干警,提高干警和安保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其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平安意识,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创建。同时,注意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把握社会动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平安创建考核的作用,避免为考核创平安,注重夯实各方面工作基础,扎实抓好各项重点工作,把确保一方平安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