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时期: 2010-08-27 信息来源: 温州人大网 作者:

温州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0826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请予以审议。

一、去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去年3月份以来,市政府将市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紧紧抓住环境卫生、户外广告、流动摊贩、违法建筑、道路设施、交通秩序等六个方面重点,从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远近兼顾、堵疏结合、软硬并举、条块联动,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强化领导,努力营造整治氛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邵书记、赵市长多次进行调研督查,作出指示批示。去年3月份,市政府专门召开市区“三大整治”动员大会,对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建立“三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赵一德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三个区及市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落实专人负责,切实把任务分解落实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居)和企事业单位。今年32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深入推进温瑞塘河整治暨市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千人大会,进行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部署、再落实。市政府把市区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责任制,建立了每月一督查一汇报制度,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2、完善规划,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坚持把市区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按照“远近结合、软硬并举、标本兼治”的思路,不断完善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在深入学习各地市容环境整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市容环境整治三年规划和市区主要道路街景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针对整治工作的不同内容,动各种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在深化市区交通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修编了《温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目前已作出初步成果。为了切实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与停车的空间交织等问题,编制完成了《温州城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中间成果已审核,预计10月份可完成规划编制。通过各种规划的修订编制,进一步摸清了市容环境整治工作的基本情况,为深化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3、建立机制,保洁工作得到加强。建立完善日常保洁机制,严格落实“村(居)清扫、镇(街道)收集、区转运处置”三级垃圾收集清运机制,各区(委)、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加大日常保洁力度,增配环卫保洁人员,延伸日常保洁网络,落实检查考核制度。鹿城区27个城中村已全部纳入城区清扫保洁体系,理顺了市区内各指挥部新建未移交道路的日常保洁运行机制,卫生保洁水平得到提升;龙湾区进一步深化卫生考核市场化运作与“一巩固三延伸”工作,认真落实“村(居)清扫、镇(街道)收集、区转运处置”三级垃圾收集清运机制指导各镇(街道)将辖管道路全面推向市场,并试行环境卫生考核进位奖励新机制,通过实行“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措施,把卫生考核管理范围延伸到村居、背街小巷和工业园区。瓯海区进一步加大城市保洁力度,上半年新增保洁道路26条,清运垃圾14万吨。市环卫处还专门设立了市环卫监管中心机构,加强对各区清扫保洁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着力提高机械化清扫水平,今年市区两级政府投入2200万,增加机扫设备70台,目前采购已进入招投标阶段,计划10月底前到位投用,瓯海大道、温州大道、新城大道等11条道路基本实现机械化为主、人工为辅的清扫作业方式。

4、加强建设,完善市政配套设施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环线、打卡口、接断路”工程,民航路北段、惠民路南段、六虹桥路等延伸工程扎实推进,锦绣路和杏花路、府东路和黎明东路、营楼路和过境路、宏源路和新城大道等8个卡口工程目前都已完成改造或进场施工。加快推进立体停车库建设,启动惠民路与学院路、府西路与锦绣路、站前东小区等3个立体停车场的建设。切实做好道路停车泊位的设置,截至7月底市区已增设道路停车泊位3500个。狠抓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污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三位一体的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切实加大片区旧管网的维修和改造,进一步理顺管网管理体制。两年来共铺设污水干支管约342公里,由排水公司接管了的泵站23座、管道475公里,污水收集率达到80.4%,处理率达到67%。鹿城区进一步完善西片农村垃圾转运网络建设,投入5多万无,建设3座垃圾转运站、34座公厕。通过建设,一些影响市容环境的重点难题得到突破,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工程和杨府山垃圾流转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杨府山“臭源治理”工程进展顺利。目前,杨府山垃圾场的终场处置工程已进入尾声,四个标段扎实推进,生态恢复工程完成20%粪便处理厂的污水接管工程已完成管网接通,中心片污水厂臭气治理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污泥干化焚烧项目主体工程目前已完成零件搭设和搭设桩基工程,计划明年4月竣工。全面开展市容示范路和市容精品街创建工作,按照“户外设施规范、建筑立面整洁、清扫保洁到位、杜绝侵占道路”的标准,市容精品街区、示范工地和市容示范路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实提升市容管理标准。

5、严格执法,规范市区环境管理。突出抓好小广告治理工作,探索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和治理小广告方法,按照“试点先行、总结推广”的思路和“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南浦、绣山、南门、五马4个街道68个社区、6个村居进行小广告整治试点工作。认真做好市区200多条主干道、100多条次干道两侧墙面的小广告清理工作,由专业环卫公司承包清洗和建立60余人专职清洁队伍相结合,定时全面巡查,确保清洗覆盖成效,今年共查处乱张贴涂写违法行为475起,查处各类户外违法广告设施334个,拆除3228平方米,清除条幅8209条。加大流动摊贩治理力度,突出抓好五马大南商圈、绣山行政中心区和以迎宾大道和滨江休闲带为主的13条摊贩严管街管理。加大路口乞讨兜售行为打击力度,路口乞讨兜售现象基本消除。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与市区建筑工地签订文明施工、运输责任书,市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组建建筑废土处置有限公司,积极运输、中转、消纳市区各施工工地建筑废土(泥浆),城管执法、建设、交警等部门按照《市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违法行为执法协作规定》,密切合作,严格执法,有效遏制建筑垃圾乱倾倒现象。高度重视违法建筑整治工作,今年729日专门召开了违法建筑整治工作推进会,对违法建筑整治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按照“控增量、减存量、反防弹、重疏导”,加强对新增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监管,强化基层站所和乡镇(街道)的巡查责任,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开展大规模的集中拆违行动,及时把违法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市区累计拆违面积64.20万平方米。特别是抓住典型案例,实行部门联动,联合执法,进行重点突破。如对温州华纳仪表有限公司约2400平方米的两层框架结构违章建筑,对龙湾区永兴街道沙园村、萼芳村两个“老人协会”分别搭建的1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违法建筑,对海城街道石坦村老人协会建设的5幢违法建筑中的2幢等典型违法建筑进行彻底拆除。同时,市整治办专门制定了违法建筑整治的督查工作规定,把全面督查与重点督查、定期督查与明察暗访结合起来,加大对违法建筑整治的督查力度。狠抓交通秩序整治,市交警支队开展“每月我为交通管理站一岗”活动,通过延长执勤时间、支队机关民警及领导每天轮流参加高峰执勤等措施,切实加强路面交通管理。以出租车、公交车、摩托车等8类车辆为重点,加大对酒后驾驶、闯红灯、违法超车、违法停车等10类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畅通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力度,截至目前,市区共查获各类交通违法117.6万起,查获酒后驾驶10695起。切实加强对停车乱收费现象的整治,在鹿城区试点开展城区道路规范停车、规范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整治先行、统筹推进、规范管理”的思路和“市区联动、区为主体、街道为单元、多元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智能化管理”的运行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巡查、重拳取缔,典型曝光等措施,有效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存在问题

市区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只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难点、盲点,离既定的目标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单位面对市里下达的任务还处于表面应付的状态,区政府、乡镇(街道)和规划国土部门组织的有影响的拆违行动很少。在拆违思路上,各地没有贯彻赵市长提出的“先难后易,成片推进”的精神。大多数地方把一些简易棚、容易拆的和现行违法建筑的日常管理作为整治的主要内容,没有突出重点和难点,没有进行彻底拆除,没有成片推进,没有出现“摧枯拉朽拆违章”,起不到整治的震慑作用,使得拆后反弹现象比较普遍,体现不出专项整治的态势。特别是个别乡镇(街道)虚报漏报拆违面积,有些现场看不出拆除的痕迹。

2、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地方及相关部门对任务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特别是对难点问题的治理,决心不够大,措施不够实,成效不明显。比如,卫生死角的整治还不彻底,垃圾清运后没有巩固好,反弹还较多,一些拆迁“半拉子”地块,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遍地;有些地块垃圾清运后没有及时硬化、绿化、复原,反弹现象较为普遍,背街小巷日常保洁还不到位,有些区域没有做到日产日清;一些主街道重复开挖,大街小巷车子乱停乱放、广告乱贴乱挂、生活建筑垃圾随处乱倒,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回潮;停车乱收费整治成果不稳固,有些收费人员由于受利益驱动,采取隐蔽、换人、非固定等方式继续在一些路段实施停车非法收费。

3、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市、区、街道乡镇、村居四级组织城市管理网络不健全,“门前三包”难以真正落实,区、街之间,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事权不明,有些工作相互推诿扯皮,管理难到位,工作效率不高。部门联动机制没有很好建立,各有关部门配合不够,形成合力不够强。虽然已经制定出台《温州市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问责暂行办法》,但是仅仅采取一般性的责令整改、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手段方式,没有严格按照问责的规定,对整治工作不力的相关对象进行诫勉、停职等处理。

三、下步思路

1、突出重点环境治理,再掀整治高潮。狠抓交通秩序整治,大力度推进“建环线、打卡口、接断路”,重点要加快建设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六虹桥路延伸段,继续推进市区道路改建和交叉口改造渠化工程建设,加大市区支路、背街小巷整治力度,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深化交通堵点乱点和“黑车”、“四小车”整治,从严查处酒后驾驶、飙车等交通违法行为。大力推行城市交通精细化管理,采取单向通行、路口禁左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道路通行潜能。狠抓市容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小广告治理、流动摊贩管理等突出问题,强化建筑泥浆监管,严厉打击泥浆偷排行为。狠抓违法建筑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集中拆违行动,确保全年完成拆违和整治违法建筑312万平方米。

2、严格落实责任主体,实行重心下移着力推进管理服务创新,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切实把城区、街道、社区纳入城市基层管理体系,做到重心下移、工作下移、责任下移,实现全过程、无缝隙管理。按照精简统一、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原则,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综合执法联动机制,全面实行委托执法,加大现场纠错力度,推进城市管理由突击整治向长效治理转变。

3、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提高管理水平7月份,由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信息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参与评定,由浙江移动温州分公司中标出资2200万无偿建设我市“数字城管”项目。下一步,要加快建设数字城管平台,抓紧启动指挥中心和城管执法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涵盖市政道路、市绿化、房屋建筑、市容环卫等各个方面管理信息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预留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的接口,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的数字化、精细化、规范化、动态化,着力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管体制,加快形成以市为主导、区为管理重点、街道社区为管理基础的新格局。正确处理数字城市管理与城市综合执法关系,整合部门力量,成立数字城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完善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高位监督的长效机制。

总之,我们将根据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积极推动环境综合整治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由大范围综合整治向全面加强城市管理转变,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宜商宜居大都市!

 

[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版权所有 浙ICP备05062502号

电话:+86-577-8896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