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代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办好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交办的《关于加快建设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带的议案》,更好地促进地区统筹发展,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大力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于10月下旬组成调研组,到瑞安、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六个县(市)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关县(市)政府及部门、乡镇的汇报,实地视察了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下山扶贫点和景区及其配套设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本报告中所指的温州西部,不是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温州西部地区,而是相对于我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市大都市发展的核心生态功能区。它包括文成、泰顺的全部,瑞安、平阳、苍南的西部和永嘉的中北部山区,国土面积占全市近2/3,区域人口占全市近1/4。
在市政府及相关各县(市)政府的努力下,经过“139富民攻坚工程”和“共同跨越六大行动”,西部山区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以生态县(乡镇、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泰顺县自2005年以来连续4年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省级生态县。文成县和永嘉县正在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县。目前,该区域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03个,市级生态乡镇150个。国家、省、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得到加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泰顺、文成、苍南、平阳、瑞安、永嘉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75.6%、70.6%、51.6%、52%、44.88%、72.77%。
(二)生态旅游蓬勃兴起,带动各业发展。我市西部六县2009年接待旅游者1132.68万人次,总收入64.9亿。2008年以来,西部地区创建了8个省旅游强镇,13个省特色旅游村。观光游、休闲游、红色游、“农家乐”等一批生态旅游精品项目涌现,带动餐饮服务、商贸、交通运输、住宿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集观赏休闲、农耕文化为一体的观光园和休闲基地不断壮大。如泰顺县大自然生态农业实验场利用1000亩荒山,集果树、茶叶、绿化苗木生产与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区域中出现了杨梅、茶叶、食用菌、水果、中药材、花卉、蔬菜等一批专业乡镇,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35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4个,绿色食品31个。
(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在交通方面,诸永高速、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工程建成通车。新78、新58、新56等省道建成通车,村村通了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部各县市均已建成一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无害化垃圾填埋场2个(文成、泰顺),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苍南),在建1个(永嘉)。实施了农村生活垃圾保洁工程,开展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打击非法排污行为。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农民健康工程和农村教育四项工程等系列民心工程,提高了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及限制因素
统筹区域发展,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目前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10%左右,但西部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下一步发展生态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发展潜力
1、全社会对生态建设的关注为温州西部生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时机。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市委十届九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文明。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在全市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联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六城联创”活动。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离不开西部地区的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群众一直期盼着能够改善目前的生产生活状况。
2、温州西部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很有开发潜力。温州西部陆地范围包括珊溪水库、楠溪江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涵盖永嘉楠溪江、文成飞云湖国家
3、生态农业和林业的发展符合群众利益,也是发展方向。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生产正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扩大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为生态农业、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该区域多山地丘陵,农林资源丰富。引导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大有可为。
(二)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西部地区的道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城镇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严重影响资源的开发。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文成、泰顺是我省唯一两个未通高速公路,也没有一条一级路的县。以致从市区到铜铃山国家级风景区要5个小时,相当于到上海、杭州的时间。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设施不足,通景公路等级低,旅游大巴进不来。“行车难”、“停车难”、“住宿难”的矛盾在西部地区旅游旺季相当突出,同时也阻碍了当地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运输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管网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不高。“户集、村收、乡转运、(片区)县处理”的四级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未真正落实,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还比较严重。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压力增大,部分重要饮用水源水库富营养化趋势明显。
2、旅游业“低、小、散”现象突出。2009年,全市接待旅游者2963.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6.1亿元人民币,其中西部六县仅占24.39%。目前西部地区旅游还处于小门票经济,旅游衍生品极少,仍然保持观光为主导的单一结构,缺乏必要的整合与高度,旅游业“低、小、散”现象十分突出。该区域丰富却分散的旅游资源未作为整体来考虑开发,进行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3、生态农业、林业规模偏小。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配套不全,中低产田大量存在。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能力不高,加工链条短,对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带动能力弱。土地流转率不高,农户经营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拳头产业,品牌效应不明显。现有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总量偏少、素质偏低。在生态林业发展方面,我市已制定出台了市森林资源流转和抵押试行办法,但各地林权管理和交易服务机构建设人员编制基本上还未落实,影响了森林资源流转开发。绿色产业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不符合抵押担保条件,核心技术缺失,难以在国家扶持政策中享受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
三、推动温州西部生态功能区发展的建议
发展西部生态产业,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不仅是西部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选择,更是温州新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是实现温州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编制温州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发展规划。编制温州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发展规划,围绕大都市发展战略,以大西部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整个西部地区作为温州大都市休闲度假基地和生活休闲度假配套服务基地,发展休闲度假养生文化旅游、科教培训和商务活动。尽快出台珊溪库区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并结合西部内各区域的特色,明确功能定位,明确“发展、限制、整治”的产业规划和工作计划,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来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功能区。发展以生态环保型加工业、绿色产品加工业、水资源开发产业和绿色建筑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按照“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撤并小乡镇、村,加大西部中心镇建设,形成以小城市、中心镇为依托的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功能区,强化各组团之间的系统性、协作性、互补性。
(二)尽快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一要加快完善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为骨干的对外交通网络。以最快的速度启动绕城高速西线的建设,将绕城全线作为西部建设的枢纽和平台。“十二五”规划期间,争取开工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该线为西部发展的骨干、命脉线。同时有计划、抢时间安排建设一批国省道和中心镇之间骨干交通线。二是实施城乡环保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规划,实现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同步建设、资源共享。确保在“十二五”末,实现污水处理设施镇级全覆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县级全覆盖,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切实重视解决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组织专门力量,采取科学、综合的办法,限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强化优势,实现旅游度假大发展。西部的优势在生态、发展潜力在旅游度假,劣势在交通和配套严重滞后,关键在确保生态发展的前提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建设一批对功能提升、影响力扩大更具带动作用的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布局,将星星点点的旅游资源串成线,连成片,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山水资源和森林生态优势。一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不失时机投入建设,进行林相改造,优化布局,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二是加大对古村落的整治和保护力度,有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付诸实施。三是切实整治污染产业。西部是楠溪江、飞云江、鳌江等我市主要江河的发源地,也是大水缸的源头,是温州生命之源、财富之源、发展之源。要下最大决心,确保污染产业,尤其是飞云江源头的畜牧业、“十五小”、新“五小”的彻底整治。四是落实边远散落村民的生活出路。适度迁移库区、风景保护区内的村民,确保他们生产生活出路。五是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集散、接待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
(四)重视生态文化研究和宣传,形成温州生态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宣传,特别是一批具有国际级文化影响力的,要加强宣传力度和广度。要注重把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强化山区群众发展生态经济和富民理念。加强生态文化比较研究,注重挖掘山水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将千年木活字印刷、古廊桥、古碗窑、刘基文化、红色文化等颇有温州特色的文化景观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中。
(五)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实施。从温州大都市发展的高度来谋划整个西部的发展,市政府应统一各方面对加强西部发展重要性认识,从扶贫性扶持向生态发展扶持转变,尽快建立促进温州西部生态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牵头制订温州西部地区生态产业建设发展规划,研究出台财政金融、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生态补偿等优惠政策,健全保障推进生态功能区的政策体系,建立西部各县(市)生态功能区建设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形成合力,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加强区域合作,部门合作,推进各类资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