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作荣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就我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作一汇报,请予审议。
一、我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
近年来,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精神,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新格局,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各方面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一是深入调研,明确思路。2007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深入乡镇(街道)、村居实地查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人员配置、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研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问题,并就此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进行了专题研究。为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我们还先后四次组织召开了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财政局长、卫生局长以及基层卫生院长参加的座谈会;召开了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社会保障局等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协调会,充分听取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建议,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性质、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问题。此外,市卫生局、市编办也开展了专题调研,对11个县(市、区)基层卫生机构人员情况,写出了专门调研报告。总之,为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我们作了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宣传了中央、省有关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精神,也明确了我市的发展思路。
二是制定文件,明确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政府于2007年11月15日,召开了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07〕77号)(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我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到2008年,鹿城、龙湾、瓯海三区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其他8个县(市)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其中经济强县(市)要加快进度;社区责任医生达到每千人0.5至1名,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主要慢性病管理率达到80%,以家庭为单位,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为公益性全民事业单位,实行差额拨款(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全额拨款);社区机构人员编制按每万居民11-16名配备。明确了财政投入标准,即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经费、业务经费按原补助渠道不变,对基本医疗服务出现政策性亏损的,由当地财政给予补助,其养老等社会保险费用除个人负担部分外由同级财政补助;设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市辖三区分别按城市、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20元的标准安排经费,各县(市)分别按城市、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20元、15元的标准安排经费,并逐步提高标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除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外不足部分,市辖三区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各县(市)由当地财政预算安排。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由县(市、区)政府提出建设和改造方案并予以解决。市级财政对市辖三区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租金补助50%。市辖三区用房建设所需经费由区级财政承担为主,市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三是加强领导,抓好落实。为更好推进这项工作,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为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以县(市、区)长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并在全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之后,结合实际,着手调研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文件,召开会议积极抓好《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为进一步抓好落实,我们加强了督查,到鹿城、瓯海、泰顺等地进行了检查指导,并于今年2月21日,组织召开了各县(市、区)分管县(市、区)长、卫生局长参加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会,进一步统一思想,交流经验,推进工作。接下来市里还将就此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的任务。同时,市卫生局为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出台了《温州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温州市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等文件。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卫生知识、健康意识,初步形成了领导上下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目前,洞头、永嘉、瑞安、瓯海等地已召开会议,对城乡社区卫生工作进行了部署。鹿城、洞头、永嘉、瑞安、瓯海、泰顺等地已出台文件,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全民事业单位,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待遇。龙湾、乐清、平阳、苍南、文成等地也已初步明确了机构性质为全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差额拨款,并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待遇。鹿城区、瓯海区分别核定编制537人、848人,洞头县按11名/万核定编制。泰顺、永嘉、平阳等地初步核定了机构人员编制,分别为13名/万、11-16名/万、13.5名/万。
(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一是科学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各地原则上按照乡镇(街道)所辖范围或按3至10万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2010年温州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布点已经明确,市辖三区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家,服务站236家。其中,已建中心34家,服务站82家。各县(市)已完成规划设置讨论稿的起草,等待发文。据统计,目前全市计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家,服务站798家。其中,已建中心78家,在建90家;已建服务站188家,在建177家。其余的将分批分阶段进行改造、建设、转型和准入,力争2010年前全部建成。
二是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硬件建设。2007年市政府把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和“新六件”配置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启动了31家危旧房改造,其中18家动工建设,13家完成立项。1354件“新六件”装备全部完成,共投入8200多万元,市本级财政补助1780万元。今年将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工作,要求完成31家,启动20家。按照省卫生厅的部署要求,开展三年两期(2006-2008年)的“市级50强农村示范卫生院”创建活动,已经落实了创建经费675万元。
三是全力抓好基层卫技人员队伍建设。严格准入,规范管理,按照《浙江省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暂行办法》,认真做好乡村医生执业注册人员资格审核和认定。认真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组织乡村医生参加省、市统一举办的培训,鼓励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培训工作,就全科医师培养、培训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建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实践基地,已对18家基地进行了复评抽查。目前全市已取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分别为296人、2683人。
四是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发展。以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县(市、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发展。目前,瓯海区、龙湾区相继通过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创建验收,泰顺县获得市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县称号。全市有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7年通过了省级示范中心创建评估,有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了省级中医药进社区先进单位中期评估。各地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形成了较好的氛围,今年市里对此也已经作出了部署,将建成3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得到创新。
一是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五个转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行了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转变、知识结构转变、运行机制转变、投入机制转变,并结合农民健康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首先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其“六位一体”功能。全市共聘任社区责任医生4253名、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242名、村级联络员3751名,做到服务网络化、责任网格化,开展入村入户上门服务。2006年、2007年,全市共建立农民健康档案250.1908万份,累计建档率为70.4%,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为86.88%。其次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象。去年全市在实行大病住院统筹的基础上,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报销制度,47.52万参合农民在基层社区就诊,受益面达11.24%。第三是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使社区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相结合。2006年、2007年全市共体检250万人,查出疾病数51.12万人,其中高血压19.92万人,胆结石5.16万人,糖尿病2.46万人。同时,各地根据“健康档案、项目考核、服务质量、群众满意”等进行综合评估,分配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确定补助额度,投入机制更加科学。如泰顺县坚持“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工资绩效制、末位淘汰制”,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是建立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支援社区工作机制。实施“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加强大中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2007年9月,邵占维市长主持召开全市基层重点卫生院建设座谈会,温医附一、附二分别与13家基层卫生院签定了结对帮扶协议,正式拉开我市城市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序幕。今年1月,又专门举行市直属4家医院支援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牌仪式。目前,我市已有6家省、市级医院与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支援关系,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继续开展“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安排市级医院6名副主任医师支援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组织26家城市医院(包括民营)进行对口扶贫,对210名将晋升为中高级职称的医生,要求到基层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
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在全市范围推进在本县(市、区)内定点医疗机构逐步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计算机联网,实现住院、门诊费用实时结报。目前,市辖三区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卫生院)被纳入了社保定点报销单位,可以实时结报。同时,各地还加强了信息化服务工作,龙湾区、鹿城区、瓯海区利用“有一切健康网站”开设社区慢性病的综合管理系统,每个社区责任医生及时掌握了辖区慢性病情况,实现了动态管理。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县(市、区)经济条件不平衡,领导认识程度不一致,社区卫生基础不一样,各地在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力度上、时间上有差距,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等待观望、畏难情绪、强调客观原因现象比较突出,政策出台慢,影响了全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进度。个别地方对城乡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在财力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支持不够,舍不得投入,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社区卫生基础薄弱。卫技人才问题较为突出,基层卫技人员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基层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紧缺。基础设施配置落后,没有社区卫生用房或房子破旧简陋情况较多。如鹿城中心城区12个街道仅莲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旧的房子,其余没有用房只能租用。社保定点单位确定难,群众信任度不够,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社区卫生服务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社区卫生资源整合不足。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不能与医疗保险体系很好地接轨,无法有效地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首诊。与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还不健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格局难以形成。民办医疗资源(不包括民营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还整合利用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任务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实施意见》精神,紧紧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加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按照市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目前全市还有5个县(市、区)还没有出台政策文件,务必要在6月底前出台。市辖三区在出台文件后,要提早落实。各地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全民事业性质,确定人事编制按每万常住人口11-16人配置,明确财政补助水平和应承担的补助项目并在年初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各地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参保人员到社区首诊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纳入社保门诊(住院)定点医疗机构等制度,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
(二)进一步抓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网络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原则,一是完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规划设置,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明确每年新建多少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是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形成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年内实现规划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率市辖三区达80%以上,其他县(市)达40%以上。三是妥善解决机构用房问题。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作为公益性配套设施建设。当前,对因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出现的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困难问题,我们已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初步的方案,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租、买、修、建、调”等方法,逐步予以解决。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卫技人才培养力度。按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制定社区卫生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到2010年年底,计划每万人配备全科医生3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卫技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达50%以上。落实专项教育经费,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对市辖三区进行补助。对本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其在校学杂费由当地财政负担。二是加大在岗人员培训力度。制订《温州市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办法》,加强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管理,定期开展特殊岗位、适宜技术的集中培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到2010年年底,完成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岗位培训,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全科医学系列培训者达70%以上。三是加强考核监督管理。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深入改革用人和分配等内部运行制度,做好绩效考核,把居民不生病或少生病、上门服务次数、居民满意度等作为社区责任医生绩效的考核内容,并与收入、晋升、提拔、聘用等相结合,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证社区责任医生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执行中、高级人员评聘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倾斜的政策。
(四)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能力。一是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做到“疾病预防立足社区、妇幼保健深入社区、卫生监督进驻社区、应急行动依靠社区、城市医院牵手社区、责任医生扎根社区”。二是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加强卫生、民政、计生、残联等有关单位的合作与协调,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服务等一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让居民知道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享受社区卫生服务。三是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定点报销单位,并拉开与县级以上医院的报销比例,方便广大居民就诊,建立完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引导群众小病和康复在社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进一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积极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性质、意义,提高全社会对社区卫生的认识,形成人人重视社区卫生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社区卫生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一线责任医生的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环境。通过社区责任医生公示牌、联系卡等形式,让广大居民熟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在地、认识社区责任医生,从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通过责任医生的热情和真诚服务,以责任心和耐心等实际行动感化居民群众,使他们理解并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社会影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