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黄德康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按照温人大常办〔2008〕77号通知的要求,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报告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积极扭转产粮下滑趋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是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挥政治优势,督促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积极制订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去年春粮作物面积13.8万亩,扭转了连年下滑的趋势;早稻单产为1979年以来的第二个高产年,瑞安种粮大户陈庆福“中早
(二)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实施特色强镇强村战略,加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力度,现有中国“特产之乡”17个,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强镇(乡)16个。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拥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15家,带动会(社)员5.33万人,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120多万亩,带动农户67多万户。实施品牌战略。全市已经注册农产品商标300多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1个,国家名牌农产品1个,浙江名牌产品29个,温州名牌产品75个。二是提高农民素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拓宽转移就业门路带动农民增收,截止9月底,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8.03万人,转移就业率69.31%;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以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全市共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607个,从业人员1.3万人,截止6月底,累计接待游客1477万人,营业收入7.32亿元。去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591元,比2005年增长25.5%,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三)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环境整治村1708个、全面小康示范村207个、启动新农村示范试点镇2个、试点示范村34个。实施农村环境大整治,实行垃圾统一收集村2823个,完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469个,全市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69个,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建设591公里,完成畜禽规模场治理102个,创建省级生态乡镇62个,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31个,完成“兴林富民工程”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29个,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230万亩。
(四)积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出台农业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先后出台了新农村“三大行动”、农村综合改革、新一轮村庄整治、新一轮富民攻坚计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各级财政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政策精神,增加对新农村建设投入。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增长比率达22.75%,2007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总量达64.7亿元,同比增长24.0%。今年市本级安排农口支农资金比上年净增5320万元,同比增长21.45%。同时,积极开展千村千企共建新农村活动,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去年全市共有2102家企业和1852个行政村进行了结对共建,占总行政村数的34.3%,合作共建项目1914个,各类资金达1.03亿元。
(五)积极发展农村民生事业。以“攻三通、破三难”行动为主抓手,农村公共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全市通村公路建设(康庄工程)路基改造、路面硬化7167.1公里,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分别达到95%和93%。两年来共解决饮水困难群众54.14万人。2006年实现了全市“户户通电”目标。全面取消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去年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覆盖率46%,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98.21%。去年实现了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为86.9%,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6%。去年全市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医疗补助到位率达到100%。
(六)积极构建保障服务平台。一是逐步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去年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2.9%,较大幅度超过省定标准;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今年上半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扩大到11个县(市、区),选保品种扩大到11个,大户农业保险参保率达到109.57%;抓好农村住房保险工作,148.7万户农户参加了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面达到100%。二是加快构筑新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村新型合作“三位一体”试点,目前已向6个县(市)推广瑞安市试点经验;积极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目前鹿城区27个城中村已有19个开展了集体资产改制量化工作,瑞安、苍南、瓯海、洞头都已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金融配套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去年全市农村信用社的“三农”贷款比重达到71.89%,各项支农贷款新增48.26亿元,完成任务数的258.6%。
(七)积极实施富民攻坚计划。“139富民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中,到去年底有137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累计减少收入低于1200元的人口7.7万人。3年来,全市巩固和开发种植业基地17.8万亩,建立来料加工基地618个,新建续建下山脱贫小区(点)272个、搬迁9.4万人,共落实帮扶项目950多个、资金6100多万元;去年全市实际完成山海协作项目59个,协议总投资41.23亿元,实现协作项目资金3.69亿元。
(八)积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施农村“三级联创”活动及“先锋工程”,到去年底,全市共创建“五好”乡镇党委82个,农村“五好”党组织1163个。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全市25%的村配备了大学生。认真开展新一轮的村两委换届工作,到今年6月底,全市换届率分别达到99.9%和98.2%。到去年底全市“平安乡镇”和“平安村”创建率分别达到91.98%和92.82%,有5118个村开展了“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创建面为95%。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达标率为82.9%。深入实施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全市共解决农村难题5.83万件,帮助落实农村经济发展项目1.54万个。积极推进文化阵地、农民健身工程、东海明珠工程、“文明百村”建设以及“新农村.新家庭”、“关爱女孩行动”活动等,两年内全市组织下基层演出3247场,放映农村电影36851场,实现894个行政村、1593个20户以上自然村电视联网,扶持建设小康体育村850个,农民文体生活不断丰富。
虽然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灾害仍然是我市农村的主要威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异常,正面袭击我市的台风呈多发势头,2005年5次,2006年3次,2007年3次,台风灾害往往给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薄弱。据调查,我市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建于60、70年代,农田水利设施的老化失修,对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十分不利。欠发达地区问题更为突出,据2006年底统计,我市欠发达农村通公交车的村仅占27.8%,村内道路硬化率仅为44.2%,农户自来水普及率仅为40.8%。三是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仍然存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发展受到制约。四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形势仍然严峻。据今年初调查,目前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有20.96万户53.57万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1168个。根据省里的要求,到2012年,不包括“低保”对象的低收入农户70%以上家庭人均收入要超过4000元。我市要实现省定目标,压力很大。五是农村维稳压力仍然较大,土地征用、农村定销户、村级财务等方面上访件仍然较多。总之,各种困难和问题综合起来,集中表现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二、下阶段主要任务与措施
下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政策措施,整合各种资源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再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主要工作和措施概括为“三个三”: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
1、突出抓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给工作,确保年度任务指标完成。充分依托17个“中国特色之乡”,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做大做强9大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区域性特色强县强镇强村。继续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着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继续实施“强龙工程”,新建一批农业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积极实行首席专家、责任农机员制度,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继续实施“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农村超市千镇连锁”工程等,着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做强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加大农村标准厂房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深入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进一步拓展农村创业空间,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三是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农民创业示范行动”等,切实提高农民就业转移率。
2、突出抓好“
3、突出抓好新一轮富民攻坚计划。一是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建设。着力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努力引导每位干部正确认识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做到思想、精力和工作到位,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二是抓好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在开展对低收入农户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金融支持等方面强化措施。同时把欠发达乡村产业开发行动、下山脱贫工作、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三是抓好任务落实的督查工作。对各地实施情况实行一月一上报,一季一督办,半年一通报。四是抓好全社会帮扶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扶贫帮扶激励机制,重点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帮扶活动。
(二)深入推进“三大”行动
1、深入推进农村环境大整治行动。以“千百工程”为抓手,以村内道路建设、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改厕等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要确保完成待整治村建设600个和已整治村生活污水处理96个。加大珊溪库区综合整治力度,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治理。加快形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区)处理”的运行机制和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2、深入推进“攻三通、破三难”行动。加大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工作力度,着力建设重要县乡道和已通班车通村公路的临水、临崖、高落差危险路段的交通安全设施,今年重点启动其中最危险路段的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今年全市将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2.05万人,新增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收益人口12万人。继续推进农村电气化改造,今年将完成1个新农村电气化县、2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30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扎实推进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重点改造100所农村薄弱学校,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标准化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实免收中小学课本费等政策。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今年将开展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完成31家卫生院改造任务,启动20家卫生院改造工程。开展“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完善农村敬老院等供养设施。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公益事业建设,实现农村全面进步。
3、深入推进“千企千村共建新农村”行动。将“千企千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作为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载体来抓。把活动与文明创建结对、欠发达地区结对等结合起来,与村庄整治、生产发展等结合起来,组织开展“百侨百商助百村帮千户”牵手“
(三)全力抓好“三大”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抓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农村改革30周年宣传活动,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2、增强共建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县(市、区)新农村建设日常办公机构,加强组织力量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形成长抓不懈工作格局。积极引导各职能部门将职能、资源、服务努力向农村延伸,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做好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培训工作,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严格落实中央“三个高于”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分配结构,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总结和推广乐清市集体土地农民自建房抵押贷款的做法,积极开展村镇银行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年度考核工作,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对未实行年度考核的县(市、区),要求将考核延伸到乡镇和部门,确保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