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州市2006年市级财政决算的报告
温州市财政局局长 李步鸣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温州市2006年市级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2006年,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三个温州”建设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财税工作重点,深化财税改革,狠抓增收节支,强化财税监管,圆满完成了各项收支任务,为我市“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根据决算,2006年,市级财政总收入5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3%,同比增长14.5%,其中:市级地方财政收入35.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同比增长13.3%。市级地方财政总支出3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当年支出23.0亿元,完成预算的100.0%,同比增长12.7%。
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6年市级地方财政收入353454万元,减体制上交和补助支出等123152万元,加动用上年净结余1300万元,市级当年可用资金231602万元,加上级补助和结转下年专项等相抵108367万元,市级可用收入339969万元,市级总支出338619万元,其中当年支出 230252万元,收支相抵,当年净结余1350万元。
总的来看,2006年市级财政决算情况较好,实现了市级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圆满地完成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预算任务,较好地保证了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决算情况分析,去年市级财政决算情况和财税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去年,围绕工业发展“12345工程”,市级安排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等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8000万元,安排科技三项费用5700万元,批准国产设备投资企业所得税抵免1.6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筹集资金3亿元支持港口建设,安排船舶工业、集装箱运输业发展专项资金1350万元,积极培育临港产业。围绕“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市级安排外贸发展专项资金8890万元,重点支持口岸建设、加工贸易发展、“走出去”战略实施及出口创汇企业奖励,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其中安排1257万元资金支持投资环境推介会、民企对话世界500强等平台搭建,全力推进“以民引外”。围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部署,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旅游、商贸、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安排55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通景公路、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城市亮丽工程等一批“山上、海上、晚上”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此外,安排生态市建设和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支持污染产业、污染区域的整治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二、财政收入“蛋糕”继续做大做优。面对宏观调控、土地要素制约、连年工业性投入不足等因素给组织收入带来的压力,我们按照省厅、省局“三个三”工作要求,坚持总量与结构一起抓,既保证了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又进一步壮大了地方财政实力。一是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从完善征管措施入手,通过健全餐饮业、娱乐业、住宿服务业、房产租赁业等行业纳税评估办法,开展地方税费年度结算等措施,抓好增收工作。如去年市区年度结算补征地方税费就达1.5亿元。另一方面,从加强部门协作入手,通过与国税、工商、建设、交警等部门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强漏征漏管户、非正常户、企业分支机构、外来经营单位等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有效地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全市财政总收入在前几年先后跨越15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去年达241.1亿元,比2002年接近翻了一番。二是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做大地方可用财力入手,通过制定土地增值税征管办法,落实个人住房转让新政策,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和范围等,进一步拓宽地方税税基,全面加强了对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建税、印花税、资源税以及车船使用税等地方小税种的征管。去年全市、市区及市级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比重2.9、4.3和18.4个百分点。此外,还从强化规费征缴入手,积极推行“五费合征”、征缴扩面等措施,做大社保费等规费收入规模,优化政府财力结构。去年全市社保费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17.9%,是2002年的2.2倍。
三、和谐社会建设各项支出得到了较好保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共财政的要求,2006年市级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方面的比重达75.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重点支持了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事业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围绕新农村建设“1+3”行动和“139富民攻坚计划”,市级预算内外安排“三农”资金比上年净增1.3亿元, 对各县(市)的转移支付净增1.27亿元,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康庄工程、强龙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特别是针对地震和超强台风“桑美”带来的巨额损失,市级迅速拨付救灾资金1.45亿元,用于灾区的救灾补助和住房重建。二是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项社会保障投入达5.3亿元,净增4000万元,重点支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市区医疗救助等工作的稳步推进,以及市属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等工作的启动。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三是集中财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百项千亿” 工程的要求,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57.9亿元,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了 “五个一”工程、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绕城高速、七都大桥、文明城市创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其中“五个一”工程就调度和投入了建设资金32亿元。四是逐步增加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在教育方面安排各类资金13.9亿元,重点支持了新温大建设、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中小学教育。在科技方面安排各类资金1.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大院名校引进和科技设施建设。在文化方面安排各类资金2.7亿元,重点支持了文化大市“六大工程”实施和大剧院建设等。在卫生方面安排各类资金2.9亿元,重点支持了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市疾控中心等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安排人才经费415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此外,还加大对“平安温州”建设投入,在公检法司方面安排各类资金6.4亿元,支持事故隐患整治、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管理、科技强警等。
四、财税改革有了新进展。继续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增强部门预算约束力,去年20个单位的部门预算提交市人大审查,20个部门预算支出决算数为12.97亿元,其中:预算内支出 8.93亿元,预算外支出4.04亿元。同时,稳步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认真抓好改革方案制订、人员机构配备等准备工作。积极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旧收支科目顺利接轨。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采购预算计划管理和采购项目备案管理切实得到了加强。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拟定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镇债务等指导性意见,为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税收征管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人对事、事对户”的要求,实施税源管理模式转换,推广应用税源间接控管平台,调整基层税务分局布局和内设机构,既促进了公平执法,又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五、财税监管日趋规范。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开放型经济等 12个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开展康庄工程、环保、科技、农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牵头制定了政府性债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市属事业单位改制资产处置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财政监管进一步规范。加强基建工程的决算审查,市级共审查投资额15.0亿元,核减投资1.2 亿元。同时,切实抓好税收专项检查、大要案及举报案件查处,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举办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培训等,进一步提升了纳税服务质量,改善了财税法治环境。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去年预算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如财政增收和优化收入结构难度加大;财政支出压力日益增大;税源管理、支出管理等基础工作仍需进一步夯实和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2007年,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预算任务,为实现我市第三次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